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99公益日”看小型社工机构的生存难题...
出品 | 社工客(ID:shegongke)
作者 | 徐琬璐
单位 | 东莞市鹏星社会工作服务社
最近,一家社工机构的负责人M与我谈及“99公益日”话题,感慨良多。M的社工机构成立时间晚,一线社工加行政人员不到10人,M作为机构创始人和负责人,日夜都在考虑机构的存亡问题。在中国,社工机构九成以上的项目和资金都来源于政府,而一个微型社工机构很难在政府岗位和项目招投标工作中胜出,更多情况都是提早出局。
2015年,腾讯公益联合数百家公益组织、知名企业、明星名人、创意传播机构共同发起首个“99公益日”,自此每年M都将该公益活动作为该机构生死存亡的一件大事来推。2015年开始,M的社工机构每年都能从“99公益日”获取二三十万元的捐助额,但是捐助额有递减的趋势。M将其归咎于“公益弥散”。
公益弥散使小型社工机构
在公益活动中处于受支配地位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公益活动方兴未艾。新世纪以来,中国公益事业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民间公益机构出现,公益活动的形式也不断创新。
从企业的公益营销到知名人士的冠名基金会再到市民大众的日常捐助,公益的元素浸入社会各处。中央电视台《中国梦想秀》等电视媒体的综艺娱乐活动、慈善商店等公益形式拉近了普通人与慈善的距离。
而移动互联网技术使得步数捐赠、小额捐赠、声音捐赠等新的捐赠形式成为可能,普通人与公益之间的距离只剩下一台手机。在公益元素弥散的今天,商业机构在利益驱使下、不断创新商业与公益的融合模式,公益活动异常活跃。
如:2008年,百胜集团联合中国扶贫基金会、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共同发起的每年一度的“捐一元·献爱心·送营养”活动;再如:2011年,阿里巴巴在其旗下支付宝微客平台上线“一元拍”和“消费券”项目;还如:腾讯公益联合公益组织等发起的“99公益日”活动。
无论是百胜集团的“捐一元”项目和阿里巴巴的“一元拍”,还是腾讯发起的“99公益日”,都提出了“人人公益”、“全民公益”的理念。这种公益弥散现象彰显了中国公益事业的发展成绩,却造就了草根公益的发展瓶颈。包括社工机构在内的公益机构囿于资金匮乏、人力资源有限等条件的限制,没有能力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公益活动的引领者或者开创者。
如M的机构一样,社工机构能做的是“抱大腿”,抢一杯羹而已。而在“99公益日”活动中,M面临的不仅是社工同行的竞争,越来越多类型的公益组织参与其中,各显神通,M的担心并非杞人忧天。
竞争激烈的公益项目比拼背后还要面对公益弥散带来的其它负面影响,比较突出的包括:社会责任的透支、恶意利用公益事件频发、关系网的局限。
一是社会责任的透支。公益捐赠建立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基础上。中国尚未全民建成小康社会,大量人口的生存问题尚未解决,而更多民众仅仅是解决了温饱问题,过度的公益活动容易摧垮刚刚建立起来的社会责任感。
M讲述了他在今年八月参与的公益捐赠活动:暑假,M家人到必胜客用餐,两次遇到服务员推介“捐一元”活动,一次捐1元,一次婉拒;M女儿参加肯德基“捐一元”义卖活动,竞拍一玩具,捐4元;受台风“温比亚”影响,山东五百万人受灾,朋友通过微信发起了“一起捐”活动,M捐20元。8月,M参与3次公益捐赠,共计捐赠25元。公益弥散可能导致个体社会责任感的透支,进一步打击捐赠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