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绍宁

管绍宁(583年—1645年),字谧如,号诚斋。今武进礼嘉镇华渡大三房人。

管绍宁出身家境贫寒,少年时寒窗苦读,到中年却一事无成。有一天,他到常州城里城隍庙求签问卜,老道士热情接待,把他奉为上宾。称昨夜梦中遇一位神仙,告诉他次日有一位寒士来求签,是一位贵人,日后必成大器,必须好好照应。从此管绍宁在城隍庙住下,潜心攻读。

真是天佑神助,管绍宁当年就在县学考中秀才。明天启七年(1627),道士为他打点行装,送他盘缠路费,赴南京应天府参加乡试,命运之神再次关顾,果然高中举人。明崇祯元年(1628年),管绍宁赴京参加戊辰科会考。殿试时,刚刚当皇帝的崇祯只有十七岁,在阅读管绍宁的策文试卷时,看到一个“诚”字缺最后一笔,便随手把它补上,一旁的主考官们以为皇帝心有所属,就把管绍宁定为一甲第三名(探花)。为了感激皇恩,管绍宁自号“诚斋”。

明崇祯四年(1631年),常州府医祠请常州籍探花撰写碑文,绍宁欣然命笔,写下《重修常州府医学碑记》,这方石碑现保存在青果巷西段的原“光医祠”内,为常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明崇祯五年(1632年),管绍宁参与纂修皇帝实录、起居注,充经筵日讲官。后来历任右春坊右谕德兼翰林院侍读,南京国子监司业,以及掌南京翰林院事等,还执掌国南京国子监的教务。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克北京,崇祯自尽于煤山,明朝灭亡。马士英、高洁等在南京拥立福王称帝,史称弘光朝。管绍宁任礼部右侍郎,办理弘光帝登基的一应礼仪。

管绍宁以直言切谏著称,多次上书弘光帝,请求恢复建文帝的封号,以及被杀害的方孝孺等大臣的教坊司旧籍名。他与礼部尚书钱谦益政见不合,便辞官回常州。第二年(1645年),清兵大举南下,一路势如破竹,除扬州史可法坚持抵抗外,南京竟不攻而陷,福王政权倾刻土崩瓦解。

投降清朝的旧臣一律剃发易服。六月,摄政王多尔衮重新颁布“剃发令”,口号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常州首任清朝知府名叫宗灏(扬州江都人),他当上常州知府后,犹如川剧的变脸一般,露出一副狰狞面目。有道是“忠奸自古不相容”。他决定先把原来的仇人开刀,把管绍宁“请”到府衙,亮出“剃发令”。管绍宁当即拒绝。宗灏恼羞成怒,把他打入死牢。管绍宁长叹道:“今获死所矣。”自尽身亡。

丧心病狂的宗灏作出将管绍宁全家灭门的决定。六月十六日清晨,把管绍宁的妻子、三个儿子(崇祯十五年举人管铉、贡生管键、府学生管鐩)以及全家四十多人,押往甘棠桥畔的鼓楼,并强令百姓到场围观,然后当众逐一腰斩处死。其中一位叫崔三的仆人,自愿赴死,殉忠管氏。

此时,明代常州与“赵氏孤儿”同样壮烈的故事发生了。管绍宁最小的孙子管滋琪,由仆人童明高的妻子乳养,事发前,管滋琪躲到奶妈家。清兵追至童明高家,逼迫交出管滋琪。童明高深感主人一门忠烈,遭此灭门之祸,他不忍管氏从此斩草除根。最后大义灭亲,把自己亲生儿子冒名顶替交给清军,幸留管氏一脉碧血,流传至今。

管绍宁墓在马杭。著有《赐诚斋文集》十六卷传世。劫后余生的管滋琪长大后考取秀才,拒绝为清政府服务,寄情山水,善绘画。

作者简介张戬炜:常州大学国学院院长,上官鹤锦:常州市谱牒与祠堂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