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拒着走进论语(二稿)
抗拒着走进论语
北京工业大学附属中学 侯保成
对于《论语》,对于儒家学说,我曾经十分抗拒。
《道德经》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我莫名其妙地认为,清谈误国,实干兴邦,百无一用是书生,儒家弟子手不能提,肩不能扛,除了絮絮叨叨穷讲究礼,能干成什么事?
直到有一天,柳恩铭博士讲,他十年写《论语心读》受益匪浅。我佩服柳博士的学识,他喜欢看《论语》,我是不是误会了《论语》,误会了孔子?
我开始走进孔子,孔子的小说和电影、电视剧,《论语》各种各样的版本解读,直到看了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我才恍然大悟:错矣,错之远矣!对孔子,对《论语》,对真正的儒学,我实在是误会深了,错误大了。
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孔子学问的博大精深,孔子德行的至诚至真,孔子形象的鲜活饱满,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越深入了解,越敬服爱戴。
一头扎进《论语》,我购买了市面上我看到的所有《论语》流行版本,李零的、钱穆的、李泽厚的、王蒙的、钟永圣的,杨伯峻的……
从2016年7月9日开始,我似乎天天在读,天天在学,天天在写,我很欣慰:我的《每日学论语》是每天不间断的,3年下来,大概有55万字的笔记,而且很多是第二遍修订。
本来,我已经决定暂时把《论语》学习放一放,相对《道德经》和毛泽东诗词学习一番。但是,2018年,第一次接触了北师大的论语课程后,我不得不改变主意,《论语》学习对我来说,已经欲罢不能了,停不下来了。
我有一张和辛意云先生的合影,这照片存在我手机里,更存在我心里。
辛先生70多岁,我40多岁,我们站在一起,他比我更显年轻。我很难相信先生70多岁了,更难相信先生年轻时候体弱多病。那透亮的明眸,红润的脸庞,气定神闲,中气十足的样子,似乎比我更加健康。
那一天,我突然开悟:原来读书不是为了记住什么,好到处炫耀有学问。读书的益处,可以增长智慧,延年益寿;可以平和心态,提升生命能量。
好书,是有能量的。那些智慧的言语,积极的情感,是可以化解我们的烦忧,融化我们的情绪,打通我们的脉络,滋养我们的生命的。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读好书,过智慧生活,可以消除功名心,软化偏执心,平和浮躁心,让人不急不躁,不忧不惧,悠然淡定,儒雅安静,喜悦平静,这不就是许多智慧老人的长寿脉诀吗?
健康,是一种习惯。幸福,是一种感觉。
从辛老师身上,从郭老师身上,我明白了寻找幸福的诀窍——读对书,做对人。
少年体弱多病的辛老师,到了古稀之年,却时光逆转,平和润泽,健康明亮,这种生命状态,不就是读经典,得幸福,最好的明证吗?而耄耋之年的郭齐家先生,那种声若洪钟,神采奕奕的生命状态,也在明证着读经典,学圣贤的红利。
一个人可以走得快,一群人才能走得远。
这两周和大家一起诵读《论语》,一起辛先生解读,听王文静院长导学,听同学们的分享,我越学越有劲头。
独学而无忧,则孤陋而寡闻。我过去苦思冥想,求之不得的困惑,因此同学的启迪,突然打开,豁然开朗。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那种醍醐灌顶感觉,那种豁然开朗的通透,由内而外的愉悦,就是辛老师说的那种高峰体验——“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辛老师说,学者,觉也。这句话,我过去从没有听说过,那么多人讲解,都没这样说过。学和觉有关系吗?,辛老师为什么这样说?我马上从字源中,跟进思考,了解了繁体字的学和觉,一下子就明白了。学,谁在学?学什么?如何学?原来古人造字的时候,已经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学下的子,就是学生,所以,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学字上边的繁体,意思是左手加右手,一起探究爻,这告知了我们,学什么?规律,天道。所以是“爻“。怎么学,要动左手和右手,要实践探究。学得怎么样?把孩子换掉,变成眼睛,变成目。就是觉。觉悟,觉醒,觉察,觉知。学者,觉也,原来辛老师是这样解读学的。
太好了!太妙了!用我喜欢的一句话说,就是:知识可以敎,能力可以练,唯有智慧必须悟。看见,洞见,了然,然后也就开悟了。
辛老师5月22日的“五十知天命”的解读,也是我闻所未闻。什么是命?辛老师说:命者,天之令也。对董仲舒这话,我过去是没有感觉的。但是今天,我突然想到:命,上边的人是谁?左下的口是什么?右下的部件是什么?在地铁里,我脑洞大开,忍不住奋笔疾书……
想说的话很多,给我的时间有限,归结一句话:感恩缘分,带我来这里,和有缘人同行,同乐,同成长;感恩导师和志愿者,点化我们,激励我们,成就我们;感恩同学们,学习的路上,有你不孤独,成长的路上,因你而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