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学论语#6.13【2016-11-17】
#每日学论语#6.13【2016-11-17】
【原文】
子游为(wéi)武城宰。子曰:“女(rǔ)得人焉耳乎?”曰:“有澹(tán)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yǎn)之室也。”
【译文】
子游做武城邑的县令。孔子说:“你在那儿得到什么人才没有啊?”子游说:“有一个叫澹台灭明的人,做人循规蹈矩,行路时从不走小道捷径,如果没有公事,他从来也不到我的住室里来。”
【微言微感】
上有所好,下有所效。
从澹台灭明身上,我们看到了子游的好官德!
孔子第一次见澹台灭明,没有感觉。客气些说,小伙子人才一般,实事求是说,他长得也太随意了些。
但圣人毕竟是圣人,他说过有教无类,又怎能歧视澹台灭明?指导过几次之后,那么多弟子,也就把他忘记了。
如此一个相貌丑陋,学不惊人的小人物,却被子游独到的眼光发现了——这个年兄,不显山不露水,规规矩矩埋头做事,从不哗众取宠,从不弄虚作假,正道直行,堂堂正正,连我这个同门,如果没有公事都不刻意交往,不错不错。
于是,当孔老师问他是否发现人才的时候,他推荐了澹台灭明——子羽。
这里,子游没有夸子羽的才能,没有夸子羽的勤奋,只是夸他“行不由径,非公事未至偃之室”。
管理就是经营人才。经营的意思是按部就班系统管理。具体说,就是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成就人才。管理是通过成就别人来成就自己的。正如德鲁克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中,提出的观点——“有效管理者的特征是,专注时间管理,专注系统管理,专注培养接班人。”
孔子之所以能成为至圣先师,在于他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影响力,而这个影响力,最突出的标志就是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孔门弟子,无论是颜回、子路、子贡、子游、子夏、子张、冉求、曾参,还是后来的子思、孟子、荀子,哪一个不是顶天立地,名垂千古?
作为孔子的好学生子游同学,深受恩师影响,非常注意人才的发现和培养,所以,再次向老师推荐了有潜质的高材生子羽同学。
孔夫子很坦诚,对自己的失误毫不隐晦,当着学生的面就做起了自我批评——“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当然,子羽后来的表现,还是可圈可点的。后孔子时代,子羽活跃在吴楚之地,随行弟子常常超过300人之多。
关于“行不由径”,我觉得这是非常难得的政治环境。该怎么办就怎么办,不人为设障碍,不用托关系走后门,正道直行,都放到桌面,不暗箱操作,按规矩办事,人人都一个样,公平公正,这该多好啊。
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曾几何时,办事几乎没有不托关系,去医院看病需要托关系,小孩子上幼儿园需要托关系,甚至于死后去火葬场烧,都要找个熟人减少麻烦。
为什么这样呢?
办事管理不规范,操作流程不公开,暗箱操作太多,给开后门留空间太大。一旦都阳光操作,公开公正,行就行,不行就不行,行不找任何人都行,不行找谁都不行,哪里还有那么多麻烦?
行不由径。是因为只要大道,没有小路;只有前门,没有后门。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把时间放到吃吃喝喝拉关系,尔虞我诈斗心眼上,干活做事就会差一些,研究业务就会差一些。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把墨水瓶当饭吃的列宁,追着马车演算的安培,忘记了吃饭的牛顿,把金奖扔给孩子玩耍居里夫人……他们能干成事,原因就是一门心思在喜欢的事情上,没有过多不必要的事情干扰。
我们做教师的,教书育人是本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才是使命。把精力放到讨好领导,或者追逐名利,舍本逐末,毫无意义。不管谁做领导,不管刮什么风,教师就应该一门心思钻研业务,一门心思对学生好。只要学生认可,家长自然信任,同行也就会敬佩,领导也就会放心。业绩做出来了,又不居功自傲,自然会得到大家认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