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闻龙塘镇赤坎仔村(湾)

龙塘镇——位于广东省湛江市徐闻县,是具有七百多历史的古镇,因水陆交通方便,自明代就已形成了龙塘圩。相传此地有一大池塘,长年不涸,塘中出蛟龙,故称龙塘。
    赤坎仔村——隶属于龙塘镇,
据《徐闻县地名志》记载,赤坎仔村建于清朝康熙年间。当时林姓两兄弟从广东省琼州府琼山县的白马坡(现海南省海口市区)迁来此地居住,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因建村时村旁有一大片赤土,村民因此给村子起名“赤坎仔”。赤坎仔村村民靠海吃海,主要以捕鱼为生。而盛产白鲳、马鲛、黄花鱼、海参和天然鲍鱼的赤坎仔湾,不仅成了该村渔民一个优良渔港,也成了一个优良的避风港。
    距村子约1里的地方,有一处’’解放海南岛军事指挥部、及作战训练基地(兵营)旧址‘’。据《徐闻县志》记载,1950年,邓华将军率15兵团解放海南岛前线指挥部进驻赤坎仔村。官兵们在乡亲们的帮助下,在赤坎仔湾上的木麻黄树林里修建了几幢低矮的楼房。那几幢楼房不仅成了官兵们的营房,当时更是解放海南岛前线的最高指挥所。在废弃的营房区里,我们遇见一位居住在废弃营房里的老婆婆,她述说:‘’1996年部队才最后从这里撤离,撤离后每年有部队来住一段时间进行军事训练,这几年开始再没有部队来了。‘’
    离开旧址,穿过一片木麻黄树林,就到了有着一片海湾的赤坎村。海湾里的海面很静,海面上停泊着许多渔船,岸上有织渔网、有忙碌着准备出海的村民。这里没有游人的喧嚣和吵闹,只有村民各自做着自己的活路,好一处宁静、安逸的生活景象。
    赤坎仔湾因偎依龙塘镇赤坎仔村而得名,海湾像两个弯弯的月牙连接在一起,东西长约2公里。村子的海岸边断崖下,有大大小小岩石堆积形成的岩石滩,还有一段高约十米的岩石矗立在海边。据中国地理学家考证,赤坎仔湾的岩石在地质学上均称玄武岩,是由6万年前的火山喷发形成的,这种高大、柱状的岩石称作‘’玄武岩柱状节理‘’,而那些玄武岩经过后期的地质运动和风化海蚀逐步形成了目前的独特迷人地貌。
    我们到的时候是早上,正在涨潮,要看火山喷发形成的高大、柱状‘’玄武岩柱状节理‘’,需翻越几百米甚至几千米(因目力所及看不到海湾的另一端),多为1米多高岩石的岩石滩才能过去,或者等到下午两点以后退潮,露出沙滩后,可从沙滩上走过去。我们试着翻越了几十米的岩石滩,感觉凭我们的体力是很难到达海湾的那一端,所以还是选择放弃返回。(村民说:博赊港那边也有一片,但也要退潮后才能看的到。)虽然此行,没有看到高达10米的‘’玄武岩柱状节理‘’,有些遗憾,但还是看到了’’解放海南岛军事指挥部、及作战训练基地(兵营)旧址,以及赤坎村那一片宁静、祥和的美丽海湾,也就不虚此行了。
    自由行交通:在徐闻汽车总站乘徐闻总站——龙塘镇的班车5元/人,前往龙塘镇(约19公里)。约30分钟到龙塘镇车站,包三轮摩托车(摩的)往返50元,20分钟到‘’解放海南岛军事指挥部及兵营旧址‘’;旧址到赤坎村约1里。

1950年解放海南岛作战指挥部及作战训练基地(兵营)旧址

1950年解放海南岛作战指挥部及作战训练基地(兵营)旧址

1950年解放海南岛作战指挥部及作战训练基地(兵营)旧址

1950年解放海南岛作战指挥部及作战训练基地(兵营)旧址

1950年解放海南岛作战指挥部及作战训练基地(兵营)旧址

1950年解放海南岛作战指挥部及作战训练基地(兵营)旧址

1950年解放海南岛作战指挥部及作战训练基地(兵营)旧址

住在废弃兵营旧址的老婆婆,给我们讲述兵营的事。

废弃兵营的里间,是老婆婆现在的居所。

属于县文物保护单位的赤坎村灯塔

穿过这片木麻黄树林,就是赤坎仔村。

木麻黄树花

木麻黄树花

木麻黄树花絮

赤坎仔村

赤坎仔村

赤坎仔村海边及海上停泊的渔船

赤坎仔村海边及海上停泊的渔船

赤坎仔村海边忙碌的村民及海上停泊的渔船

织渔网的村民

织渔网的村民

赤坎仔村海边及海上停泊的渔船

赤坎仔村海边及海上停泊的渔船

赤坎仔村海边及海上停泊的渔船

赤坎仔村及海湾

赤坎仔村海上停泊的渔船

赤坎仔村海边沙滩上小形动物留下的脚印

在海边沙滩上玩耍的孩子

赤坎仔村海边及海上停泊的渔船

赤坎仔村海边及海上停泊的渔船

赤坎仔村海岸边,火山喷发的岩石形成的岩石滩。

赤坎仔村海岸边,火山喷发的岩石形成的岩石滩。

赤坎仔村海岸边,火山喷发的岩石形成的岩石滩。高约10米的‘’柱状节理岩‘’,在视线最远处的另一端。

赤坎仔村——侯王庙

赤坎仔村——侯王庙

火山喷发形成的高大岩石

火山喷发形成的高大岩石

火山喷发形成的高大岩石

火山喷发形成的高大‘’柱状节理岩‘’

火山喷发形成的高大‘’柱状节理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