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不写教案成为万世师表,普通教师的你,不写教案恐怕职称都难以晋升
【平湖一柱 第1359】
但是当下,有一些教师,一说教案就着急,认为教案是形式主义,是学校管理者专门“难为”老师的工具,没有任何用途。有老师甚至说“孔子不写教案,人家一样是万世师表!”并列举出了孔子不写教案的依据:
第一,如果孔子真写过教案,以孔子的地位和弟子三千,孔子死后肯定应该有教案流传下来,成为儒家的传世之宝和经典著作,但现在并没有传世的孔子手写教案。
第二,孔子的许多言论都记载在《论语》一书中。而众所周知,《论语》是其弟子记录的孔子与弟子们的对话。用现在的话说,《论语》是一本孔子学生的听课笔记汇总。这个“成书”过程也说明了孔子没写过教案。否则的话,他的学生就不用那么费劲地去“相与辑而论纂”吗?
孔子当年写不写教案?如何写教案?有没有教案留下来?那是考古学家和相关专家们需要论证的事。但上面这两个理由实在过于牵强。
先问一下老师们,你现在写了那么多教案下发给过你的学生吗?不要说流传给学生,教了二十年、三十年的你,你自己手里、家里存了多少本?
其二,现在的老师虽然都有教案,但有哪位教师可以直接把教案发给学生,不再让学生做笔记呢?
用《论语》是学生的课堂笔记来证明孔子上课没有教案,就像用观众看影视剧记录下其中金句来证明导演、编剧拍电影没有剧本、脚本一样,不仅逻辑上不通,更是荒诞可笑!
孔子写没写教案?教案什么样?我们现在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孔子上课前也一定是做足了功课的。
大家都知道“韦编三绝”这个成语,说的就是孔子读书、治学的事。
春秋时期,人们将字写在用竹子做成的竹片上,称之为竹简,多个竹简用绳子之类的东西串联起来就成了书。用丝线编连的叫“丝编”,用麻绳编连的叫“绳编”,用熟牛皮绳编连的叫“韦编”,其中为熟牛皮绳最为结实。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周易》全部读了许多遍,又附注了许多内容,不知翻开来又卷回去地阅读了多少遍。
“韦编书”被孔子这样读来读去,串联竹简的牛皮绳就都给磨断了,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
但即便这样,孔子仍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周易》的文与质了。”
孔子读周易,不仅是自己弄懂、弄通,还是向学生传授,而无论自己读也好,向学生传授也好,这个过程中,除非孔子大脑“绝顶聪明”,过目不忘,想过不忘、思过不忘,讲过不忘,否则,他读书便会有“笔记”,上课前就会有“教案”——虽然是直接写在了竹简上……
退一万步讲,就算孔子上课前不写教案,可是,作为一个普通教书者的我们,岂能与圣人孔子相提并论?
孔子不写教案,能为万世师表;作为普通教师,写教案不一定能上好课,不写教案,一定上不出上乘的课,不写教案,你就很难晋升上高一级职称!我想,这是一个毋庸置疑的硬道理!
当然,至于教案的形式那是可以讨论的;是纸质备课还是电子备课,是可以商量的;如何让教案更有用,那是需要研究的!
(作者,李玉柱,本文为 平湖一号 原创作品,欢迎指导,转载或引用请注明作者和出处,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