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清代.刘源《淩煙閣功臣圖》4
第十六名出身寒賤外恭內詭——勳公張亮
張亮-646年),鄭州荥陽人。出身寒賤,務農爲業。史載,張亮“倜傥有大節,外敦厚而內懷詭詐。”李世勣、房玄齡薦張亮給李世民,爲秦王府車騎將軍,逐漸大受寵任。太宗踐位,封長平郡公,授懷州總管。貞觀十七年四月,洛州都督張亮因爲以前檢舉過侯君集,此次受獎擢升爲刑部尚書且參知政事。646年,常德告發張亮養五百義子,意圖不軌。太宗命馬周調查此事確鑿。太宗與百官議論,定張亮爲死罪。4月17日,張亮在長安西市處斬。
第十七名摧凶克敵恃寵矜功——陳公侯君集
侯君集(?—643年),豳州三水(今陝西旬邑)人,唐朝名將,唐初大將。君集少年時以武勇稱,隋末戰亂中,被秦王李世民引入幕府,從征討有功,累遷左虞候﹑車騎將軍。太宗即位,君集任左衛將軍,封潞國公,遷右衛大將軍。貞觀四年(630),任兵部尚書,檢校吏部尚書,參議朝政(即宰相)。九年,爲積石道行軍總管,隨李靖平吐谷渾,策劃軍事,分兵深入,君集有大功。十一年,改封陳國公。十二年,遷吏部尚書,仍參朝政。君集出自行伍,素無學術,及被任用,方始讀書。他出爲將領,入參朝政,獲得當時稱譽。李世民諸子爭當太子的鬥爭中,依附太子李承乾,圖謀殺李世民擁立承乾,事瀉被殺。因李世民念舊,故而留一子以繼侯君集香火,並且時常到淩煙閣觀侯君集畫像而哭。
第十八名助定奇策英年早逝——郯公張公瑾
張公瑾(594年—632年),字弘慎,魏州繁水人。開始在王世充手下爲官。高祖李淵建唐,張公瑾歸國,後爲尉遲敬德等人將張公瑾薦于李世民,引入幕府。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讓占蔔的人燒龜甲蔔吉凶,張公瑾恰巧從外而入,拿起龜甲扔在地上,進言道:“凡行蔔簽,是以決嫌疑,定猶豫,現在舉事不疑,用得著蔔卦嗎?如果蔔不吉,勢已不可停阻,希望大王仔細想想。”李世民深然其言。其年六月四日,張公瑾與長孫無忌等九人埋伏于玄武門之外,成爲李世民日後登基的關鍵人物之一。貞觀元年,拜代州都督。後助李靖伐突厥,擒颉利,屢有戰功,封鄒國公。貞觀六年四月辛卯(初八)日,在襄州都督任上,張公瑾病死,時年僅三十九。太宗不避辰日而哭之(古禮及當時風俗,辰日不能哭泣),谥曰襄。貞觀十三年,改封郯國公。
第十九名骁勇虎臣義氣將軍——盧公程知節
程知節(589-665),濟州東阿(今山東東阿西南)人,原名咬金,後更名程知節,字義貞,貞觀十七年(643),唐太宗命將開國功臣肖像,圖畫于皇宮淩煙閣,程知節即其中之一。程知節乃世家大族之後,原爲瓦崗軍勇將,李密失敗後降王世充,因不滿王的爲人,與秦叔寶一同降唐,分配到李世民帳下參加李世民曆次戰役,玄武門之變的主要打手。唐高宗時出征賀魯,屠殺已投降的平民,因此免官,後病故。
第二十名德行淳備良谏純臣——永興公虞世南
虞世南(558年-638年),字伯施,漢族,余姚人,唐初政治家,書法家,文學家。自幼以文學著稱。宇文化及江都兵變後被裹脅北返,宇文被滅後歸窦建德,窦死後入李世民幕府。此後盡心輔佐李世民,被評價爲德行、忠直、博學、文辭、書翰五絕。虞世南雖然容貌怯懦,弱不勝衣,但性情剛烈,當政得失,直言敢谏。他多次諷勸唐太宗要勤于政事,並以古帝王爲政得失,論證利弊。官至秘書監,封永興縣子,故世稱“虞永興”,享年八十一歲,賜禮部尚書。貞觀十二年病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