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学论语#17.19【2017-10-10】
#每日学论语#17.19
【原文】 子曰:“予(yú)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译文】 孔子说:“我打算不说话了。”子贡说:“老师您如果不说话了,那么弟子们如何遵循呀?”孔子说:“天何尝说过什么呢?一年四季依然运行,世间万物照样生长,天何尝说过什么呢?”
【微言微感】
孔子不想说话了!
为什么呢?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他好不容易得到鲁定公信任,官至中都宰、大司空、大司寇,甚至有一段时间代理摄相之职责,主持鲁国政务。鲁国一时出现了众志成城,蓬勃发展的趋势。
然而,齐国几匹好马,几个美女,就让季桓子、鲁定公神魂颠倒,忘乎所以,不愿意再听孔子的忠言逆耳。没办法,孔子不得不出走他国。
后来呢?后来14年周游列国,到一国,就要周旋在君王、权臣、甚至是孔子最不屑的女人之间,委曲求全,苦口婆心。拿着治国良方策,救民良方,沿途叫卖:“沽之哉,沽哉,我待贾者也!”
有用吗?齐国不行、卫国不行、宋国不行、楚国不行、陈国不行……孔子好可怜,天下之大无立锥之地,身怀绝技无用武之地。
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凡听到的能辨别清楚,明白贯通),七十二从心所欲,不逾矩(超越法度)。
如今的孔子明白了:多说无益,不如闭嘴。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不说了,不说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还是老子说得好,治大国如烹小鲜。不折腾,不强求,顺其自然,一切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强扭的瓜不甜。真理不被接受的时候,就是谬论;好意不被理解的时候,就是另有所图。君子不立危墙之下,识时务者为俊杰,何必螳臂挡车,不自量力?时机不成熟的时候,就等一等;机会没有来的时候,就歇一歇。何必喋喋不休,惹人讨厌?
老庄是消极避世的,儒家是积极入世的,晚年的孔子是不是依然如故,一往无前呢?
从这一则看,对于从政治国,孔子应该有一些心灰意冷。学而优则仕,仕不成则隐。不能建功立业,就选择立德立言,不也是很好的吗?
孔子说自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述,就是阐述、言说、解释、编撰;作,才是原创的,自己开悟的。青壮年的孔子,应该很有开拓性,很多珍贵的原创都是那个时候留下的;到了老年,孔子回到鲁国之后,大部分精力都是在修订《诗经》《春秋》《礼记》等古代典籍。
他说:“予欲无言!”从此,就不再说那么多了。该说的都说过了,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我想起孔子说的那句话:“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老天爷该下雨下雨,该刮风刮风,日出日落,寒来暑往,从不絮絮叨叨,从不迁就任何生灵,狼要吃羊,羊要吃草,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随其自然。
教育呢?老师可不可以闭上絮絮叨叨的嘴巴?父母可不可以停止对子女无微不至的关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让学生直接进入文本,直接闯进问题,他们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就让他们自己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看看能不能同伴互助解决;同伴互助不能解决的,老师才参加,带着思考,带着探究,启发诱导不代替,站位补位不越位。
孔子闭上嘴后,孔门弟子开始自主探究;家长老师不因为孩子着急之后,孩子自己就该对自己负责了。自然之道,就是社会之道。孔子在学习“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我们在学习孔子闭嘴少说的教育真经。“少则得,多则惑。”话越精贵,含金量越高。让我们学会在教育过程中适当闭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