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哲学连载】程广云、夏年喜|知识就是力量——学习篇

作者

程广云 夏年喜

知识就是力量——学习篇

学习(读书)是人生的本分,是我们为人处世、安身立命的根基。
学习是人生第一阶段的主要使命,学习就是个人的社会化。人一出生就开始了学习历程,通过各种身体官能感受、体验外部世界,回应周边环境所给予的种种刺激,模仿父母以及他人,这些都是学习。现代教育理念甚至认为学习始于胎儿,此即所谓胎教;由于知识容量倍增以及加速更新,现代教育理念倡导终身学习。
《论语》开篇第一句话就提到了“学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1]“学”是对于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而“习”则是对于知识的实践和应用,是人们将所学的知识反复地练习,内化和积淀于人们的头脑中,逐渐形成一种习惯,这样一个过程就是学习过程。孔子强调这个过程是令人愉悦的。
因此,要理解学习就应当理解知识。“知识就是力量”是培根提出的著名口号。他说:
人类知识和人类权力归于一;因为凡不知原因时即不能产生结果。要支配自然就须服从自然;而凡在思辨中为原因者在动作中则为法则。[2]
福柯的“知识—权力”继承了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的精神,更进一步揭示了知识和权力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内在关系。他说:
权力制造知识(而且,不仅仅是因为知识为权力服务,权力才鼓励知识,也不仅仅是因为知识有用,权力才使用知识);权力和知识是直接相互连带的;不相应地建构一种知识领域就不可能有权力关系,不同时预设和建构权力关系就不会有任何知识。[3]
但是,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福柯的“知识—权力”只是一种近现代理念。古代的理念是“美德就是知识”,中世纪的理念是“知识就是罪恶”。历史是怎样演变的呢?
中国传统主要在伦理—政治意义上讨论知识(智慧)问题,把知识(智慧)区分为可以“言传”的(包括“知其然”的和“知其所以然”的)和可以“身教”或“意会”的。知识是可以言传的,一是指对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等事实表象的认知;二是指对于本质、规律的认知。前者是“知其然”的事实知识,后者是“知其所以然”的原理知识。诚然,后者比前者更进了一步。但是,无论前者,还是后者,都没有达到智慧的高度。“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知识是感性知识,“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知识是理性知识,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则是智慧。智慧是贯通于知识之中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核心。知识与智慧的关系,宛如躯体与灵魂、硬件与软件的关系:没有知识的智慧是虚幻的;而没有智慧的知识则是僵死的。纯粹知识,无论感性的,还是理性的,都停留在认识(知)层面;只有智慧,才进入到实践(行或用)层面。因为任何知识都是抽象的,而它的应用则是具体的、历史的。运用之妙即是智慧。在中国传统中,不是理论的知识形态,而是实践的智慧形态,才是最根本和最重要的。
希腊传统把“爱智慧”和“智慧”区别开来,把“爱智者”和“智者”区别开来。“智慧”是属神的,只有神才能称为“智者”;而属人的则是“爱智慧”,人只能称为“爱智者”。在希腊传统中,不是现成的智慧,而是爱智的活动,才是最根本和最重要的。苏格拉底喜欢引用“德尔菲神庙的箴言”——“自知其无知”亦即“人应当知道自己无知”。当时苏格拉底与普罗泰戈拉之间还有一个争论,是关于美德和知识的关系的。普罗泰戈拉认为美德虽不是知识但可教,苏格拉底认为美德虽是知识但不可教。这里的关键是怎样理解“知识”、“教”、“学”。“当他把知识交出去的时候,我们称之为'教’,而当别人从他那里得到知识时,我们称之为'学’,当他把知识关在他的鸟笼中,在此意义上拥有它们时,我们称之为'知道’。”[4]美德作为知识,不是一种学问,而是一种修行。换句话说,美德不是理论知识,可教可学,而是实践知识,不可教不可学。柏拉图将理念世界(可知世界)和感觉世界(可见世界)对立起来,进而将知识和意见对立起来,认为关于感觉世界的意见是经验的,关于理念世界的知识是先验的,人们通过回忆获得知识(“学习就是回忆”)。亚里士多德将知识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形而下的,一类是形而上的。前者具有实用价值,后者是人类求知本性的体现。概括起来,古典时代主要以美德为知识,说明古典时代知识是人类理性—德性发展的系统表现。
但是,人们很早就发现了知识与人生的内在矛盾。中国的庄子认为以有限的人生去追求无限的知识是荒谬的。他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5]希腊的皮罗坚持怀疑论立场,认为真理不可知,只有不作任何判断才能使人灵魂安宁。他说:“万物一致而不可分别。因此,我既不能从我们的感觉也不能从我们的意见来说事物是真的或假的。所以我们不应当相信它们,而应当毫不动摇地坚持不发表任何意见,不作任何判断,对任何一件事物都说,它既不不存在,也不存在,或者说,它既不存在而也存在,或者说,它既不存在,也不不存在。”“它既不是这样的,也不是那样的,也不是这样和那样的。”“最高的善就是不作任何判断,随着这种态度而来的就是灵魂的安宁,就像影子随着形体一样。”[6]
这种倾向发展下来,“美德就是知识”就变成了“知识就是罪恶”。在犹太教经典《圣经·旧约全书》中,人类始祖亚当与夏娃最初生活于上帝的伊甸园中。园子当中有生命树和智慧树(分别善恶的树),上帝禁止他们吃这树上的果子。但是夏娃和亚当被蛇诱惑,吃了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拥有了类似上帝的智慧,被上帝逐出伊甸园。“耶和华  神说:'那人已经与我们相似,能知道善恶。现在恐怕他伸手又摘生命树的果子吃,就永远活着。’耶和华  神便打发他出伊甸园去,耕种他所自出之土。于是把他赶出去了。”[7]智慧(知识)竟然变成了人类世代继承的“原罪”,反映了犹太教强烈的反智主义倾向(但是这一倾向也有反例,例如所谓“所罗门的智慧”),这一倾向同样为基督教所继承。
歌德诗剧《浮士德》的一个基本主题是知识与人生的内在矛盾,叙述浮士德对于知识的不满,对于行动的渴望。浮士德毕生追求知识,精通中世纪全部知识,但已年老,他借助魔鬼梅非斯特的力量回到青春年华,最终由于他永不满足的精神,获得了上帝的拯救。歌德通过《浮士德》说明,知识应当为人生服务,而非人生为知识牺牲。
古代知识体系以哲学为中心,中世纪知识体系以宗教为中心,而近现代知识体系则以科学为中心。文艺复兴以来,西方知识传统又出现了大众化和实利化的转向。培根是这一转向的关键。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说明要改造自然就要认识自然,能认识自然就能改造自然;显示人类知识和人类力量(权力)的高度统一,一举颠覆了古典知识体系只求知、不实用的贵族自由精神,同时摧毁了一切反智主义的无谓感伤,奠定了现代知识体系实用化、功利化的大众世俗气质。在《新大西岛》中,培根设计了一个知识立国的“本色列岛”。其中的核心是“所罗门之宫”(或“六日大学”):“我们这个机构的目的是探讨事物的本原和它们运行的秘密,并扩大人类的知识领域,以使一切理想的实现成为可能。”[8]这就是“知识万能”的梦想。
从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就是知识”,经过“知识就是罪恶”,到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人类知识体系弱化了伦理宗教的倾向,强化了实用功利的倾向。实用主义是美国的本土哲学。皮尔士提出了实用主义的基本原则。实用主义的根本原则是一切以效果、功用为标准。詹姆士提出了“有用就是真理”的著名命题:“'它是有用的,因为它是真的;’或者说:'它是真的,因为它是有用的。’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一样的;也就是说这里有一个观念实现了,而且能被证实了。'真’是任何开始证实过程的观念的名称。'有用’是它在经验里完成了作用的名称。”“简言之,'真的’不过是有关我们的思想的一种方便方法,正如'对的’不过是有关我们的行为的一种方便方法一样。”[9]现代美国实用主义宣称“有用就是真理”,就是将真理归结为价值,将知识归结为实利。正是在知识的大众化和实利化历史背景下,韦伯提出了价值中立与责任伦理的知识态度。这里体现了一种自相矛盾的知识立场:一方面,价值中立是知识,尤其科学知识的必要条件;另方面,知识,尤其科学知识必须具有伦理约束。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关于知识和信息的关系,托夫勒认为,各种搜集起来的数字和事实称为“数据”,分类整理后的数据则成为“信息”,信息经加工制作可以发挥作用的则成为“知识”。[11]这一观点的合理性在于,它揭示了知识的根源、本质,更适合于知识的内涵规定。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认为,“知识可以分成:知道是什么的知识(Know—what),知道为什么的知识(Know—why),知道怎么样做的知识(Know—how)和知道是谁的知识(Know—who)。”这里分为四类:事实知识(知其然)、原理知识(知其所以然)、技能知识和人际知识。根据这种分类,前两类知识属于“编码化知识”,又称为“归类知识”(言传型),亦即信息,较易于编码化(归类)和度量,人们可以通过理论学习——读书、听讲和查看数据库(言传)获得;后两类以及其他各类知识属于“隐含经验类知识”,又称为“沉默知识”(意会型),较难于编码化(归类)和度量,人们可以在实践中学习(身教)获得。[12]这一观点的合理性在于,它揭示了知识的类型、构成,更适合于知识的外延规定。由于人工智能的出现,知识逐步编码化,而编码化知识又可以通过人工智能加以掌握,在电脑及其网络中存储和流通。在这种情况下,人类智能、人脑及其网络应当着重把握的是隐含经验类知识。因此,这种知识分类反映了人—机知识分工的历史现实。人—机知识分工在于人们通过运用自身隐含经验类知识,使用机器存储和流通的编码化知识,并且力图将前者逐步转换为后者。
这就是所谓“学习的革命”,所谓“学习的革命”包括两方面:一是学习对象的变化,从着重学习编码化知识转化为着重学习隐含经验类知识;二是学习方法的变化,传统学习方法着重于记忆和理解,现代学习方法着重于实践和应用。同时,由于知识和信息的容量倍增以及加速更新,这就使得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的人,学习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重要。
学习首在励志,所谓韦编三绝、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牛角挂书,这些典故就是中国古人勤奋学习和刻苦读书的范例。但是真正的学习并非就是单纯的读书,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尤其不是真正的学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1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14]这些格言就是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学与问、学与思、学与辨、学与用之间关系,学习不仅是一个广泛获得知识的过程,而且是一个深入怀疑、思考、辨别的过程,学以致用。
孔子弟子子夏有句名言:“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15]将读书与做官联系起来,这样就激发了人们学习(读书)的壮志和热情。北宋年间有一首“劝学诗”[16]和一首“神童诗”[17],说尽了学习(读书)的高贵与荣耀,是两篇影响广泛而又深远的启蒙读物。
但是,如果我们将学习实用化、功利化,为升官发财、出人头地而读书,那么,这种目的是卑微的和渺小的。它不免沦落于读书无用的窠臼中。其实,学习(读书)是人生的本分,是我们为人处世、安身立命的根基。
学习是人生的伟大指南。培根说:
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学问变化气质”。[18]

[1] 《论语》“学而”。

[2] [英]培根:《新工具》,许宝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8页。

[3] [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刘北城、杨远婴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29页。

[4] 《柏拉图全集》第2卷,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732页。

[5] 《庄子》“内篇·养生主”。

[6]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77页。

[7] 《圣经·旧约全书》“创世纪”第3章。

[8] [英]弗·培根:《新大西岛》,何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28页。

[9] [美]威廉·詹姆士:《实用主义——一些旧思想方法的新名称》,陈羽伦、孙瑞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04~105、114页。

[10] 参见[美]阿尔文·托夫勒:《力量转移——临近21世纪时的知识、财富和暴力》,刘炳章、卢佩文、张今、王季良、隋丽君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年版,第1、37页。

[11] 参见同上书。

[12] 《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编,杨宏进、薛澜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年版,第6页。

[13] 《论语》“为政”。

[14] 《礼记》“中庸”。

[15] 《论语》“子张”。

[16]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宋]赵恒(真宗):“劝学诗”)。

[17]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学问勤中得,萤窗万卷书。三冬今足用,谁笑腹空虚。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学乃身之宝,儒为席上珍。君看为宰相,必用读书人。莫道儒冠误,诗书不负人。达而相天下,穷则善其身。遗子满赢金,何如教一经。姓名书锦轴,朱紫佐朝廷。古有千文义,须知学后通。圣贤俱间出,以此发蒙童。神童衫子短,袖大惹春风。未去朝天子,先来谒相公。大比因时举,乡书以类升。名题仙桂籍,天府快先登。喜中青钱选,才高压众英。萤窗新脱迹,雁塔早题名。年少初登第,皇都得意回。禹门三汲浪,平地一声雷。一举登科日,双亲未老时。锦衣归故里,端的是男儿。玉殿传金榜,君恩赐状头。英雄三百辈,随我步瀛洲。慷慨丈夫志,生当忠孝门。为官须作相,及第必争先。宫殿岧峣耸,街衢竞物华。风云今际会,千古帝王家。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太平无以报,愿上万言书。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土脉阳和动,韶华满眼新。一枝梅破腊,万象渐回春。柳色侵衣绿,桃花映酒红。长安游冶子,日日醉春风。淑景余三月,莺花已半稀。欲沂谁氏子,三叹咏而归。数点雨余雨,一番寒食寒。杜鹃花发处,血泪染成丹。春到清明好,晴添锦绣文。年年当此节,底事雨纷纷。风阁黄昏雨,开轩纳晚凉。月华当户白,何处递荷香。漏尽金风冷,堂虚玉露清。穷经谁氏子,独坐对寒檠。秋景今宵半,天高月倍明。南楼谁宴赏,丝竹奏清音。一雨初收霁,金风特送凉。书窗应自爽,灯火夜偏长。庭下陈瓜果,云端望彩车。争如郝隆子,只晒腹中书。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北帝方行令,天晴爱日和。农工新筑土,共庆纳嘉禾。帘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时值嘉平候,年华又欲催。江南先得暖,梅蕊已先开。冬季更筹尽,春随斗柄回。寒暄一夜隔,客髯两年催。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风。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临轩一赏后,轻薄万千花。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惟有暗香来。柯干如金石,心坚耐岁寒。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居可无君子,交情耐岁寒。春风频动处,日日报平安。春水满泗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诗酒琴棋客,风花雪月天。有名闲富贵,无事散神仙。道院迎仙客,书堂隐相儒。庭裁栖凤竹,池养化龙鱼。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宋]汪洙:“神童诗”)。

[18] 《培根论说文集》,水天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80页。

编辑|卫莹莹

筑土为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