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已经12岁的APP,没想到用起来这么爽!
首发于2020年6月
大家好,我是灵姗。
之前很多朋友都问过我这样的问题“要怎么建立知识体系”、“笔记系统要怎么构建”、“不会记笔记该怎么办”?
今天这篇文,灵姗同学就来详细说一下「如何构建笔记系统」。
说真的,笔记系统就像我们的「第二大脑」,用好之后实在是太爽了!
我们每天接触到的信息有成千上万条,光想想就头大了,现在打开你知乎和微信的收藏夹看看,有多少篇再也没打开过的宝藏文章?
(好文章,进我的收藏夹吃灰吧)
这篇不知道放在哪个文件夹合适,一拍大腿,算了先收藏起来吧。等到想找资料的时候,又花费很长时间大海捞针。
我们的笔记系统要达到什么效果呢?
可以把它看成一个「图书馆」,分类合理,书架摆放整齐,有一个自己的检索系统,在寻找需要的参考书时能快速定位,把内容找出来。简而言之,就是“简洁、有序、随手可用”。
基于这个标准,下面介绍一下我的笔记系统,分为「电子笔记」和「手写笔记」两个方面,因为太长了所以我分为了上下篇,这篇是上篇,介绍电子笔记系统的构建。
市面上的笔记软件有很多,占据主流市场的包括有道云笔记、OneNote、为知笔记、印象笔记、幕布、语雀等等,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
我常用的工具是印象笔记,它的功能强大,而且绝大多数的APP都有印象笔记的导出接口。
这篇文章就以印象笔记为例,介绍一下笔记系统的构建技巧。
(我也有同时配合使用其他笔记类APP,关于这块下次专门写文介绍)
01.三大分类囊括全部
对于笔记系统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分类,正所谓“分类做的好,笔记没烦恼”。我的笔记系统主要分为三大类:
第一大类,inbox收集箱。用于存放需要后续深度整理,或暂时没想好放哪里的笔记。要注意的是,记得定期整理,不然就会越堆越多,和手机里的收藏夹没什么两样。我一般是一周整理一次。
第二大类,主体知识库。在三类中占据最大比例,也是我们知识体系的核心环节。
第三大类,存档笔记本。随着时间的流逝,之前常用的笔记内容可能以后用到的就少了,比如毕业后学校的论文资料就很难用到了,一个项目完结之前的内容也翻篇了。
这时候,把它们归档是最好的,不在外面占据过多空间,也方便以后用到的时候查看。
02.注意使用一个原则
在分类的时候要牢记“一个原则”,就是「MECE原则」,是《金字塔原理》这本书中提到的,也就是“不重复、不遗漏”,根据「一个维度」分类。
举个例子,水果蔬菜按照生长位置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类,当我们看到苹果,就知道它属于“树上”这一类。
但是如果分为“国产水果、当季水果、大棚水果”,就不对了。当一个苹果来了之后,到底是属于当季水果还是国产水果呢?
就好像我们遇到一个笔记,但是不知道放在哪个笔记本里面合适一样,这是分类维度混乱导致的。
那么,对于笔记本中最重头戏的「主体知识库」,应该怎么划分呢?
一种方法是参照杜威十进图书分类法,根据「知识学科」分类,能囊括住全世界图书知识,你的知识体系也自然可以概括在内。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另一种是我现在采用的分类方式,根据「内容性质」来划分,分为工作、业余、学习、生活、兴趣五个维度(我是把本职工作与副业给分开了,避免分心,也可以合并)。
03.全面构建笔记体系
建议先采用思维导图梳理整个笔记体系。思维导图可以发散思维,也能让整个体系更加清晰,方便后续迭代。软件推荐百度脑图或者XMind。
这是我的笔记体系。
要注意的是,印象笔记目前只能分两个层次,也就是笔记本和笔记本组,注意层级的控制。这是一种很好的控制,因为如果笔记本层级过多,反而会引发混乱和信息负担。
最好的方法是简单的笔记分类+搜索的方式,这样才方便高效整理、提取信息。
笔记本的命名规则采用了“数字+名称+概述”的方式,比如“140-工具软件|效率提升”、“430-自我分析|深入解剖”。
名称用四个字概括,对内容一目了然,后面的概述用来提醒或激励自己,这也让我看到笔记本时更开心,感觉到“看啊,这就是我的笔记本”。
数字编码借鉴了之前提到的杜威十进制编码,从100、200到900,比如在300社会科学这个父类下面,分为310统计学、320政治学、330经济学....等子类。
320政治学下面,又分为321政治体制及国家、322州的群组关系、323公民权利及政治权利....等孙类。
根据这个,我的笔记体系中父类包括,000-收集箱、100-工作、200-业余、300-学习、400-生活、500-兴趣,然后下面依次细分。
这样做的话方便笔记本自动按照顺序排列,而且具有可延展性,随意在下面添加子类和孙类目录。
04.记得不断迭代
在最开始的时候,一定要避免完美主义,想着一步就做到位,这不现实。现在的我再回过头看自己第一版的笔记分类,简直惨不忍睹。
但我感觉很开心,因为随着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还有知识体系的更新,都会带来笔记体系的迭代,这说明自己在成长。
这也是为什么使用思维导图构建体系,一来可以保存过去的版本,二来把笔记体系可视化,方便进行迭代。
这是打开我的印象笔记架构这张思维导图,发现有记录的已经迭代了五个版本。从前后对比的变化来看,分类越来越明确,也越来越精简。
05.配合标签和搜索
标签和分类是两个维度,分类是自上而下的金字塔结构,而标签相当于超链接的形式,点击标签进去就能链接到打上标签的笔记信息。
我个人对标签的使用较少,因为发现花费不少力气打上标签之后,最后还是会通过笔记本或者世界检索的方式来查找笔记。
标签是对笔记本分类的补充,如果你觉得现有的笔记本不够清晰的话,可以配合标签的方式。比如在笔记本“工具软件”中,分别打上手机软件、电脑软件、办公软件等标签。
印象笔记的搜索功能可以快速定位信息,如果是高级用户的话还可以搜索到图片上的文字。你只需要记忆住笔记中的关键词,就能快速定位。
比如我想找一篇之前收藏的时间管理相关文章,我记得是讲番茄工作法的,可以直接搜搜番茄工作法找到。
来总结一下这篇文章,从五个方面介绍了笔记系统的构建,通过MECE原则建立了印象笔记分类。如果你没耐心看全文,那么直接抱走这张图,大部分问题都可以解决啦。
P.S.灵姗的每次更新是周一和周四的下午,不想错过记得星标我,下次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