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十二经五输穴之“输穴”详解

五输穴,是指十二经脉中,分布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特定穴位,即井,荥,输,经,合,简称五输穴。

五输穴的分布,是从四肢末端依次按井,荥,输,经,合的次序向肘,膝部位排列,每经五穴,十二经共有60穴。

五输穴不仅分属于十二经脉,而且具有自身的五行属性。五输穴五行属性按照”阴井木“,”阳井金“的阴阳五行学说归类。

属于五脏(五条阴经:肝心脾肺肾)的穴位各有五个输穴,即“井、荥、俞、经、合”对应的就是“木、火、土、金、水”,其排列次序是:井(木)、荥(火)、输(土)、经(金)、合(水)。

属于六腑(六条阳经:膀胱、胆、胃、大肠、小肠、三焦)的五输穴,“井、荥、输、经、合” 对应的五行是从“金”开始的,也就是“金、水、木、火、土”。

排列次序是井(金),荥(水),输(木),经(火),合(土)

输:指水流渐大可输送,灌注。如“所注为输”。位于腕踝关节附近,荥穴之后的第三穴。

1. ”输主体重节痛“,十二经输(土)穴,能治疗肢体重痛。

阴经输穴属土,内应于脾,主运化,故脾失健运则水湿内停而见体重等症。

阳经输穴属木,肝属木,若肝气郁滞则气血痹阻,不通则痛,故输穴可用于止痛。(阴经的腧穴也是本经原穴)

现临床多用于各种风湿痹证,肿胀疼痛的治疗,但阴经输穴与阳经输穴治疗肿胀疼痛有所不同。

阳经之输穴在治疗肿胀疼痛方面可治疗循经通路上的多处病痛且病位较表浅之”外经“病变。

阴经之输穴治疗肿胀疼痛的病位较深,治疗疼痛的范围也较为局限,主要为相应脏器的疼痛

2.治疗脾胃病

输穴属土,内应于脾,脾胃之疾故可取输穴治之。

3.治疗出血证

脾主统血,如脾之统血功能失职则可出现各种出血症,故可取其输穴。

十二经“输穴”

1 》太渊穴

标准定位:太渊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该穴为人体手太阴肺经上的重要穴位之一。

太渊穴位于掌后腕横纹桡侧端,当桡侧腕屈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凹陷处。

太渊为经穴名(Tàiyuān LU9)。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代号LU9。别名大泉、太泉、鬼心。属手太阴肺经。手太阴肺经五输穴的输穴、原穴,五行属土;八会穴中的脉会。太即甚大,有旺盛的意思,渊即深潭,此穴位局部深陷如渊,脉气旺盛,故名太渊。

主治病症

太渊穴主治咳嗽,气喘,支气管炎,哮喘,肺结核,百日咳,咳血,唾血,咽喉肿痛,胸痹,胸闷,胸痛,胸背痛,心痛,心悸,噫气上逆,腹胀,噫气,呕吐,呕血,心绞痛,无脉症,肋间神经痛,臂内廉痛,腕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手腕痛,手腕无力,半身不遂,肋间痛,掌中热,目生翳膜,咽干,聋哑,无脉症,经闭,痛经等。

穴位配伍

配尺泽穴,鱼际穴,肺俞穴治咳嗽,咳血,胸痛;

配人迎穴治无脉症。

配列缺穴治咳嗽风痰。

配内关穴、神门穴治胸痛,心悸,心痛,治失眠。

配人迎穴治无脉症。

配内关穴、四缝穴,治百日咳。

配鱼际穴、肺俞穴、列缺穴,治咳嗽、气喘。

配丰隆穴、天突穴,治风痰咳嗽。

配内关穴、人迎穴,治无脉症。

配列缺穴、孔最穴,有疏风解表,宣肺止咳的作用,主治咳嗽,气喘,胸背痛。

配内关穴、冲阳穴、三阴交穴,有益心通阳,祛瘀通脉的作用,主治无脉症。

刺灸法

治法:寒则灸补,热则泻针出气。

针刺法

一般直刺0.3~0.5寸,避开桡动脉。

直刺0.2~0.3寸,局部有酸胀感[7]。

注意:穴下有桡动脉,针刺时应避开动脉。

艾灸法

艾炷灸1~3壮,艾条灸5~10分钟。

注意:不宜瘢痕灸,禁直接灸。

2 》三间穴

标准定位:微握拳,三间位于手背,在手食指本节(第2掌指关节)后,桡侧凹陷处。

三间为经穴名(Sānjiān LI3)。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属手阳明大肠经。别名少谷。三间是手阳明大肠经的输穴,五行属木。三即第三;阔即间隙,指穴位,此穴是手阳明经的第三穴,故名三间。

主治疾病

三间穴主治咽喉肿痛,身热,热病,唇焦口干,喘咳,胸闷气喘,胸腹满,腹胀肠鸣,泄泻,便秘,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齿痛,龋齿痛,舌卷不能言,目痛,气喘,手背红肿,肩臂疼痛,鼻衄,嗜睡等。

穴位配伍

配少商穴治咽喉肿痛、唇干。

配少商穴、商阳穴,治咽干。

配前谷穴,有清热泻火明目作用。治目急痛。

配阳溪穴,有清利咽喉作用,主治喉痹咽如哽。

配后溪治手背红肿、手指屈伸不利等。

配阳溪穴、后溪穴,治手背红肿疼痛。

配合谷穴、天枢穴,治大便不通。

刺灸法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针刺法

一般直刺三间穴0.3~0.5寸,局部有麻胀感,或向手背放散。

艾灸法

艾炷灸三间穴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按摩三间穴治牙痛

1、主穴:合谷穴、颊车穴、下关穴。

2、配穴:风火牙痛者,配外关穴、风池穴;胃火牙痛者,配内庭穴;虚火牙痛者,配太溪穴。

3、方解:手阳明之脉入下齿中,足阳明之脉入上齿中,故局部取足阳明经的下关、颊车以通络消肿止痛;合谷是四总穴之一,为治疗牙痛之要穴。三穴远近相配,共奏清热泻火、消肿止痛之功。

3 》陷谷穴

标准定位:陷谷穴位于人体足背,当第2、3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于内庭穴上2寸。

陷谷为经穴名(xiàngǔ ST43)。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别名陷骨。属足阳明胃经。陷谷为足阳明胃经五输穴之输穴,五行属木。陷即下陷,指自高入下,谷即山谷,指体表较大凹陷,穴在跖骨间隙中,经气从上而下,故名陷谷。

主治疾病

陷谷穴主治面目浮肿,肠鸣腹泻,足背肿痛,足痿无力,下肢瘫痪,足扭伤,热病,目赤肿痛,结膜炎,面浮身肿,胸胁支满,肠鸣腹痛,热痢,疟疾,球结膜炎,胃炎,肠炎,腹痛胀满,肠鸣泄痢,胃脘痛,肠鸣,腹痛,疝气,腹胀,腹水,面目水肿,上眼睑无力,肾炎,胸膜炎等。

穴位配伍

配上星穴、囟会穴、前顶穴、公孙穴治卒面肿。

配列缺穴、阴陵泉穴,治面目水肿。

配骨庭穴、太冲穴,治足跗肿。

配温溜穴、漏谷穴、复溜穴、阳纲穴,治肠鸣而痛。

配列缺穴,有清热解毒的作用,治面目臃肿。

配内庭穴、太冲穴,有清热消肿,活血止痛的作用,主治足跗肿。

刺灸法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

针刺法

直刺或斜刺0.3~0.5寸,局部有酸胀感,或扩散至足背。

向上斜刺0.5~1.0寸,局部酸胀,可扩散到足背。

艾灸法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4 》太白穴

太白穴位于人体的足部,具体位置是在足内侧缘,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太白穴,(Tài bái SP3),出《灵枢·本输》。属足太阴脾经。输(土)、原穴。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 )

太白穴。太,大也。白,肺之色也,气也。太白穴名意指脾经的水湿云气在此吸热蒸升,化为肺金之气。本穴物质为大都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云气,至本穴后受长夏热燥气化蒸升,在更高的天部层次化为金性之气,故名太白穴。

主治疾病

太白穴主要能够治疗湿疹、腹胀、肠鸣、胃痛、泄泻、便秘、痔漏、脚气、脚气红肿、体重节痛、痢疾等,对于孕妇来说能够帮助治疗孕妇的胎位异常,对于爱美人士来说其还能够帮助瘦大腿,可以说太白穴的治疗作用非常广泛。

穴位配伍

配中脘穴、足三里穴治胃痛。

刺灸法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

针刺法

直刺0.5-0.8寸。

艾灸法

艾炷灸1-3壮,或艾条灸3-5分钟。

按摩太白穴,止泻补肺

此穴是人体健脾要穴,能治各种原因引起的脾虚如先天脾虚、肝旺脾虚、心脾二虚、脾肺气虚、病后脾虚等,并有双向调节作用,如揉此穴腹泻可止,便秘可通。另外,点揉太白穴还可调控血糖指数,高者可降,低者可升。太白穴就是通过脾来补肺的这么一个穴,健脾的功能相当于山药薏米粥。不过,按摩时要注意力道,以穴位处微微感到胀痛为度,不必用太大力气,每天坚持按揉3~5分钟,不用吃任何药也能补脾.

5 》神门穴

标准定位:神门穴在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神门为经穴名(Shénmén HT7)。出《针灸甲乙经》。《难经·六十六难》名兑骨。别名兑冲、中都、锐中、兑骨。属手少阴心经。神门是手少阴心经的输穴、原穴,五行属土。神指心神,门即门户,心藏神,此穴为手少阴经的输穴,为心气出入之门户,故名神门。

主治病症

神门穴主治心痛,心烦,健忘失眠,惊悸怔忡,痴呆,癫狂痫证,目黄胁痛,掌中热,呕血,吐血,头痛,眩晕,失音,心绞痛,心脏肥大,心律不齐,高血压,失眠,健忘,癫痫,癫狂,痫症,神经衰弱,癔病,精神病,目黄,咽干失喑,胁痛,手臂寒,腕关节痛,喉痹,心悸,惊悸,怔忡,痫证,胃痛,大便脓血,咽干,腕痛,指麻,舌骨肌麻痹,鼻内膜炎,产后失血,淋巴腺炎,扁桃体炎等。

穴位配伍

配内关穴、心俞穴治心痛;

配内关穴、三阳交穴治健忘、失眠。

配内关穴、心俞穴治心绞痛。

配少商穴、涌泉穴、心俞穴治呆痴。

配内关穴、三阴交穴治神经衰弱、失眠。

配支正穴为原络配穴法,有益气,养心安神的作用,主治心神失养,健忘失眠,无脉症。

配大椎穴、丰隆穴,有醒脑安神,豁痰开窍的作用,主治癫狂,痫证。

配关元穴、中极穴,有安神益肾的作用,主治遗溺,遗精。

配膈俞穴、血海穴,有活血止血的作用,主治呕血、吐血、便血。

配内关穴、大陵穴、三阴交穴、足三里穴、风池穴、百会穴,治失眠、心烦、健忘。

配少商穴、涌泉穴、心俞穴,治痴呆。

配鱼际穴、太冲穴、大敦穴、关元穴,治遗尿。

配后溪穴、鸠尾穴,治五痫。

刺灸法

治法:寒则通之或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针刺法

一般直刺0.3~0.5寸;向上平刺1~1.5寸,透灵道穴,局部酸胀,并可有麻电感向指端放散。

注意:神门穴在腕关节处,禁探捣。

艾灸法

艾炷灸1~3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按摩方法

中午和晚上睡前左右手交替用大拇指点按神门穴15-20分钟即可。点按刺激神门穴,用力不要过重,以有酸胀感为宜。

根据子午流注的观点,在午时(中午11:00-下午1:00)点按或针灸神门能泻心火以补肺气。

6 》后溪穴

标准定位:后溪穴位于微握拳,第5指掌关节后尺侧的近端掌横纹头赤白肉际。

后溪穴 (Houxi SI3) 输穴;八脉交会穴(通于督脉)。出于《灵枢·本输》。属手太阳小肠经。后溪。后,与前相对,指穴内气血运行的人体部位为后背督脉之部。溪,穴内气血流行的道路。该穴名意指穴内气血外行于腰背的督脉之部。本穴物质为前谷穴传来的天部湿热之气,至本穴后其外散的清阳之气上行督脉,运行的部位为督脉所属之部,故名。

主治病症

头痛项强、目赤肿痛、落枕、耳聋、耳鸣、鼻衄、癫痫、疟疾、黄疸、盗汗、腰背腿痛、肘、臂、手指挛急等。

穴位配伍

配合谷穴治手指挛痛,

配人中穴治急性腰扭伤,

配列缺穴、悬钟穴治项强痛,

配天柱主治颈项强直、落枕,

翳风、听宫主治耳鸣、耳聋。

刺灸法

治法:寒则通之或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针刺法

直刺0.5-1寸,局部胀痛。

艾灸法

艾条灸5-20分钟,后溪穴,艾炷灸3-5壮。

按摩后溪穴的手法:

用拇指指腹按揉后溪穴穴位,注意按压时力度要适中,每次按摩5分钟,每天按摩2次。    对于长期在电脑前工作或学习的朋友,每过一小时把双手后溪穴放在桌沿上来回滚动三到五分钟,可以缓解调节长期伏案以及电脑对人体带来的不良影响。

7 》束骨穴

标准定位:束骨穴位于足跗外侧,第五跖骨小头后下方赤白肉际处。

束骨为经穴名(Shùgǔ BL65)。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属足太阳膀胱经。束骨是足太阳膀胱经的输穴,五行属木。束骨为第五跖骨小头之古称,此穴在其处,故名束骨。

主治疾病

束骨穴主治头目、腰背、下肢等疾患。如身热、头痛、目赤、耳聋、眩晕、项强、腰痛、髀枢痛、脚如结、腨如裂、癫狂、惊痫、泄痢、疟疾、痈疽、疔疮等。

现代又多用束骨穴治疗神经性头痛、落枕、腓肠肌痉挛、癫痫等。

穴位配伍

配肾俞穴、太冲穴治目眩。

配殷门穴、昆仑穴,有舒筋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腰背痛,坐骨神经痛。

配百会穴、肝俞穴,有清头目,调营血,平肝风的作用,主治头痛,目眩。

刺灸法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针刺法

直刺0.3~0.5寸,局部酸胀,针感可向足背部扩散。

艾灸法

艾炷灸3~5壮,艾条温灸5~10分钟。

8 》太溪穴

标准定位:太溪穴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太溪为经穴名(Tàixī KI3)。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别名吕细、内昆仑。属足少阴肾经。太溪是足太阴肾经的输穴和原穴,五行属土。太意即甚大,溪即沟溪,此穴在内踝与跟腱的间隙中,如居沟溪,故名太溪。

主治疾病

太溪穴主治前阴、肺胸、五官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遗精、阳痿、遗溺、月经不调、经闭、疝瘕积聚、不眠、癫狂、咳喘、唾血、头痛、牙痛、咽喉肿痛、鼻衄不止、耳鸣耳聋、热病烦心、多汗、心痛、胸胁支满、消渴、黄疸、痿症、腰痛、足跟肿痛、两腿生疮等。

穴位配伍

配然谷穴主治热病烦心,足寒清,多汗;

配肾俞穴治肾胀;

配支沟穴、然谷穴治心痛如锥刺。

配少泽穴,有滋肾阴,清虚热的作用,主治咽喉炎,齿痛。

配飞扬穴,为原络配穴法,有滋阴补肾的作用,主治头痛目眩。

配肾俞穴、志室穴,有温肾壮阳的作用,主治遗精。阳痿,肾虚腰痛。

刺灸法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或泻而多灸,热则水针或泻针出气。

针刺法

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

深刺透昆仑穴,局部酸胀,麻电感向足底扩散。

艾灸法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温灸5~10分钟。

9 》大陵穴

标准定位:大陵穴位于腕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中,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当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凹陷处。

大陵为经穴名(Dàlíng PC7)。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针灸甲乙经》作太陵。别名鬼心。属手厥阴心包经。大陵是手厥阴心包经的原穴、输穴,五行属土。大为小之对,陵即丘陵,掌根高突如同大陵,此穴在其腕侧陷中,故名大陵。

主治病症

大陵穴主要用于心神、脾胃及头目疾患:如心痛、心悸、心烦、心肌炎、失眠、精神病、癫狂、胃炎、骨痛、呕吐、呕血、胸中热痛、身热头痛、目黄、目赤痛、喉痹、咽干及腕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等。

穴位配伍

配劳宫穴治心绞痛、失眠;

配外关穴、支沟穴治腹痛、便秘;

配水沟穴、间使穴、心俞穴、丰隆穴治癫、狂、痫、惊悸。

配内关穴、曲泽穴治心胸疼痛。

配神门穴、人中穴、百会穴治精神病。

配上脘穴、足三里穴治呕吐胃痛。

配偏历穴治喉痹、咽干。

配神门穴、列缺穴,有舒畅经筋,通经活络的作用,主治腕下垂。

配心俞穴、膈俞穴,有通心络,祛瘀血的作用,主治心血瘀阻之心悸。

配丰隆穴、太冲穴,有疏肝理气,化痰醒脑的作用,主治气郁痰结型之癫狂。

刺灸法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针刺法

直刺0.3~0.5寸,局部酸胀,针感可向指端放散;

向腕管内斜刺0.8~1.5寸,用于治疗腕管综合征。

三棱针点刺放血。

艾灸法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

按摩大陵穴清心火除口臭

口臭,又称“口气”,是指口腔中散发出难闻异味。生活中有很多人或多或少地存在口气问题,患有口臭的人,既令别人厌烦,也使自己尴尬。中医认为,口臭源于心脾之火太过,心包经积热日久,灼伤血络,或由脾虚湿浊上泛,熏蒸于口舌咽喉所致。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中心主任林国华教授建议,有空时不妨按揉大陵穴来清泄心火。

大陵穴为心包经输土穴,为该经的子穴。根据中医“实则泻其子”的原则,因此大陵能清泻心火;另心包经还“历络三焦”,大陵穴本性属土,大陵穴还泻脾胃之热,治疗心脾之火上攻所致的口臭。临床上还经常与水沟穴(人中穴)配合应用效果更好。正如《玉龙歌》言:“口臭之疾最可憎,劳心只为苦多情,大陵穴内人中泻,心得清凉气自平”。

10 》中渚穴

标准定位:中渚穴在手背部,当环指本节(掌指关节)的后方,第4、5掌骨间凹陷处。

中渚为经穴名(Zhōngzhǔ TE3)。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属手少阳三焦经。中渚是手少阳三焦经的输穴,五行属土。中即中间,渚即水中小洲,此穴在五输流注之中间,经气如水循渚而行,故名中渚。

主治疾病

中渚穴主要用于外感热病、头面五官疾患等:如热病汗不出、疟疾、头痛、目眩、目赤、目痛、中耳炎、耳鸣、耳聋、喉痹、腮腺炎,以及肩臂酸痛、手指不能屈伸、肋间神经痛等。

穴位配伍

配角孙穴治耳鸣耳聋;

配太白穴治大便难;

配支沟穴、内庭穴治嗌痛。

配大椎穴、陶道穴治疟疾。

配太溪穴治咽肿。

配耳门穴、翳风穴治耳鸣耳聋。

配手三里穴治肩臂痛。

配八邪穴、外关穴,有舒筋活络的作用,主治手指不能屈伸。

配听宫穴、翳风穴,有开窍聪耳的作用,主治耳鸣,耳聋。

配外关穴、期门穴,有舒肝理气、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肋间神经痛。

刺灸法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针刺法

直刺0.3-0.5寸,局部酸胀,并有麻窜感向指端放散。

向上斜刺0.5-1.0寸,其酸胀感可向腕部放散。

艾灸法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11 》足临泣穴

标准定位:足临泣穴在足背外侧,当第4、5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足临泣为经穴名(Zílínqì GB41)。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原名临泣。《圣济总录》始名足临泣。属足少阳胆经。足临泣是足少阳胆经的输穴,五行属木;八脉交会穴之一,通带脉。足:足部;临:治理;泣:泪水,目之所出。穴在足部,善治眼疾,故名。

主治疾病

足临泣主治头目、胸胁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头痛、目眩、目赤肿痛、颔痛腮肿、齿痛、耳聋、咽肿、瘰疬、腋下肿、乳肿、胸痹、胁肋痛、髀枢痛、膝踝关节痛、足背红肿、咳逆喘息、疟疾、月经不调等。

穴位配伍

配三阴交穴治痹证;

配三阴交穴、中极穴治月事不利。

配丘墟穴、解溪穴、昆仑穴,有通经活络,消肿止痛的作用,主治足跗肿痛。

配风池穴、太阳穴、外关穴,有祛风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偏头痛。

配乳根穴、肩井穴,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主治乳痈。

刺灸法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或点刺出点,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针刺法

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可向趾端放散;

三棱针点刺出血。

艾灸法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12 》太冲穴

标准定位:太冲穴在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太冲为经穴名(Tàichōng LR3)。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属足厥阴肝经。太冲是足厥阴肝经的输穴和原穴,五行属土。太即大,冲即要冲,喻本穴为肝经大的通道所在,即元(原)气所居之处,故名太冲。

主治病症

太冲穴主治肝肾、少腹、前阴及神志等疾患:如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带下、崩漏、难产、乳痈、阴痛、精液不足、狐疝、遗尿、癃闭、淋病、呕吐、胸胁支满、绕脐腹痛、浮肿、便秘、飱泄、头痛、眩晕、目痛、喉痛、嗌干、口渴、厥心痛、筋挛、脚软无力、脚气红肿、五趾拘急、腰背疼痛、腋下肿、瘰疬等。

现代又多用太冲穴治疗高血压、肝炎、胆囊炎、神经衰弱、肋间神经痛、血小板减少症、乳腺炎等。

穴位配伍

配大敦穴治七疝;泻太冲穴、补太溪穴、复溜穴治肝阳上亢之眩晕;

配合谷穴为开四关又治四肢抽搐;

配肝俞穴、膈俞穴、太溪穴、血海穴治贫血、羸瘦;

配间使穴、鸠尾穴、心俞穴、肝俞穴治癫狂痫。

临床上太冲穴与合谷穴相配,称“开四关”,主治痹痛和神经系统疾病。

配合谷穴,称为四关穴,有镇静安神,平肝熄风的作用,主治头痛,眩晕,小儿惊风,高血压。

配足三里穴、中封穴,有舒筋活络的作用,主治行步艰难。

配气海穴、急脉穴,有疏肝理气的作用,主治疝气。

刺灸法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针刺法

向上斜刺0.5-1.0寸,局部酸胀或麻向足底放射。

向外下斜刺1.0-1.5寸,有时出现麻电感向足底放散。

艾灸法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

按摩太冲穴方法

用左手拇指指腹揉捻右太冲穴,有酸胀感为宜,1分钟后再换右手拇指指腹揉捻左太冲穴1分钟。

太冲穴治感冒:在感冒初起,有流涕、咽痛、周身不适等感觉时,按摩脚上的太冲穴减轻感冒带来的不适,甚至可以使感冒痊愈。

具体方法是:先用温水浸泡双脚10~15分钟,而后用大拇指由涌泉穴向脚后根内踝下方推按,连续推按5分钟,然后,再用大拇指按摩太冲穴(大脚趾与二脚趾缝上1.5分处)由下向上推按,双脚都按摩,每侧按摩5分钟。按摩后,即刻会感到咽痛减轻,其他症状也会随之减轻;甚至痊愈。

(0)

相关推荐

  • 71.常用的灸疗法有几种?施灸时有何注意事项?

    常用的艾灸法有艾炷灸法.艾条灸法和温针灸法三大类,其主要施灸方法如下: 艾炷灸法艾炷灸又分为直接灸与间接灸两种.直接灸是将艾绒用手指捏成底平.下大上尖的宝塔形,如枣核大艾炷,放在穴位上燃烧,当患者有热 ...

  • 【穴位养生】穴位大全之间使穴、内关穴、大陵穴、劳宫穴、中冲穴

    知识城&穴位养生第0085期&穴位大全之间使穴.内关穴.大陵穴.劳宫穴.中冲穴. 256.间使穴 [读音] jiān shǐ xúe [间使穴名释义] 间,间隙;使,臣使.心为君主之官 ...

  • 男科疾病艾灸治疗方法

    男科疾病艾灸治疗方法 阳痿 阳痿又名阴痿.属现代医学的性功能障碍,或性神经衰弱.本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 [病因]多因肾虚.惊恐或纵欲过度,精气虚损,或少年手淫,思虑忧郁:或湿热下注,宗筋弛纵等因素所致 ...

  • 图文完整版:十二经络与原穴、络穴、输穴详解

    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 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 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 走向: ...

  • 十二经络:原穴、络穴、输穴详解

    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 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 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 走向: ...

  • “正气内存,邪不可干”打开人体十二经络原穴,扶正气、解六淫

    原气源于肾间动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通过三焦运行于五脏六腑,通达头身四肢,是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根本,可以增强免疫力,预防新型病毒,抗御病邪. "五脏有疾,应出十二原:五脏有疾, ...

  • 十二神煞民间算命技法详解

    按:流年十二神煞,是民间算命的一项基本技法;修为高的大师对此不屑一顾,而盲人同道往往视其为秘中秘;从实战角度讲,关键在于怎样把握,用得好能实战中能出奇制胜,用得不好就会踢倒铁板! 对十二神煞的各种称谓 ...

  • 十二长生表(图)详解,五行十二宫运程表解读

    为使读者明白五行与十二宫的生旺死绝具体用法,列出此表以示意,表内的五阳干和五阴干,指的是出生日的天干. 五行十二宮运程速査表 天干二生长生帝旺表 请看表内十二运程阳生阴死的自然规律,表中甲丙戊庚壬五干 ...

  • 十二长生宫在四柱详解

    八字长生十二宫是以日干对照年.月.日.时四个地支,而判断其性格,以及运程之论,一般来讲年支命限上属于幼年时期,月支代表青年时期,日支是代表中青年时期,时支代表晚年时期.在这里面最重要是日支,因为日干代 ...

  • 大厨宝典 | 十二种扣肉的做法图文详解(快收藏吧!)

        编者按:"扣肉",顾名思义,就是指当肉蒸或炖至熟透后,倒盖于碗盘中的佳肴.颜色酱红油亮,汤汁粘稠鲜美,扣肉整齐隆起,闻之浓郁醇香,食之肥而不腻.     扣肉是一种可较长时 ...

  • 安灶经:十二长生安灶吉凶图详解【重要】

    一.何知经安灶吉凶断:        何知人家有横财,灶安[金匮]上,        何知人家生贵子,灶安[天德]上, 何知人家损财畜,灶安白虎上,        何知人家最富贵,灶安[玉堂]上, 何 ...

  • 《黄帝内经》骨灰级4:十二经脉之“足太阴脾经”,图文详解!

    阴阳和经脉是<黄帝内经>中的最核心,人体一共12经脉,连接了五脏六腑和重要腧穴,就像是人体的12道生命线.难怪有人说,熟练并领悟了人体12经脉,等于领悟了中医精华的一半!接下来我们根据&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