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世界与艺术境域
生活世界与艺术境域
萨特说:“人除了自己认为的那样,什么都不是。”无论如何,这种观念更为当代青少年所接受。时代的特征由此可以朦胧显现。因此,我说哲学的根本目的不是追寻普遍的规律,而是用规律或特例成就特殊的个体。
当下的教育改革中,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我们工作的前沿方向。对于中文(语文)而言,则分为以下四个部分,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文化传承与理解,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我认为前两者可以理解为显性基础的掌握与运用,而后两者则是进入了更高的境界,或者说进入了新的隐性领域,我理解为精神境界。这是一种新的提法,但并不代表说之前就没有过,我认为事实上它一直存在。但我们却绝不能以以往的思想和方法来思考和处理它了,我们需要新的思想和方法。
中文(语文)核心素养培养,阅读和写作(写作不等于作文)是核心和关键。面临新时代、新问题,我认为只有通过哲学才可以从根本上可能的把握和解决问题。因为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结晶,是最富活力和批判力的思维形式,在哲学里,我们可以最彻底的革新我们的教育理念,甚至,我们可以找到或者建构中文(语文)教育之根。
伽达默尔说:“哲学传统中发展的思想只是因为被理解为现实问题的答案才有力量,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问题实际上是我们自己的问题。”可以说,伽达默尔已经深刻地指出了哲学与现实结合的最好方式。事实上,我也确实沿着这条道路前行。为了分析和拯救欧洲的科学危机和人的生存危机,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现象学的创立者胡塞尔提出了“生活世界”这个概念。对于胡塞尔“生活世界”的分析和反思,我认识到从生活出发,分析生活与艺术的关系应该是一条解决中文(语文)读写教育问题的可行之路。
胡塞尔所说的生活世界是一个非课题性的、奠基性的、直观的、主观相对的世界。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是相对于科学世界提出来的,他通过对“生活世界”的分析,区分了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赋予了它们以截然不同的意义。胡塞尔希望通过唤醒人们对生活世界的重视来拯救由欧洲科学危机导致的欧洲的人性危机和欧洲的文化危机。
但是,胡塞尔所说的“生活世界”被人们理解为两种含义,其一是作为经验实在的客观生活世界,其二是作为纯粹先验现象的主观生活世界,两者者之间隔着一道先验还原的界限。不同意义上的“生活世界”与科学及人的生存的关系也不同,在胡塞尔看来,前者是近代科学产生的基础,也是造成科学“危机”与人的“危机”的根源;后者则有可能为我们提供一条克服这种危机的途径。
一般认为,按照胡塞尔的看法,生活世界是科学的根基与源泉,科学的有效性与意义最终要回溯到生活世界,而近代科学危机以及与此相关的人的生存危机就在于遗忘了这个源泉。这些说法原则上虽然没有错,但都没有区分出生活世界在胡塞尔那里的两种不同含义,即一是作为经验实在的客观生活世界,一是作为纯粹先验现象的主观生活世界。这两种不同意义上的生活世界与科学及人的生存的关系截然不同,因而不说明这种区分,就无法澄清生活世界对于科学以及人的生存所具有的地位与意义,更无法揭示造成“危机”的真正根源。所以,笼统地把胡塞尔讲的生活世界看作一切意义之源,认为只要重返生活世界就能克服“危机”,只会给人造成误解甚至误导。
因此,区分胡塞尔对生活世界的这两种不同说法, 对于正确理解他的 " 危机 " 观极为重要, 因为之所以出现科学危机以及人的生存危机, 归根到底就在于人们忽视了这两种不同意义上的生活世界之间的区别, 而只看到自然态度中的生活世界, 从而把生活世界绝对的自然化、实在化、实证化、知识化和客观化了。因此必须思考这两种不同意义上的生活世界之间的关系。
首先要认识到, 这两种不同意义上的生活世界的存在论意义并不一样。一个是作为已经被构成 的、 现成实在的客观世界, 即自然态度中的世界; 另一个则是尚处于并永远处于构成之中的 世界, 它尚未现成, 亦不实在, 是纯粹主观的先验世界, 甚至可以说就是那构成前一个世界的永不停息的构成本身、生活本身。它永远" 先于 " 任何一种实在的客观世界,永远无法完全对象化出来和实现出来, 因此它也比任何一种实在的客观世界甚至它们的总和都多。因此,这种世界其实是完全不同于自然态度下的生活世界,而是一种更为原本的东西,是自然态度下生活世界的存在前提,相当于本体,这两个世界的关系如同海德格尔所说的存在与存在者的区别。
显然,胡塞尔所说的生活世界,是先验态度解释取向下的生活世界,这个生活世界永远处在可能的生成之中,它能够完美展示世界和人生的全貌,在这里生活的人也是全面、发展和存在的人。但我认为它能展现是一回事,但人们能否认识并看到是另一回事。而以自然态度生活的人, 最终将走向自然主义和实证主义, 从而导致科学危机和人的危机。这样生活着的人就像柏拉图洞穴中的那个囚徒, 它被锁在事实的铁链上, 只知道直向地朝前看那个虚假的影像世界并自以为真实, 而不知回过头来看(反思)那个更真实的世界。
在胡塞尔看来,究竟如何才能克服科学危机以及人的生存危机?答案当然是回到生活世界。显然,这个生活世界已不再是那个孳生了危机的自然态度中的生活世界, 而只能是那个先验意义上的原本的生活世界或 " 先验生活 " 本身。胡塞尔认为只有当我们一方面以自然态度生活 于 " 这个 " 世界之中,同时(通过先验还原)又体验到这种 " 自然的客观的世界生活,只是构成着世界的先验生活的一种特殊方式 ",就是说,只有当我们一方面过着自然生活, 同时又意识到它只是那各种可能的原本的生活方式之一种, 而并不真的就是不可置疑的、客观实在的、唯一可能的生活方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整个生活方式进行一种改变,它使得人们 " 完全超越于所有至今为止的生活经验之上 ", 因而才有可能真正克服科学危机以 及人的生存危机。深思胡塞尔的观点,其核心是打破主客二元的认知结构,让世界与人生从普遍规律一成不变的状态中解脱出来,从而走向个性化、多元化的世界与人生存在方式。所谓先验还原就是一种趋于极端的怀疑精神与实践,能认识与表达的世界与人生就能把握,不能认识与表达的世界与人生就应该对其保持沉默,不能用一种态度和方法来处理自然世界与人生领域的问题。
此外,胡塞尔的“生活世界”也极为强调完满人的存在和人的完满存在的重要性,因此,他说生活世界的特征是直观的、主观相对的世界。我认为胡塞尔之所以这么说,从根本上说是强调人存在的意义,是推崇人参与世界的重要性,从而规避人的消失、人的异化,即科学危机和人的生存危机。而从实际的生活经验中,这具有非常强的真实性。无论是从事科学研究,还是从事人文研究,或者是我们最常见的日常生活,单一从个人角度而言,我们对生活世界的探究过程和认知结果,都不可避免的带有浓重的主观色彩。因为我们亲历亲为的世界是极为有限的,有多数甚至大多说的世界都是通过他人或信息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
胡塞尔提出的“生活世界”的特点,对我们最有直接启示的特点就是非课题性。胡塞尔认为生活世界是一个人们生活于其中的日常生活世界。人们经验到它,感觉到它,把它看作是不言自明、毋庸置疑的前提,从不对它进行怀疑,也从不把它作为课题来研究。胡塞尔认为,由于课题性的世界总是把与之不相干的现象抽象掉了,因此它先天就具有片面性、狭隘性,比如科学世界、宗教世界、伦理世界、艺术世界等。
我非常认同胡塞尔所提出的“生活世界”具有非课题性的特点,这为我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非常强大的思想力量。我也认同课题性的世界总是把与之不相干的现象抽象掉了,因此它先天就具有片面性、狭隘性。但我认为这只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胡塞尔所说的“生活世界”和其他世界应该具有更大的灵活性。我认为结果的、宏观的、终极评判的角度看,“生活世界”确实规避了其他世界的片面性、静止性、狭隘性,但从过程的、微观的、可能认知的角度看,“生活世界”可能是相对片面的、静止的、狭隘的,因为“生活世界”作为存在的地位,对它的全面把握是不容易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因此,我认为无论是“生活世界”,还是其他世界,他们所拥有的特征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所以,在这里,我认为艺术世界或者说艺术境域的片面和狭隘完全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甚至用它和“生活世界”相比,会出现一种翻转或并行,即艺术境域具有“生活世界”的所有特点,从而获得无穷的张力和创造力。
而如何实现这种翻转或并行,则是我们今后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也是解决读写问题的有效途径。
江一
戊戌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