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虚痰湿证治

阴是体内津液、营血、阴精的总称。关于阴虚产生痰湿的理法方药,在历代(特别是明、清)医家多有论及,但多年来对其病机和治疗的论述却极少介绍,现据自己对此证的理解及临床的体验,谈谈对这个问题的肤浅认识如下。

一、阴虚产生痰湿的机理

阴对人体功能活动的影响,主要是“阴成形”的作用,如形体的充实、濡养,及肌肤皮毛的润泽等均有赖“阴成形”去完成。《素问·六微旨大论》云:“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这就明确地指出了“器”(形体)的存在是生存的先决条件,而形体的“器”则必须不断地加以充实、濡养、润泽才能维持其正常功能活动。所以阴液亏损会导致各种病变。

津液分布于全身,主要作用是营养和润泽全身组织器官。津液亏损,组织器官就会因失却润泽而致使其功能活动减弱或发生障碍。“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酸,耳数鸣。”其中腠理开,屈伸不利,耳数鸣等,就是相应器官组织功能减弱或障碍的表现。津液由肺胃所主,肺得津液而能宣布肃降,胃得津液而能受纳腐熟,津液亏损造成肺胃功能减弱或障碍的例子,在临床上是历历可证的。

营血在体内流注循环,濡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以及全身器官组织,以保证它们发挥各自的正常生理功能,并维护其相互间功能活动的协调。

前人云:“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这都是在强调,只有阴阳双方共同作用才能出现生、长、化的生命活动;独阳或孤阴,只能呈现不生、不长、不化的死寂局面。由此可以推知:阴或阳的盛衰,可以通过各自的途径以增强或减弱人体的功能活动。阴之精粹为阴精,《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精化气”之说,后人引伸而谓阴精为气之母,精虚则气乏,精盈则气盛,所谓气乏和气盛,就是指人体功能活动的减弱和增强。

综上所述,阴虚能引起人体相应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功能减弱或障碍,这些病变如果影响到人体水液代谢,就必然会由此而产生痰湿。

由于阴为有形之物,在人体中占有一定的空间,所谓充实二字,就含有这个意思。阴充实于经络、血脉、骨髓、脑脊、脏腑、肌肉之中,阴虚就会留出相应的空隙,有形之邪就会趁虚占踞,而痰湿是这些有形之邪的常见者。

二、前人对阴虚产生痰湿的论述

关于阴虚产生痰湿的理法方药,明、清医家有所论述,虽缺乏系统理论而显得零碎,但却给吾人以极大的启发。如·石寿棠《医原·百病提纲》条析燥湿二气,极为精辟。他说:“且也阴阳互根,气血同源,阳虚甚者,阴亦必虚,釜无薪火,安蒸变精微?气虚甚者,血亦必虚,车无辘轳,安望汲引以灌溉?往往始以病湿,继则湿又化燥,阴虚甚者,阳亦必虚,灯残油涸,焉能大发其辉光?血虚甚者,气亦必虚,水浅舟停,焉能一往而奔放?往往始也病燥,继则燥又夹湿。盖化湿犹自外来(虚湿虽从内生,然毕竟是水饮所化,犹不足中之有余病也)化燥则从内涸矣。故因燥化湿者,仍当以治燥为本,而治湿兼之;由湿化燥者,即当以治湿为本,而治燥兼之;此治法标本先后之大要也。”

石氏在这里已从理论上论述到阴虚产生痰湿的机理,并在治疗上提出:“治燥为本,而治湿为标”的原则,在诊断上也提到了先燥后湿是因燥生湿,也即是阴虚生湿。归纳前人对阴虚产生痰湿的种种具体论述,似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阴虚火旺而产生痰湿

阴虚而致火旺,火旺而生痰湿,故阴虚为致火生痰湿之本。明·龚居中《红炉点雪》一书乃论治虚损痨瘵之专著,以水亏火炽金伤立论,力主“凡痰火之证,始于阴虚,于法当补”,认为:“痰火之证,本于亡血夺精,而其精之与血,皆真水真阴,有形有质,难成易亏者也,夫所谓痰火者,言末而忘本也。”清·尤在泾咳喘医案云:“脉虚数,颧红声低,咳甚吐食,晡时热升,多烦躁,此肝肾阴亏,阳浮于上,精液变化痰沫。病已三年,是为内损,非消痰治嗽可愈,固摄下焦,必须绝欲,以饮食如故,经年可望其愈。都气丸加女贞子、枸杞子、天冬”。

(二)阴虚气乏产生痰湿

气乏者,即功能减弱之谓也,当阴虚气乏时,每因不能制水而产生痰湿。清·王孟英治张与之令堂久患痰嗽,因脉细痰盛,诊为“阴虚水泛”,与大剂熟地而收效。治王某,年逾六旬,久患痰嗽,其脉左弦细而虚,右尺寸皆数,诊为阴亏气不潜纳,投以熟地、苁蓉、龟板、胡桃、百合、紫石英、茯苓、冬虫夏草等药,旬日而愈。此类痰嗽之证,容易误诊为气虚痰湿,故王氏谆谆告诫,若杂以参、芪、术以助气,每易增病。

王氏对阴虚产生痰湿的具体论述不少,颇有价值,值得今天进一步发挥。清·张聿青在喘咳医案中也明确指出:“特是肾之阴虚与肾之阳虚,皆令气不收藏”,并强调对阴虚气不收藏之痰湿上泛证,“惟有滋水养肝,摄纳肾阴,水不上泛,则痰即为津为液,不可不知”。

由此可见,张景岳所谓“其有气因精而虚者,自当补精以化气;精因气而虚者,自当补气以生精”,有很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二者虽同为精气皆虚,但因果关系不同,治则亦异,混治必然效差,在阴虚气乏产生痰湿的治疗中,尤当加以注意。

(三)阴虚隙空痰湿入侵

阴虚后,所留出的空隙往往被痰湿占踞,斯时,祛痰湿仅是治标,治本是补阴以填纳空隙,将湿排挤出去,这也是正虚邪进,正胜邪却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

清·王泰林中风一案云:“肾藏精而主骨,肝藏血而主筋,肾肝精血衰微,筋骨自多空隙,湿热痰涎,乘虚入络,右偏手足无力,舌根牵强,类中之根,温补精血,宜通经络,兼化痰涎,守服不懈,加以静养,庶几却病延年”。清·尤在泾治痿痹云:“脉虚而数,两膝先软后肿,不能屈伸,此湿热乘阴气之虚而下注,久则成鹤膝风矣。生地、牛膝、茯苓、木瓜、丹皮、苡仁、淮山药、山萸肉、泽泻、萆薢”。

仅从上述文献选录中即可见到,前人在医疗实践中,早已认识到阴虚产生痰湿在理论上的可能性和在临床上的确实存在。对于这方面的零碎资料,如肯留心积累,不难得到较为丰富的经验可供吾人借鉴。

三、阴虚产生痰湿病症治疗举隅

阴虚产生痰湿的病症较多,主要见于内伤杂病和外感热病后期。限于篇幅,仅举临床病症二、三为例。

水肿

由阴虚而致之水肿,症见腹膨脐突,青筋暴露,四肢浮肿,小便短涩,面赤口渴,大便干燥,舌质红绛,脉细弦数。此为肾阴不足,相火妄动,水受火激而泛滥,形成阴虚水溢之肿。张景岳指出:“凡辛香燥热等剂,必所不堪,宜用六味地黄汤加牛膝、车前子、麦冬之类,大剂与之”。赵养葵亦认为水肿“有一等纯是阴虚者,其证腹大脐肿,腰痛,两足先肿,小水短涩而赤,口渴,……大便反燥”,用六味地黄汤加麦冬、五味子,曾“亲试有验”。

《丁甘仁医案》中载一则水肿案,其味隽永,抄录如下:

徐右产后二月余,遍体浮肿,颈脉动时咳,难于平卧,口干欲饮,大腹胀满,小溲短赤,舌光红无苔,脉虚弦而数。良由营阴大亏,肝失涵养,木克中土,脾不健运,阳水湿热,日积月聚,上射于肺,肺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湿无路可出,泛滥横溢,无所不到也。脉症参合,刚剂尤忌。急拟养肺阴以柔肝木,运中土而利水湿,冀望应手,庶免凶危。

处方:南北沙参各三钱,连皮茯苓四钱,生白术二钱,炙甘草五分,淮山药三钱,川石斛三钱,陈广皮一钱,桑白皮二钱,川贝母三钱,甜光杏三钱,大腹皮二钱,汉防已三钱,冬瓜子、皮各三钱,生苡仁五钱,另用冬瓜汁温饮代茶。

二诊:服药三剂,小溲渐多,水湿有下行之势,遍体浮肿稍见减轻。而咳嗽气逆,不能平卧,内热口干,食入之后,脘腹饱胀益甚。舌光红,脉虚弦带数。皆由血虚阴亏,木火上升,水气随之逆肺,肺失肃降之令,中土受木所侮,脾失健运之常也。仍宜养金制木,崇土利水,使肺金有治节之权,脾土得砥柱之力,自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而水气不得上逆矣。

处方:南北沙参各三钱,连皮茯苓四钱,生白术二钱,炙甘草五分,川石斛三钱,肥知母钱半,川贝母二钱,桑白皮二钱,大腹皮二钱,汉防己二钱,炙白苏子钱半,甜光杏三钱,冬瓜子、皮各三钱,鸡内金炭二钱。

痰嗽

阴虚痰嗽之证型颇多,如温病热甚,肺胃阴津受损,咳唾白沫粘滞不快之五汁饮证(《温病条辨》);肺胃阴伤,气火上炎,咳吐涎沫,咽喉干燥而渴,舌红无苔,脉虚数之麦门冬汤证(《金匮要略》);肺肾阴亏,虚火上炎,咽喉燥痛,咳嗽气喘,痰中带血,手足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之百合固金汤证(《医方集解》);燥邪伤肺,肺阴不足,虚火烁金,炼液为痰,症见呛咳气促,咯痰不利,痰稠而粘,甚或成条成块,咽喉干燥哽痛,多咳声嘶之贝母瓜蒌散证(《医学心悟》);肺肾阴虚,痰湿内盛,咳嗽呕恶,喘逆痰多之金水六君煎证(《景岳全书》)。《傅青主男科》治此证用熟地、淮山药、山萸肉、麦冬、五味子、茯苓、益智仁、薏苡仁、芡实、车前仁,或六味地黄汤加麦冬、五味子,并谓“实有奇功”,强调“切不可作脾湿生痰论之”。

此录《续名医类案·痰》一案,颇能针砭习俗。“黄履素曰:立斋治痰,每言肾虚火泛为痰,法当补肾。予壬申秋咳嗽多痰,自知因于色,遵先生法,恪服六味丸,更不治,痰嗽数月余竟愈。时师治痰,最忌熟地,以为腻膈,是乌知个中妙理哉。”此书前后用六味丸治痰嗽有数案,合观之更能启发思路。

瘘躄

阴虚筋骨经络空虚,而致痰湿留著,在临床上并不罕见。叶天士有案云:“痿躄在下,肝肾病多。但素饮必有湿热,热瘀湿滞,气血不行。筋缩、肌肉不仁,体质重着难移,无非湿邪之深沉也。若论阳虚,不该大发疮痍。但久病非速攻,莫计效迟,方可愈疾。细生地、咸苁蓉、当归须、牛膝、黄柏、生刺黎、川石斛、萆薢”。

以上为前人治疗阴虚产生痰湿之经验,现将本人近年病案二例介绍于下:

例一:王××,男,68岁。近年来双下肢水肿至膝,时减时甚,小便常规检查、心电图均无异常发现。血压波动于190~160/110~96毫米汞柱之间,时觉头晕、心悸、喉中有痰。舌质红绛、苔滑腻,脉沉细数,口渴,服温阳利水之剂更甚,小便反赤而淋涩。此乃肾阴虚水肿,用六味地黄汤加石斛、麦冬、车前子治之,下肢水肿渐消。

例二:刘×,男,4岁,发热后数日,遂见右腿痿躄,经××医院诊断为“小儿麻痹症”,用针灸、理疗,并口服维生素,注射加兰他敏等治疗两月余疗效不佳,转中医治疗。证见舌红苔薄黄腻,渴不多饮,小便赤涩,食纳差。初用清解湿热法无效,苔腻反见略增。改用验方启痿汤:生地、熟地各20克,党参、沙参、玄参、麦冬、菊花、地骨皮各15克,车前子12克,秦艽10克。服药十剂而愈。其间舌苔黄腻日见其减,胃纳日见其增。可见真属阴虚产生痰湿者,补阴不会有助于痰湿。至今已愈一年半,随访一切良好,无后遗症。

以上所举,借以说明阴虚产生痰湿亦为临床所常见,其具体治疗前人也有总结和发挥,不应当忽视和回避。补阴除痰湿和补阳除痰湿一样,都是中医治疗痰湿的基本治则,两者乃是针对不同病机而制定的有效治则,均不可废,合则更为全面,可使临床治疗痰湿的方法更臻完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