【散文】宜宾,一座温暖的城 ‖ 蒋德均

宜宾,一座温暖的城

蒋德均

时光抬眼,扯断宇宙的经络;岁月低头,紧握银河的脉搏。

千万年光阴飞渡,在戎州城的每一寸泥土和空气里,都充盈着过往远去的风云和未来渐进的曦光。

水波荡漾中歌谣哼起:“炊烟从江边袅袅升起,牧童的短笛悠扬如画,七彩晚霞,映照醉意朦胧的白塔。燃面香辣,五粮液醉了春秋冬夏。年少轻狂爱四处溜达,最后的最后回到机场菜坝。宜宾——我永远的家永远的牵挂。”

这里,是上善仙缘之城,也是长江之源;这里,是华夏白酒之都,也是僰人故乡。无数个夜晚,长江之滨有渔船星火,点滴跃动,光影变幻;无数个清晨,街道旁的青砖黛瓦静谧安然,几片红枫飘摇着落下。无数生命在这里孕育又在这里升华,每一天,都有新的故事发生着。

在这片土地上,每一方石板都浸润了汗水,鲜妍的三角梅有着英烈的鲜血流淌。无数被我们吟诵的名字在这座城市诞生,最终定格在那些泛黄的纸页里,成为一种榜样的力量。而今天,无数身影以这些力量为信仰,感怀、参与并同行。无论是放下安逸、不畏流言、回乡自主创业的小女子,还是抵制诱惑、拾金不昧的物业管理员;无论是早出晚归,调解家长里短的社区居民组长,还是漂泊在外,被代代相传的家风箴言所提醒;蹬蹬的脚步声,叩击出他们数十年如一日诚实守信的做人准则。

在这片土地上,有人一生沉潜自己,专注一事,成就宜宾燃面的美味;有人用尽自己的光和热,用机械缝补别人的梦想与希望;也有人怀揣着“法律人”的初心,固守光明与正义;万家灯火时,仍然有大汗淋漓与“疫魔”竞速的白色身影。他们大多只是普通的人,身处平凡的岗位。也顽强向下扎根,在现实的铁干上开出敬业奉献的美德之花。

在这片土地上,孝老爱亲成为立人处世的自觉。好丈夫、好媳妇、好儿子、好邻居……这些不只是荣誉的称号,仅仅只是顺其自然的人之本分。

在这土地上,有人哪怕人生被命运预言、被病痛折磨,仍一直向前用力奔跑,跑过死亡,越过孤独,呵护信念,如废墟里长出的生命之花。

在这片土地上,“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成为朴实的追求;见义勇为是刻入灵魂的冲动。微风拂过窗棂,书页“沙沙”作响,空气里晕染开墨味,书香之气浸润四方……

在这片土地上,从来都不缺少动人或感人的故事。

海德格尔说:“语言是人存在的家。”那文字无疑是语言的家。也许时间的大风会刮跑戎州城里的欢声笑语,眼泪印记,但刮不走文字和语言的“存在”。人能感受的“存在”,都是语言的存在。故而,我们用文字定格那些真挚的、柔软的、温暖的事迹,记录那些不平凡的名字和身影。期待摆脱幻灭,建造灵魂的花园。

时光如梭,岁月不居,眼眸里的人影各不相同,但宜宾人的热情、好客、诚信、智慧与执着等美德却延绵不断。他们在光阴里来来往往,每一个都散发着自己的热量,汇聚起来就是一缕光。

这一缕光,足以温暖我们,指引我们,岁岁年年,年年岁岁!

作者简介
蒋德均,笔名文生,教授,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鲁迅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传记学会会员,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四川省第八批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省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专家组成员,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家,宜宾书剑创意写作工坊主人,宜宾学院十佳教师。
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写作学和地方文化。主持或主研市厅级、省部级、国家级课题12个。出版《诗歌语言艺术论》《文学再思录》等学术著作6部,文化随笔集10部,《文生抒情哲理诗选》《与名人为伴》《一江春水》《另一种天问》等诗集24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编或参编高校文科教材8部,主编或参编文集20余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星星诗刊》《青年作家》《教育评论》《文化研究》等报刊发表大量作品和论文,有作品收入多种选本。先后获屈原诗歌荣誉奖、阳翰笙文艺奖、当代文学奖等奖项。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