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中轴线 金元足球下最稀缺的三大位置(三):支点中锋

对于足坛,这不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有价难求的时代。这不是最好的时代,这是金元足球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有三个位置的球员可谓必不可少,球员数量数不胜数,但却让众多豪门千寻百觅,始终找不到心仪之人。这三个位置便是中后卫、后腰、中锋。

这是现代足球必不可少的三个位置,然而可以胜任“后防核心”、“中场铁闸”、“支点中锋”这些战术作用的球员,可以说是越来越少,整个足坛都在物色。在足坛关键位置“通货膨胀”不断加剧的今天,这三个位置的球员身价“水涨船高”,才有了这三个位置“物以稀为贵”、有价难求的现状。前两篇,我们通过大数据为大家讲述了“物以稀为贵”的起因,讲述了“后防核心”的重要性以及十年来各队中后卫的现状,讲述了后腰在足坛改革的浪潮中产生的变化。而今天,我们就继续来讲支点中锋吧。

1、欧冠二次改制带来的通货膨胀

第一篇关于“后防核心”的文章中,我们已经说出了当今足坛“物以稀为贵”的根本原因,在此不再多提。(详情请戳:《消失的中轴线 金元足球下最稀缺的三大位置(一):后防核心》)

第二篇关于“中场铁闸”的文章(详情请戳:《消失的中轴线 金元足球下最稀缺的三大位置(二):中场铁闸》),收到了不少球迷朋友的质疑声音。所以,今天我要在此补充一下,本文说的只是金元足球大环境导致稀缺的球员,类似于中场组织核心、边后卫等位置,他们更依赖于天赋或者其他因素,也便不在此列。

言归正传,我们继续这个系列的话题。说起支点中锋,无数豪门正在“寻枪”,球队赖以生存的得分手没有可靠的替补或者接班人,拥有得分效率的中锋又没有支点能力。这样的苦恼,正在困扰着整个足坛。

2、开发中锋更多的战术作用

关于中锋,我们先来说一个故事,而这个故事,要从遥远的1974年说起……

1974年,载入足坛史册的天王山之战,西德队2比1击败荷兰队捧起大力神杯。这场比赛,有贝肯鲍尔、克鲁伊夫,有盖德·穆勒、内斯肯斯。这场比赛,还有米歇尔斯。在当时,他是失败者,但他并没有埋怨任何人和任何因素,而是在自我反思,荷兰队究竟输在了哪里?

在米歇尔斯不断反思中,他找到了问题的答案,答案便是盖德·穆勒。如果说1974年的荷兰队真的有绝对弱于西德队的地方,那么一定是中锋位置,在那届史诗级的世界杯上,盖德·穆勒共攻进10球,位列单届世界杯历史第二。

米歇尔斯认为,即便一个球队的进攻再犀利,进攻模式再立体,也离不开一个稳定的得分点。米歇尔斯的反思绝不是被动的,80年代初,重回欧洲足坛的米歇尔斯来到了送给他人生最惨痛失利的德国,执教刚刚失去舒斯特尔的科隆队。在科隆,米歇尔斯证明了自己不仅能做好进攻,也可以做好防守。同时,他也在定义中锋位置的新作用。

在德国,在科隆,米歇尔斯提出了“边路转换”的全新理念。在米歇尔斯看来,后腰可以完美的完成任务,离不开边后卫的配合。当边后卫在进攻中站位于中前卫身前、后腰身后时,边后卫的进攻作用将得到充分发挥,边后卫便成为“防守反击”的核心发起点之一。于是,边锋也被赋予了新的任务,当反击成功从某条边路发起时,两个边锋有必要出现在同一边路。如此,即能维护一条边路的回防速度,也能保证中后场球员上前的深度。但这一切,都离不开固定的中锋,以及稳定输出的火力。

在米歇尔斯的栽培下,利特巴尔斯基成为了80年代最优秀的边锋,而阿洛夫斯也成为了世界顶级中锋。米歇尔斯认为,中锋在场上的存在并不只是为了进球,而是可以有更多的战术目的。但对于米歇尔斯而言,阿洛夫斯足够优秀却并不够完美,他有着更丰富的想法,他想寻找更合适的中锋。当然,他也早已有心仪人选。

早在米歇尔斯离开巴萨重回阿贾克斯担任技术总管时,他便看中年仅13岁的少年范·巴斯滕。离开科隆的米歇尔斯回到了荷兰国家队,1985年荷兰在世预赛被淘汰后米歇尔斯重新接手了国家队帅位。在米歇尔斯的悉心栽培下,范巴斯滕在俱乐部和国家队都有了质的飞跃。米歇尔斯改变了传统双前锋的模式和站位,选择了一高一快的组合,一前一后的站位。这样的前锋组合模式随后风靡了九十年代,而中锋的战术意义也在不断被丰富。

这也是米歇尔斯为什么被评为世纪最佳主帅,在所有权威媒体的历史教练排名中永远高居第一的原因之一。这点在《足球即战争?——走入历史最佳主教练米歇尔斯的战术哲学》一文已经详细讲述,在此不再长篇叙述米歇尔斯。

中锋有了更多的战术意义,不止于进球。但在当时,无论是米歇尔斯还是任何人,都不会想到,时代会演变成单前锋……

3、支点中锋决定球队阵型稳定

放眼当今足坛,还在使用“双前锋”的主流强队,还有谁?在进入21世纪新的十年里,“双前锋”逐日开始销声匿迹。曼城曾一度坚持使用“双前锋”直至夺取英超冠军,在那之后的数年里,我们看见的是中锋日益稀缺,球队对中锋属性的要求日益增高,中锋的身价急速飞升!

于是,我们看到的是不断飙高的身价,从卡瓦尼和法尔考高价转会开始,到无人可买的今天。于是,这些年来,我看到了这样的情况:“马夏尔天价加盟曼联”,马夏尔是谁?两年后,马夏尔改打边锋。数年来,莱万的替补在哪里?尤文图斯9000万签下伊瓜因,本特克凭何值4500万?苏亚雷斯的接班人在哪?我们不难发现,一个球队能拥有一名优秀的主力中锋都实属不易,更何谈双前锋?

抛开现象看本质,前锋走到今天,绝非只是人才凋零。历来足坛最能体现阵型改革潮流的莫过世界大赛,而在2012年欧洲杯上,仍在坚持使用“双前锋”战术的只有意大利,在那只被称为史上最“平民化”的意大利队里,卡萨诺和巴洛特利组成的坏小子组合一路高歌猛进杀进决赛,但面对传控发挥到极致的西班牙,意大利几乎没有机会。

自4-2-3-1成为足坛最大的主流阵型起,单前锋阵型开始彻底的取代双前锋阵型,中锋成为了足坛最大的“受益者”。从“双”普“单”的过程,让当今足坛的中锋进球数普遍高于八九十年代的锋线杀手们。但是,中锋同时又必须具备牵扯对方主力中卫的能力,要能在禁区内站得住!所以,“支点中锋”应运而生。伴随着改革大潮流的推进,唯有支点中锋在禁区内站住,本方队友才能在对方半场获得更多空间,从而在比赛中节约更多体能,让阵容更好的“流动”,让一支球队有更持久的巅峰寿命。于是,“支点中锋”很快从“受益者”变成了“受害者”,因为他们成为了整个球队阵型平衡的维系点。这点暂且按下不表,且续看本文。

也正因如此,在支点中锋发挥极大战术作用的背后,似乎有着更深层的意义。其中也有4-2-3-1崛起的原因:在现代足球的阵型发展中,进攻可以很多变很灵活,全队主要依赖中场的支持。减少一名前锋并不代表前场进攻人数的减少,相反是让更多进攻手有更多的自由度。在此改革基础上,边前卫也彻底消失在历史舞台,而实力强劲的边锋不仅有了更多参与进攻的机会,也收获了更高更大的舞台,越来越多自由度极高的攻击型球员开始走向巨星之路。我们常说“得中场者得天才”,但这也是建立在有一名出色的支点中锋,可以压住球队的阵型为基础。在此之上,球队才能实现高压迫,从而取得对比赛的绝对控制权。

依然是透过世界大赛看现象,回顾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四强,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的战术都是在支点中锋为基础的情况下展开的。无论是法国的吉鲁、克罗地亚的曼朱基奇、比利时的卢卡库、还是英格兰的凯恩,他们都有一名球员可以在对手禁区内站住。无数场比赛都证明了支点中锋必不可少,造成这一切的背后,都是现代足球体系发展的必然结果

自上世纪米歇尔斯建立现代足球阵型概念以来,“自由移动、接应跑位”一直是战术实施的基础。在金元足球的时代里,不能让对手反击投入过多兵力,不能让球队消耗没必要的体能,不能失去强攻的能力,都离不开“支点中锋”。

4、下一代的“神锋”在哪里?

支点中锋的重要性,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偶然,而是过往十年的最好表现。其实早在十年前,笔者就曾发文表示:能够胜任支点的中锋会越来越稀少。

纵观足坛近十年来,称霸者都离不开支点中锋,诸如米利托、德罗巴、本泽马、曼朱基奇、苏亚雷斯、莱万。所以,稳定和持续的支点,也是一支球队长久建设,持续强大的依靠,也是各大豪门最不舍的变亦或者最难去改变的点。其为球队带来的稳定效应也是有目共睹,若中锋置身于防守重重之中,则球队中场所面对最强硬和消耗的防守则会随之减少,相应前场拼抢空间对应增加,中场控制更加充沛有余。可以说,中锋在为全队做出牺牲

支点之稀缺,也是必然趋势。足球比赛之目的即胜利,任何战术最终都是为了进球!立体战术体系的即时应变要求极高。关于现代球员同质化严重的声音一直甚嚣尘上,这确实是战术进步的表现,却也是球员发展的不幸。过去进攻方中场球员只需直面一到两名防守球员,现在至少要面对四人以上的防守体系,这样的后防还会被配以后腰扫荡保护。所以只有使进攻立体化,让“3+1”及“2+2”的进攻圈直接安置于对方半场禁区弧。所以,一名中锋具备足够威胁,也需要具备“支点”能力,起到牵制作用。故而,从“双前锋”到“单前锋”,并未能解放中锋的空间,反而是压缩了他们的空间

在如今这个顶级中锋稀缺的年代,单箭头依然是战术潮流的主流,这直接造成了很多球队的极限,成绩的瓶颈便也是可以预见的。在支点难求的今日,中锋一直都是转会市场的稀缺资源,同时也是困扰无数强队的梦魇。因为到如今,每一次“换枪”,似乎都是豪赌。更何况,谁也无法保证一名年轻的中锋并不是昙花一现。

中锋很难融入球队已经是普遍现象。当我们吐槽球队主力前锋不断“吐饼”的时候,如果我们客观地回顾近十年来的国际足坛,中锋很难融入豪门,已经是普遍现象。当我们看到了卢卡库在曼联、莫拉塔在切尔西浪费机会,看到了卡利尼奇在米兰很快便被定性为“水货”。但不要忘记,皇马和拜仁2009年分别引进的本泽马和戈麦斯,两人是当时世界足坛最贵的两笔中锋引援,而在首个赛季两人也几乎被定性为“水货”。之后发生的一切想必不用复述,本泽马占据了皇马主力中锋近10年,戈麦斯虽受伤病困扰早早离开拜仁,但也获得了两次欧洲银靴。同样第一赛季很难融入球队的案例数不胜数,可大多数中锋都是因为现代足坛不够耐心的习性而被放逐

苏亚雷斯在巴萨的首个赛季也是经历了漫长的磨合才找到射门靴,其中虽然有禁赛的影响,但如果仔细回想苏亚雷斯在利物浦改打中锋的过程,也不是一两个月便能完成胜任的事。而作为当今足坛头号中锋莱万多夫斯基,在加盟多特的首赛季也仅仅是33场联赛攻进8球,之后加盟拜仁,作为融入的第一赛季,31场17球的效率已经可以说是融入较快了。还有,当年1300万从桑普多利亚加盟国际米兰的伊卡尔迪便是很好的案例,首赛季22场9球的成绩让国米十分有耐心对其重点培养。若没有过高身价的支撑(俱乐部足够的培养耐心),或者足够强大的心理素质,优秀的中锋只会越来越少

同样,之所以说“支点中锋”稀缺是发展的必然结果,我们必须认识到一点:支点中锋首要能力并不是射术强。譬如,拉卡泽特的射术毋庸置疑,却无法在阿森纳胜任中锋位置,无法让温格选择中锋战术。相反,没有稳定进球率的吉鲁却能带来极大的战术作用。十年前,加盟皇马仅半赛季的亨特拉尔,便已为球队攻入12球,效率毋庸置疑,然而却成为了老佛爷回归后首当其冲的牺牲品,其原因便是其不具备支点能力,只是高超的射手。只是射术高明并不适合现代足球节奏,可是把握机会能力却是区分优秀支点和普通支点的考量标准,这也造成了中锋生存困难的一大尴尬,因为很多能力平常的中锋确实可以单纯完成“支点作用”

对于一支球队而言,支点也只是火力全开的必要不充分条件,还有一点我们必须正视,所有将中锋得分能力全面发挥的球队,都有着足够可怕的两翼!过往十年的皇马、巴萨、拜仁便是如此,如今的曼城、利物浦、阿贾克斯也是如此,伊瓜因、卡瓦尼在那不勒斯也得意于此。所以,我们与其指责因莫比莱在多特蒙德迷失,倒不如说当时多特罗伊斯重伤、奥巴梅杨无法适应边路、库巴急速下滑、格策离队等原因更为重要。故而,支点中锋为两翼制造空间和串联,边锋也当投之以桃,报之以琼瑶

从细节上说,中锋对球员的身体要求本来就高,所以我们也不能指望中锋都有过快的速度。而如今的中锋若不具备反击能力,便只能单纯的活在禁区周边的小范围做支点,他们的空间本就被战术桎梏。支点范围内的不断围剿拼杀,中锋伤病倍增。伤病,也是职业球员的同样的敌人,对于中轴线球员更是如此。

总结:买不到的支点中锋

满世界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球队的“支点中锋”,可是支点中锋也是需要配合强大的“两翼”,更需要足够的耐心去培养。我们在惊讶贝罗蒂、约维奇只用一赛季便能将身价炒到7000万欧元时,我们更应该看到一个个被寄予厚望的中锋,在高价转会豪门后的惨剧。

“锋无力”、“锋难寻”,是这个时代造成的,亦是足球发展的必然结果。我们不该单纯的用数据去对比“双前锋时代”的中锋,因为只有看过的人知道其中的区别。活在当下,“支点中锋”难买,甚至买来难用已经很普遍,更多的交易只会使得更多中锋好苗子加速陨落。

这种无奈和惋惜没有办法避免,职业足球也不可能出台为了培养中锋的保护规则。对于中国足球而言,中锋的问题更加严重。但我相信,战术发展终究会找到解决办法,如何分解中锋们的负担,更是无数心怀梦想主教练的难题。

作者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作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