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学论语#12.6【2017-4-26】
#每日学论语#12.6【2017-4-26】
【原文】
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zèn),肤受之愬(sù),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译文】子张问什么是明。孔子说:“如水浸润一样的谗言,切肤之痛的诬告,在你这里都行不通,你就称得上明了。如水浸润一样的谗言,切肤之痛的诬告,在你这里都行不通,这可以就叫有远见了。”
【微言微感】
何谓明?何谓远?
明,如果组词,可以使明白,明知,明晰,明确;远,如果组词,可以使高瞻远瞩,远见卓识。
明和远,都是觉醒者,觉悟者,有智慧的人,不容易上当受骗的人,不容易被造谣中伤的人。
这很不容易!
孔子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对待别人的话,表扬的,批评的,讽刺的,莫能两可的,不喜不怒,冷静分析:是什么?为什么?话里话外有什么?
一个人,如果刻意来巴结你、奉承你、讨好你、拍你马屁,要警惕了,无利不可早起,极有可能背后有不可告人的目的。
谨记:巧言令色,鲜仁矣。
糖衣炮弹,甜言蜜语,小心香水有毒。
齐桓公本是一代雄杰,在贤相管仲和鲍叔牙的辅佐下,一度成为春秋时期各诸侯的第一位霸主。
遗憾的是,晚年的齐桓公意志衰退,宠妾用奸,好色起佞。竖刁、易牙都是齐桓公的近臣,平时总表现出忠心耿耿的样子。竖刁为了亲近齐桓公,主动自宫,把生殖器割了,以表示对齐桓公的忠心。易牙更绝,为了讨好齐桓公,把自己儿子蒸了,请齐桓公尝鲜。
“浸润之谮”。谮,是谗言。浸润是慢慢渗透。这让人想起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细细的雨,暖暖的风,缓缓的水,冰,慢慢融化,地慢慢湿润,温水煮青蛙,等到惊醒的时候,一切为时已晚。
竖刁、易牙等人欲图谋不轨,对管仲极为不满,于是利用近臣身份,隔三差五诽谤,无中生有造谣。
好在管仲很被桓公信任,坏人阴谋一时无法得逞。
管仲死后,齐桓公年事已高,老糊涂了,大权旁落。竖刁、易牙就露出了狰狞面目,把齐桓公囚于宫中,最后活活饿死。
谗言好听,但是如美丽的罂粟,招惹上,上贼船容易,下贼船难。
虽然大家都知道:谣言止于智者。但很多时候,三人成虎,不小心人就失去了理智。
贤达忠厚如曾参者,并不多见。传统文化广为流传的曾子杀猪,曾子避席,啮指痛心等,都证明他是一个有责任心,有孝心,言行一致的诚信君子。
但是,最是了解儿子的曾母,也曾经因为大家的话而怀疑起儿子来了。
曾子外出不在家,已经很久音讯全无。
有一天,一个人突然来告诉曾母:“曾参杀人啦!”
曾母当然不信。
后来,第二个人跑过来告诉曾母:“曾参真的杀人了!”
曾母仍然不信。
第三个人又告诉曾母:“曾参确实杀人了!”
曾母终于坐不住了,魂不守舍,她开始相信儿子确实杀了人。
这就是人们说的“三人成虎,众口铄金”。
谗言,往往是带着面具的糖衣炮弹,是让人喜悦的甜言蜜语,是为你着想的“忠心耿耿”。听得多了,很容易就相信了。
唐玄宗时候的安禄山,宋徽宗时候的张宗昌,都是毫无节操的谗言高手。唐玄宗因为安史之乱整得灰头土脸,宋徽宗因为宠信张宗昌而成了大金国阶下囚。
和谗言不同,诬告由暗转明,明目张胆,赤裸裸攻击,很有一些针尖对麦芒的味道。
吕后对韩信,潘仁美对杨七郎,秦桧对岳飞,崇祯皇帝对袁崇焕……
想杀掉一个人,最好的借口就是谋反,谋反的理由不充分,直接就用“莫须有”。
诬告,也不是一定要赤膊上阵,很多时候诬告者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打着正义的旗帜,义正言辞的为民请命,或者是为君分忧。但实际上,他们确实黑白颠倒,断章取义,吹毛求疵,为达目的,不惜信口雌黄,栽赃陷害。
三十六计中,最厉害的莫过于离间计。蒋干盗书,曹操错斩了蔡茂和张允;离间己,张良让项羽逼走了大谋事范增。历史上鼎鼎大名的战神白起、名将李牧和乐毅,满门忠烈杨家将,忠心报国岳家军……
谗言和诬告,把害人的技巧升华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为什么离间计屡试不爽?为什么谗言和诬告会每每奏效?
因为人与人之间相处,最大的成本是信任。在每一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一个“潘多拉魔盒”,魔盒里有欲望、贪婪、嫉妒、攀比、虚伪、恐惧……
《人民的名义》中,副市长丁义珍贪婪狡诈,大搞权交易,贪赃枉法,为什么能打着李达康的旗号招摇撞骗?因为李达康眼里只有GDP,太在意自己的政绩。而丁义珍对李书记一副忠心耿耿模样,表现得顺服无比,总是高唱赞歌,自然让李达康失去了警惕。
空明,空明,放空则明。了悟了悟,了然得悟。
一个人,如果心里没有欲望,做到没有私心,不贪图荣华富贵,不刻意急功近利,自然就会保持判断的警觉。“鬼迷心窍”,是因为利欲熏心;邪气附体,是因为自身阳气不足。所以,忙中出错,关心则乱,我们唯有保持内心的平和、安静和淡定,才能不被谣言干扰,不被谗言左右。
“来说是非者,即是是非人。”如果我们始终保持清醒的大脑,保持对是非的警觉,多听多看多想,对过分的热情,刻意的巴结,保持必要的警惕,听其言,观其行,察其安,判断其行为动机,搞清其来龙去脉 ,人焉廋哉?人焉廋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