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雨 | 信干山村
走进信干山村
出缑城过白峤岭隧道往东至越溪大桥右拐,再往南沿着坝旁大道,缓缓而行,空气中浸润着野草花香,以及亭头港海风吹拂过处尽是咸湿的鲜腥味道。我去时正是暮春,刚被渔家人采撷上来的海苔在风中舞蹈,这一缕绿在满眼苍翠的山海间格外醒目。
信干山就在这山海间,2006年信张村信干村两村合并行政村——信干山村,诚信加实干是村干部的办事宗旨,如今“一环一横”乡建项目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两村村民为共建美好家园而齐心协力,信干山的美好蓝图已展现在眼前,浙江省AAA级景区村貌逐渐呈现,你看村口的那棵连心樟树便是最好的见证者。
据谱载“盖闻明朝竹林十九世祖游望府楼主峰,观河山姿势雄伟,从西向东蜿蜒不绝,依次踏看到此山,高处平坦群山环绕,土色佳、风景美,奇特的泉水澄清似镜。登高望远东临三门湾,内有亭头江自北向东南环流,蛇蟠岛及五屿门诸岛星罗棋布,海域辽阔形势天然,西有白岩山连绵,近与眠牛山相依。大有后望之期,遂择地而居,山涧泉水不绝而得名沈涧山。吾族子孙盖源于此,今本山周围七村环居,吾居髙望之,怡然而乐也。” 虽村名谱载沈涧山,亦有称沈监山,不过现名信干山,沿用至今。
信干山村民世代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勤劳朴实。原本信张村背靠望潮山(眠牛山)向南而居,而信干村南倚井头山向北而居。如今村里的房子大都坐北朝南,居民条件改善了很多。村口有龙门庙、龙塔亭庇佑,有井头山下龙门井水养育一方。再看那井头山,山虽不高,好似一斜坡,坡上两棵约200年的连心樟并立生长。山上一棵约300年二人环抱沙朴树,枝干遒劲,冠如穹宇,为村庄抵御邪气,采纳祥瑞。井头山上还有一巨石,平坦方正,足有一人半高,三米宽,传仙翁去蓬莱仙岛经此,见此地山水相连,有巨石立于山头,涧有山泉漱石,叮咚作响,于是卧于其上休憩。
它们巍巍然立于村口,和光同尘,与时舒卷,守护着世世代代村民的安康,张王两姓开枝散叶,兴旺发达。如今全村人口234户,781人,主要从事咸淡水养殖。耕地面积1409亩,山林面积1598亩,内塘养殖面积830亩,全村共有养殖户40户,养殖面积达420亩,海水养殖亩产至少2万以上。全村干部群众,在党组织的带领下,大力发展蓝色海洋经济,同时农业实现机械化生产,实现强村富民。
上世纪七十年代两村响应一市区越溪公社的号召,村民们在山海间筑海围塘,开始了渔耕生活。如今,他们把耕田承包给种粮大户绿色城堡基地,在山脚修筑了八百多亩海塘,进行咸淡水混合养殖,并根据养殖季节,虾、螃蟹、蛏子、毛蚶、银蚶轮换作业养殖,每年村民平均收入几十万元不等,不过也看年成,如果养殖的鱼虾发病会减产。村民张先生还说,养殖与种地一样,常年在塘里劳作,尤其六月开始的台风天,风急雨骤,村民整夜驻守塘边的小茅棚,排水引涝,排不及也会引起塘毁,虾蟹鱼蛤随洪水等冲走,那全村村民的损失就大了。不过尽管如此,信干山的村民们还是坚守着这一份事业,在山海间默默耕耘。
原信干乡政府办公旧址
1952年2月信干乡分建为信干、越溪二乡,属一市区。彼时的信干乡政府办公处就在此地,是开展政府工作运转的轴心。
信干乡解放前属民国旧制桂峰乡,自建国前1949年8月至建国后1950年6月仍属桂峰乡,城关区。后撤销旧的乡建制,分建为桂峰、水车、信干三个乡,信干乡仍属一市区,桂峰水车仍属城关区。1950年8月桂峰水车从城关区划归一市区,1951年2月桂峰乡由一市区划归力洋区。1952年4月桂峰乡分建为桂峰、亭头二乡,属力洋区。至1956年1月随着土改、民主建政的完成。乡的建制进行调整。小乡并大乡。撤销力洋区的亭头乡与一市区的信干乡并入越溪乡,设立越溪乡人民委员会,隶属一市区。
1958年10月,撤销区乡建制。以社代政,实行人民公社制度。宁海、象山二县合并称象山县,以区建社。越溪乡分别改成四个生产单位,即盘屿、越溪、信干、白岌渔业四大队。1959年11月将四个生产大队合并建立越溪管理区,属一市(区级)人民公社。
旧址位于信干山村乡建项目“一环一横”线之北环线,信张中心大会堂西北处。一幢二层四合院,虽表面刷了白漆,墙体还留有宣传标语“持之以恒,有恒者铁棒磨成针,百折不挠......”等字迹,然上半部分墙面已斑驳陆离。墙上嵌着几扇现代玻璃窗,泛着光,看不清里面的情况。正门头是半圆形的拱形,门扇只半扇,另半扇似被改建,可两人进出。
在这春色将阑,莺声渐老之际,四合院里那棵枣子树正枝繁叶茂,叶隙间有枣儿尚小。
有说此树乃当年所栽,而今楼在树在,但物是人非,村里老人说起当年事已然一甲子,不时感叹,岁月如梭。不过看今朝旧村换新颜,他们不禁又露出欣慰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