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身上有多少问题,就有多少闪光点,每个孩子都值得被期待。
二胎家庭,请让孩子既能享受阳光,也有地方可以乘凉。
两年前,我在参加聚会的时候,认识了一个男生。
这个男生毕业于一所不错的985大学,穿着儒雅,一举一动都很有修养。只是,他性格似乎有些沉默寡言,总是别人问一句他答一句,并且交流时眼神爱躲闪,缺了几分自信和朝气。后来,我与他深入交谈后才得知,原来,他有一个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哥哥。父母从小就喜欢将他哥俩作比较,希望他凡事向哥哥看齐。
小学的时候:“你怎么这么淘气,天天就知道玩,看看你哥哥多自律。”后来上了初中:“你就不能多考点分,都是我生我养的,怎么差距就这么大!”哪怕后来上了大学也要被念叨:“你看看你哥的专业多好找工作,你看看你……”
他说,他从小就活在哥哥的光芒和父母的比较之下,渐渐丧失自信心和成就感,做什么事情都少了几分热情。如今,他毕业五六年了,工作始终没什么起色,也不想回家,一直一个人在外漂泊。
为什么我会提起这件事情,是因为前段时间,我看到这样一个新闻:民警赶到时,男孩正一边痛哭一边喝酒,他仰头灌酒的动作充斥着决绝,浑然不知湖水已漫上脖颈。民警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将一心求死,毫不配合的男孩从湖里救出。从小到大,父母总拿哥哥和他比较,要求他向哥哥学习。在《读懂二孩心理》一书中,心理学家布雷泽尔顿说道:
“父母公开比较兄弟姐妹,或用任何方式表达一个孩子是榜样,会让另外的孩子形成无望感。”
把两个孩子进行比较,看似是一种激励手段,实则是一把双刃剑。二胎家庭里,真正最残忍的,其实不是偏心,也不是忽略,而是比较。
那个活在阴影下的孩子
知乎有人问:“兄弟姐妹对于我们而言,是什么样的存在?”小时候,她语文不错,偶尔能进班级前三,整体成绩也能保持在前十。在班里,她活泼开朗,乐于助人,是老师同学眼中的好学生。
因为有姐姐这个完美标杆在前面,她再怎么优秀,都赢不来父母的一句肯定,她再怎么努力,都活在姐姐的阴影里。初三那年,她因为心理压力大,成绩退步了许多,妈妈怒其不争,又拿姐姐激她:
“你怎么还不加把劲,你咋就连你姐一半都比不上呢?”
“开口、闭口都是姐姐,既然你那么爱姐姐,当初干嘛生我?”
她开始自暴自弃,晚上刷剧、看小说,上课就打瞌睡,最后成绩直线下降,连普通高中都没考上。
“一直以来,我都想证明我并不差,可是父母从未停歇的比较,让我觉得自己就是废物。”
二胎家庭,父母总是习惯性地将孩子放在一起比较,以为可以通过竞争促进孩子不断向上。
长期被比较、挑剔的孩子,心想,“反正我怎么做你都不满意。”,就会放弃努力,甚至自暴自弃。
“没有一个孩子愿意承认自己比别人差,他们希望得到成人的肯定,他们对自己的认识也往往来源于成人的评价。”
不断被否定,被打压,于孩子而言,是比体罚更冰冷的教育。永远比不过的手足姐妹,就像永远摆脱不了的魔咒,让孩子陷入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的情绪中不可自拔。
二胎家庭中,那个不被看见的孩子,一生都在黑暗中挣扎,而那个迎着阳光站立的孩子,又何尝不想找个阴影躲一躲。
“可是我没有,没有暗处,只有阳光,二十四小时从不间断,明亮温暖,阳光普照。”
从小到大,他就是“别人家孩子”,成绩优秀,乖巧听话,善解人意。而他的弟弟阿和,则让父母伤透了脑筋,成绩差、成天斗殴打架,惹是生非。每次弟弟犯错,父亲都恨铁不成钢,拿出阿豪来对比,把弟弟贬的一无是处。与此同时,父亲有多痛恨阿和的不争气,就有多期待阿豪的成器。
这让他活得很累很累,却必须在大家的期待下拼命努力,无处可躲。直到,他考医学院落榜,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他在一个寂静的夜晚,收拾好衣物,删掉手机讯息,决绝地从窗口一跃而下,结束了年轻的生命。一直以来,父母对阿豪的关注和期望,就像太阳一样不断照耀在他身上,而他所有的脆弱、痛苦,却只能藏在心里,不能有一丝阴影。很多父母“最喜欢的孩子”,都有极为清晰的自毁症状。因为在对比中持续接收到“肯定”信息的孩子,往往被寄予了高期待。可再优秀的孩子,他的肩膀也是幼小的,他扛不起这样沉重的“厚望”。某一天,某个清晨,可能一个稀疏平常的摔倒,就让孩子再也爬不起来了。
每个孩子都有光点
一旦找到最佳点,使智能得到充分的拓展,便可取得惊人的成绩。《我把三个孩子送进哈佛》的作者方莉,就是通过挖掘孩子们的优势,把三个孩子都培养进了哈佛。方莉的二女儿智力发育较晚,一年级读了两次才过,七八年级都在差班。但方莉从来没有指责她,更没有将她和大女儿比较,而是去努力找她的闪光点。一次,方莉在生活中的细节中发现女儿很有商业头脑,于是她就带着女儿去市场上卖家里的艺术品。女儿每次都能让顾客开开心心的付一大笔钱把东西买走。妈妈便趁机夸她表现出的商业天赋,激发女儿的自信和勇气,让女儿相信自己并不比任何人差。后来,在申请哈佛大学时,二女儿还把卖艺术品的经历写进申请表,进入哈佛大学后,她更是成为了学生商业组织的主席。面对沉迷游戏,不思进取的小儿子,方莉同样是去挖掘孩子的闪光点。果然,方莉发现了儿子写作还不错,于是她就一直当儿子的粉丝,鼓励儿子坚持写作。儿子9岁时,就出版了一本书,在此后几年,更是陆续出版了好几本书,获得了不少的赞誉和好评。在写作上获得的成功,给了儿子极大的自信,在学习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后来,两个姐姐先后考上哈佛大学,儿子一度很焦虑,担心自己考不上。“你将来怎么样是次要的,但两个姐姐能成功,至少说明哈佛并不是遥不可及,你要有信心。”而是分别拥抱每个孩子的不同,去挖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辅助孩子将闪光点放大,让潜能发挥出来。
每一个孩子一定有不完美的一面,更多的去看好的地方,发现亮点,才是一个孩子成长进步的方向。当你不断的让亮点变得越来越多,阴暗的地方就会变得越来越少,这才是让孩子获得自尊自信的方法。
当父母学会去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时,教育,便成功了一半。因为每个小小的闪光点,在父母的肯定和鼓励下,在日后都会大放光彩。
孩子们难免被拿来比较,数学课的成绩、绘画的能力、体育比赛的名次等等。
不管优秀也好,普通也罢,每个孩子都包含一百种可能,拥有独特的纹理和各自的花期。父母只有放下对两个孩子的比较,发现每个孩子的亮点,他们才能穿过重重障碍,惊艳成长时光。父母只有用同样多的爱去呵护两个孩子,他们才能把血缘化为陪伴的纽带,彼此相扶。
愿我们都能成为这样的父母,温暖每一个孩子,滋养每一个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