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透析中的监护与管理(附操作视频)
因透析治疗过程中,安全系数要求较高,不能给患者带来风险与危害,为此应足够重视透析中透析装置的管理和患者的监护。
静脉穿刺针部位堵塞,有血栓形成或针尖抵触血管壁,还有针尖脱出血管进入肌层。
血流速度加快。
静脉管道弯曲、扭曲或受压。
静脉端除气室中有血块。
血压突然升高。
血压下降。
血流速度减慢。
突然大出血。
动脉穿刺针位置不良,血流量不足。
动脉管道扭曲、受压。
动脉穿刺针脱出或血液管道脱节。
透析器内凝血。
输入过量的生理盐水,血流阻力下降。
静脉穿刺点阻塞。
静脉管道受阻,血流不畅。
透析器内凝血。
血流量不足或速度减慢。
血泵和泵管配合不紧,使血液回流。
如压力测量点在血泵前,负压值变大(压力下降),说明动脉端血流量不足。
动脉穿刺针位置不良,血流状不足,使空气进入管道。
血液管道的回路不密闭。
从动脉输液端和肝素输入口有空气进入。
一般超过设定电导值变化(3%~5%)就会发生报警。常见原因如下:
电导度测试系统失灵。
浓度配比系统故障,如浓度液泵管老化变形、比例泵活塞泄漏、流量不能稳定控制、混合不均匀等。
透析用水不符合标准。
浓透析液成分不正确。
透析液的除气系统不能正常工作,使透析液中含有较多的气泡。
透析液温度可变范用在35 ~40℃,其温度控制系统由温度传感器和加热器开关控制电路组成,加热器根据传感器送来的信号,不断开闭,保证温度与设定值相差±1℃,如控制失灵,有异常温度产生,应立即请技术人员检修。
可以检查出透析时透析器是否破膜,当有血液渗入到透析废液管道时,就会产生漏血报警,但下列情况也会出现假报警。
气泡进入透析液。
透析液混浊。
漏血检测器被污染。
透析液管道因沉淀、异物进入等原因而发生阻塞。
透析液用水压力不足。
透析液管道中进入气体。
透析液侧压力传感器损坏。
透析液管道中间有泄漏。
一般的设定范围为400~ 500 ml/min。一般透析机均带有一套流量控制系统,流量不稳定会降低透析效率,影响脱水的准确性。发现故障后应立即请技术人员进行流量校准。
为了减少患者血液损失量,每次透析结束时应尽量把体外循环的血液还输人体内,为此特别要减少透析器中残留血量。残留血量的测定也是评价透析器质量的指标之一,同时也是对护士回血技术的检验。
采集用于冲洗透析器的盐水,计算残血量。
测定透析器使用前后容积的变化来计算残血量。
用核素方法测定。
根据空心纤维阻塞根数和容积计算残血量。
通过使用前后透析器阻力变化来计算残血状。
用液体回血。透析完毕,通常用盐水100~200 ml回血,量少不能充分驱血回到体内,量多增加患者血流量。
用空气回血。
用液体——空气回血。
在透析结束前半小时可停止注入肝素,并再检查一次患者血压、脉搏及机器上各种显示参数是否正常。拔管前要按医嘱留血液标本。操作者应戴手套,常规消毒操作,关闭血泵,拔掉动脉穿刺针并与回血盐水瓶相连,然后徐徐开动血泵(通常100 ml/min),用盐水将管道和透析器内血液驱回到患者体内。
在回血过程中,用止血钳轻轻敲打透析器,或用止血钳在静脉管道上夹几次,使透析器内压增高,利用喷力把残血喷出,但要注意阻断时间不要过长,以免破膜。
回完血拔出静脉穿针,应立刻局部压迫止血5 ~10 分钟,用力要适中,不能完全阻断血流,又不使其出血。压迫部位应在距穿刺针尖前方0.5~1cm处,此处正是血管穿剌点,这样才能有效地止血。
机器消毒实际指输送透析液的管道内消毒,因为管道内常有细菌或真菌生长,一有机会就可能进入血液循环引起感染,所以应该保证透析液管道内尽可能清洁干净。根据人工肾机装置不同,目前有两种消毒方式,一是热消毒,二是化学药物消毒。
附:SWS-6000型HD模式操作视频
血液透析治疗过程中监护工作专业性强,责任重大。所以要求医生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过硬的专业水平,较高的透析操作技术,动作熟练,严密观察体内容量动态变化。尽量减少透析故障、意外、副反应和并发症,严防透析结束时回血速度过快和空气栓塞。对监护工作谨慎、细致、耐心,不仅要提供高质量的治疗水平,重要的是要预防并减少并发症的产生。
参考文献:
[1] 平沢由平. 透析療法マニエァル. 东京:株式会社日本メデイヵセニヌー,1989.
[2] 太田和夫.透析療法とその周边知识. 东京:南江堂,1980.
[3] 王质刚.血液透析及相关急性反应. 血液净化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