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古钱币,看看诸葛亮用的是什么钱币!建议收藏
三国 两晋 南北朝
1.直百五铢 汉献帝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始铸【80元-1000元】
建安十九年,刘备占领了成都,这本来是一件好事,可问题在于刘备打完仗发现钱袋也憋了不少。怎么才能保障军用?刘备头疼不已。这时刘巴就提议说可以铸造“直百五铢”,来平定物价。
这个“直百五铢”和五铢钱一样是圆形方孔,但样式丰富。
第一,钱面在保留了五铢钱的篆体“五铢”的情况下,还新增隶书字样的“五百”。
第二,也许是为了打破沉默单调的气息,蜀汉在“直百五铢”背面或刻有阳文“为”,显示资财之意;或作阴文或者吉祥、三星等纹饰。
直百五铢
2.小泉直一 三国早期 【5000元-8000元】
新莽六泉,乃指西汉末年王莽新朝所铸六泉,即大泉五十、状泉四十,中泉三十、幼泉二十、幺泉一十和小泉一十。在这六泉之中,一大一小两头即大泉五十和小泉一十发现较多,存世量较丰,唯有中间之四枚泉反之量少为珍,其中尤其又以状泉四十最珍,旧出稀罕,曾位列老中国古泉五十名珍之一,中泉三十次之。莽钱总的来说,铜质优良,铸制精美,诸泉皆为美泉。
小泉直一
3.太平百钱 三国早期【800元-1500元】
此钱制作粗疏,大小不一。初期铸大钱直径2.6~2.7厘米,重5~7克。存世小钱多见,钱径仅1.3厘米,重0.7~1克,应为后期减重钱。由于减重过甚,劣小亦如“直百” [2] ,“钱”字或省写作“金”。据传亦有仅书“太平”二字之小钱。钱背亦可见星号、水波纹等。
常见的有两种形制:
1、钱背有波折纹,并在上部有一星点,直径2.5厘米,重量较为一致,均在3克左右。
2、光背,但轻重大小不一,一般大者重量在3~4克之间,小者仅有0.4~0.5克。
另有形制相同的“世平百钱”,存世极罕。
太平百钱
4.定平一百 三国中期【100元-250元】
定平一百”钱体薄小,有大小二种。大者径1.6厘米、重1克左右;小者仅径1.2厘米,重约0.6克。钱文篆书而夷漫不清,直读,光背。此钱近年仍有出土;其确凿归属尚待进一步考订。
成色年代:三国时期 。史记未载,据考证列为蜀汉钱较宜。“定平一百”钱体薄小,钱文篆书而夷漫不清。形制略同于直百五铢。
定平一百
5.魏五铢 魏明帝太和元年(公元227年)铸【20元-50元】
其直径约2.5厘米,重3.4克左右。“五”字文笔弯曲而包上下横笔于内;“朱”头圆折,笔画粗壮似“肥字”蜀五铢。因曹魏币制相对稳定,除夹以“谷帛为市”,及至魏亡(265年)唯行五铢,两晋依旧沿用。
魏五铢
6.大泉五百、大泉当千等 吴大帝嘉禾五年至赤乌元年(公元236-236年)铸【600元-2000元】
孙权称帝后,吴国于公元236年春铸造了“大泉五百”,重十二铢,与当时的五百个五铢钱等值,该钱币比王莽的“大泉五十”又大幅度减重。随后吴国又相继铸造了“大泉当千”、“大泉二千”和“大泉五千”。钱币面额越铸越大,物价则越贵,人民深受其害,纷纷起来反对和抵制使用大钱。孙吴不得不于赤乌九年(公元246年)回收大钱。实际上,这种“大泉五百”钱只流通了10年,就“香消玉殒”了。
大泉五百
7.凉造新泉 十六国时期前凉政权(公元317-376年)铸【30000元-50000元】
成色年代:公元317--376年。前凉张氏王朝(公元317--376年)张轨所铸,是以国号为名的第一例方孔圆钱。篆书,有对读,直读二式,钱文字体也有分别,形体可分为轻小、厚重两式。
凉造新泉
8.丰货 十六国时期 王石勒后赵元年(公元319年)铸【3000元-50000元】
丰货钱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典故,而其货币名称本身就是吉利语,且该钱存世不多,据说在清朝道光、咸丰年间,丰货钱已价值不菲,非二三十两银子不售。其实,丰货钱还有篆、隶者之分,隶书者比篆书者少,而隶书大者则更稀少,价格更贵了。丰货钱今天仍为古钱收藏家和钱币爱好者所重视、钟爱,都以争先享有为快。
9.汉兴 十六国时期汉昭文帝汉兴年间(公元338--343年)铸【400元-800元】
东晋李寿踞成都改大成国为汉,改元汉兴(338—343年)并铸“汉兴”小钱,系我国钱币史上最早之年号钱。
旧谱有订为汉初荚钱者,乃读史有误所致。“汉兴”二字隶书,有直读、横读二种。径约1.2厘米,重1克上下。汉兴钱制作粗陋,字浅肉薄,传世数量不多,尤以横读者为罕见。
汉兴
10.大夏真兴 十六国时期夏武烈帝赫连勃勃真兴年间(公元419--425年)铸【20000元-2000000元】
十六国时期大夏赫连勃勃于真兴元年(419年)铸。东晋时匈奴贵族赫连勃勃于公元407年在陕西立国称“夏”,419年占长安后建元“真兴”。“大夏真兴” 钱或铸于此时,形制有莽钱遗风,内外廓精好,径2.3厘米,重约2.8克。钱文真书而见隶韵,“大”字从“太”。面文隶文,“大夏”为国号,“真兴”为年号,历史上国号年号合璧,此为首例。
因铸造精美,存世量极少,市价一般在20万至140万之间,2004年北京一家拍卖公司曾以165.7万的高价成交。为钱币之中的精品。
大夏真兴
11.沈充五铢 东晋孝元帝时期(公元317--322年)铸【50元-150元】【100元-200元】
沈充五铢是中国古代钱币的一种。东晋孝元帝太兴年间(公元318-321年),吴兴沈充所铸大孔小钱。钱文作“五朱”、“五金”,外廓隐约,钱体轻小,似为东汉“剪轮”钱式的仿铸品。钱形圆,有方孔,正面和背面都有外郭 ,外郭同文字一样高低 ,可保钱文不受磨损,钱重五铢(约3.33克),铸有篆字“五铢”二字。
沈充五铢
12.四铢 南朝宋文帝元嘉七年(公元430年)铸【800元-2000元】【800元-1500元】
中国古代铜币名。开始铸于汉文帝五年(公元前175年)。币面文字为“半两”,实际重四铢,故名。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改用三铢钱。
南朝宋的四铢,铸于文帝元嘉七年(公元430年),币面有“四铢”二字;武帝孝建元年(公元454年)续铸四铢,背面加“孝建”二字,俗称“孝建四铢”。
四铢
13.孝建四铢 南朝宋孝武帝孝建元年(公元454年)至明帝泰始三年(公元467年)罢止【1000元-3000元】
南朝宋孝武帝刘骏,孝建元年(454年)始铸,罢于明帝泰始三年(467年)。“孝建四铢”四字作薤(音谢)叶篆,纤细柔长;钱面横书“孝建”年号,钱背横书“四铢”钱重,同于宋文帝“四铢”,面背文均横读。为古钱铭文中所仅见。初铸钱径约2.2厘米,重2.4克左右;未久即见减重,制作粗劣,边廓平夷,文字不清。“民间盗铸者云起”,更有省去背文“四铢”而仅存面文“孝建”之小钱,更趋薄小,品类甚杂,大小悬殊。径1.6厘米,重0.5克左右。因鼓铸时有错范、异范发生,故“孝建四铢”常见合背,重文、倒书者,版式颇多。
孝建四铢
14.永光 南朝宋前废帝永光元年(公元465年)铸【30000元-50000元】
在我国古代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大分裂时期,这一时期产生了很多政权,其中大部分政权掌权时 间非常短暂,在这些短命政权时期所铸造的部分钱币亦是成为了泉界的珍品
景和钱币与永光钱币是南北朝时期,宋前废帝刘子业永光元年465年二月、景和元年465年九月铸造,由于刘永业在位时间短暂,加上此二钱流通时期货币混乱,以至到第二年三月,在宋明帝时期禁止流通。至使此二钱币较为少见。
永光
15.景和 南朝宋前废帝景和元年(公元465年)铸【30000元-50000元】
面文“景和”二字,篆书,横书穿孔两侧,笔画清楚。该钱由官府颁布准式,交民间依式样鼓铸,再交官验收通行,严禁盗铸剪边。因此文字轮廓较永光精整。废帝改元后三月遇害,故景和存世极稀罕。
景和
16.两铢 南朝宋前废帝永光元年(公元465年)春二月铸(铸期仅一月)【12000元-20000元】
钱面:钱文“两铢” 二字横读。钱背:光背。背景:南朝宋孝帝孝建元年(公元454年)铸行一种年号钱“孝建”四铢钱,该币行用不久就出现了减重现象,到后来就直接铸行“两铢”钱。 具体是永光年间(公元465年),宋废帝刘子业铸行了重仅两铢的“永光”钱和“两铢”钱。永光年间仅一年不到,更年号为景和,同年宋明帝刘彧建元泰始年。故“永光”钱和“两铢”钱铸造和存世量不多。
两铢
17.铁五铢 南朝梁武帝普通四年(公元523年)始铸【20元-30元】
铁五铢为公孙述据蜀称帝时铸于成都(25—36年)。当代钱币学者认为,史志多语焉不详,兼少实物出土佐证,“铁钱始于公孙述”论难于征信。今湖南长沙、衡阳西汉墓群曾出土数以百计铁半两钱,足证武帝行五铢前即有铁钱问世。而世传铁五铢钱,据其形制特点,以及“五”字交笔微曲,“朱”头方折等,似更近西汉五铢,遂将铁五铢系于西汉中期以前。
铁五铢
18.四柱五铢 南朝梁敬帝太平二年(公元557年)铸【300元-800元】
四柱五铢为南朝梁敬帝萧方智,太平二年(557年)铸。形制及大小轻重等与“两柱五铢”雷同,制作更见粗陋。因其面穿上下、背穿左右各有一突起星号,状似四颗柱石,故称“四柱五铢”。四柱亦有列于钱面穿上下各二者,少见。四柱五铢初出一当小钱二十;因民不行,旋改一当十。然而萧梁是年即亡,故“四柱五铢”不多。
四柱五铢
19.陈五铢 南朝陈文帝天嘉三年(公元562年)始铸【100元-200元】
初出一当鹅眼、剪边小钱十。径约2.4厘米,重3.4克左右。“五铢”二字篆书然章法稍异:“五”字交笔平直,形同两个对顶等腰三角形;“朱”头圆折而高出“金”头。外廓较宽,背廓尤壮。陈五铢后虽贬值,但在南朝仍属相对稳定、流通较广的货币
陈五铢
20.太货六铢 南朝陈宣帝太建十一年(公元579年)始铸【1500元-2500元】
太建十一年(579),陈宣帝始铸太货六铢钱。钱文篆书直读,制作精整。发行之初,一枚当五铢十枚,与陈五铢并行流通,后改成当一钱。民间因使用不便,讹言其有不利于皇帝的征兆,'六'字似叉腰哭天子,遂废止。
太货六铢
21.平当五铢 六朝时期铸【500元-1200元】
平当五铢,乃六朝时期(公元222—589年)所铸五铢钱。其钱在五铢钱体系中较为独特,其除穿右左为五铢二字外,在穿上下铸“平”字,后世遗存有穿上平,下平、穿侧卧平和穿上下平平,以及法平等版式。
平当五铢
22.太和五铢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始铸【2500元-5000元】
太和五铢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铸造。形制类五铢钱,然而制作粗疏。“太和五铢”四字呈方折篆体,直读,光背。因许民间自铸,故铜质混杂,大小不一。大者径2.5厘米、重约3.0克,小者径2厘米、重约2.3克左右。太和五铢铸行有限,流通仅在京师洛阳一带,未成北朝之统一通用货币,故传世及出土数量亦少。
太和五铢
23.永安五铢 北魏宣武帝永安二年(公元529年)始铸,其后东、西魏续铸【200元-400元】
钱文“永安五铢”直读,“永安”二字接廓:“永”字下笔、“安”字宝盖与穿廓合成一线。初铸钱光背无文。因民间盗铸严重,钱多大小不一。一般径约2.2厘米、重3克左右,轻小者径1.8厘米、重2克,与“鸡眼”、剪边等劣小钱并行。至孝武帝永熙年间(532—534年)更铸背“土”之“永安五铢”。北魏分东、西魏后,两魏亦均铸“永安五铢”。传世一种背有四出纹者,系东魏孝静帝兴和三年(541年)所铸。
永安五铢
24.常平五铢 北齐文宣帝天保四年(公元553年)始铸【150元-250元】
北朝北齐文宣帝天保四年(公元553年)铸,青铜制。据《北齐书》帝纪第四 文宣载:……四年春正月……己丑,改铸新钱,文曰「常平五铢」。又查《隋书》志第十九 食货载:文宣受禅,除永安之钱,改铸常平五铢,重如其文。其钱甚贵,且制造甚精。至乾明、皇建之间,往往私铸。邺中用钱,有赤熟、青熟、细眉、赤生之异。河南所用,有青薄铅锡之别。青、齐、徐、兖、梁、豫州,贝类各殊。武平已後,私铸转甚,或以生铁和铜。至於齐亡,卒不能禁。
常平五铢
25.布泉 北周武帝保定元年(公元561年)铸【500000元-6000000元】
北周武帝宇文邕(543—578),汉化鲜卑人,小字弥罗突,公元560—578在位。代郡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人。宇文泰第四子。]保定元年(公元561年)始铸。铸工细腻,内外郭(廓)齐整,“布泉”二字作玉筋篆横书穿孔两侧,古朴正经。“泉”字中竖一直,一线贯底,是与王莽“布泉”除篆法差异外又一显著区别。北周布泉肉实铜好,系“北周三大美泉”之一。
26.五行大布 北周武帝建德三年(公元574年)铸【300元-1000元】
北周武帝宇文邕,建德三年(公元574年),以一当十,与布泉、五铢并行。面文“五行大布”玉箸篆,钱文及制作均极为精美,为著名的“北周三品”之一。
五行大布
27.永通万国 北周静帝大象元年(公元579年)始铸【4000元-10000元】
北周静帝宇文阐,大象元年(公元579年)始铸。面文“永通万国”,玉箸篆,“永通”意为永远通行,“万国”示天下万国可用。字廓深峻,形体厚重,钱文和铸工均臻妙境,堪称“北周三品”之首。当时以一枚兑换折一钱五万枚,堪称虚值大钱之冠,民不乐用,流通时间不长。由于实行的虚价货币政策,所以“布泉”“五行大布” “永通万国”三种钱币后来亦逐渐减重。
永通万国
关注小编,在线免费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