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书法的可别错过了书法作品创作

什么是书法创作呢?书法创作是作者以扎实的书法功底为基础,运用形象思维的方法,通过笔墨对创作素材汉字进行精心造型和布局,用线条表达作者情性,构造体现时代审美观的艺术形象的一种创造性劳动。
判断一幅书法作品是不是艺术创作,本书以为主要从创作过程和创作结果两个方面来认识。
书法创作是一项严肃的工作,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具有明确的创作意识和特定的情感表达方式,古人写诗有“吟安一个字,揉断数根须”的记载,进行书法创作,亦是“意在笔前、笔居心后”,胸有成竹,然后下笔。
有人会说,颜真卿写《祭侄文稿》,本无意于书,他的《祭侄文稿》那么精彩,难道不算艺术创作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
创作一幅作品,须胸有成竹,“成竹”在哪里,在内容的选择、幅式的确定、章法的安排、情性的表达,还有一项“非一日之寒”的重要前提,即精湛的书艺,在这几个要素中,颜真卿具备了精湛的书艺,又有特定的书写内容,幅式用一般草稿的形式,章法上没有特别的讲究,情性表达却是淋漓尽致的。由此可见,颜公当时写《祭侄文稿》时,虽是下意识的自我流露,由于具备了创作的基本要素,其中特别是书艺表现技巧,加上“进入角色”的情感表达方式,所以其伤口理所当然属于艺术创作。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而事实上,没有踏破铁鞋的觅来垫底,哪有全不费功夫的得来呢?所以,不经意的艺术作品也只发生在书法造诣高深、内心情感丰富的书法家身上。
创作的结果是创作过程最后的归宿,也是对创作过程的最好检验,创作的目的是写出精彩动人的书法艺术作品。因此,没有严肃认真的态度和明确的创作意识,只一味地玩弄某些书法技巧,其活动是属于非艺术创作的,同样的道理,态度最认真、创作意识最明确,由于眼高手低,力不从心,写出的作品质量低劣,也不能称之为艺术创作。
主观愿望和客观效果的一致性,认识和实践的一致性,传统功力和时代审美观的一致性,是我们进行书法艺术创作的出发点。
二、书法创作的基础
1.练好内功
艺术高楼的建立,依赖于扎实稳固的基础。
在进行书法艺术创作之前,先必须打好底子,多看、多练、多积累,以期厚积薄发。首先,须对行草书的基本知识有较透彻的了解,其中包括源流、现状、各个时期的作品与书家、书法基础理论知识、文房四宝等。这样,便于在练习时择善而从,取法乎上,在创作时能得心应手地运用书写工具,确立较高的艺术水准,取得好的艺术效果。同时,对其他书体也要有一个基本了解,行草书不是孤立的,它与其他书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能融会贯通,方为高手。其次,要熟练掌握书法技巧。书法技巧主要包括执笔、用笔、点画、结体、章法等。掌握这些技巧的方法,最主要的是向古人学习,历代书家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墨迹或拓本,为我们留下了精辟的书论,这些是我们先辈成就的汇展,也是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是一笔最宝贵的财富。
学习古代优秀范本,其方法分为四个步骤:全面浏览,重点选临,细心领悟,循环推进。
全面浏览。历代名帖琳琅满目,不可能、也不必要本本临习,先大致看几遍,作到心中有数,特别是初学者由于鉴赏水平的关系,对有些好范本,也并不见得怎么喜欢,可以先把自己最喜欢的、又适宜自己临习的帖挑选出来,进行细微的观察和研究,为动手临习作准备。
重点临习。作为某一段时期临习的范本不宜多,宜选择一本或两本作蓝本,重点临摹,临是指把帖放在旁边,照帖写,摹类似于描红。两种方法可以同时结合进行。临摹先应求形似,再求神似,从形似中熟悉帖中用笔的提、按、使、转、顿、挫、迟、疾等技巧,反复比较,反复改进,当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后,再意临,求神似,循序而渐进。
临帖须天天坚持,培养耐心,切不可浮躁,三两天即换帖,浅尝辄止。
细心领悟。临帖是手段,不是目的,在临习中,要边临边悟,周星莲《临池管见》中说:“临摹既久,则莫如多看,多悟,多商量,多变通。坡翁学书,尝将古人字帖悬诸壁间,观其举止动静,心摹手追,得其大意。此中有人,有我,所谓学不纯师也。又尝有句云:‘诗不求工字不奇,天真烂漫是吾师’,古人用心不同,故能出人头地,余尝谓临摹不过学字中之字,多会悟则字中有字,字外有字,全从虚处着精神。”如果说临习是为入帖,那么领悟便是从入帖走向出帖的,入帖是为得其技巧,出帖则是运用这些技巧写出自己的面目。未入便出,则学无成,只入不出,则学为奴,能入能出,斯为成矣。
循环推进。要想创作丰富精致的作品,单学一本帖是不行的,要广收博取,并且,随着自己学识和书艺的长进,对帖的喜好又可能有新的改变,原来认为不怎么样的帖,现在看起来爱不释手了,原来十分喜欢的帖,反而不那么感兴趣了,这时又可选择新的帖开始由入到出的过程;还有一种情况,对已临的某一帖,原以为了了于心,一段时期后回过头来看,觉得只学了皮毛,未掌握实质,这样也可以进行一次或数次的反复。如此循环,时间一久,熟练地掌握书法技巧,就理是难事了。
2.功在书外
谁都知道,书法是写字,而写字不一定就是书法。书法有着比写字更丰富的内涵,同样的道理,打好书法基础需要扎扎实实地临摹、练习,而仅仅只临摹练习是创作不出高档次的作品来的。书外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品格修养。字如其人。宋代四大家苏、黄、米、蔡中的蔡,原是指蔡京,由于蔡京为人性凶,前后凡四出为相,结党营私,流毒海内,被称为六贼之首,故字亦被人瞧不起,由蔡襄把其从宋四家位置上替换下来。要书品高,先得人品高,虽然人品对书品来说并不存在直接的影响,但评书总离不开评人,君不见,卓然大家的赵孟●,由于其仕元,被认为无民族气节,其书终摆脱不了“书奴”的讥诮么。
文化修养。宋苏翁尝曰:“退笔如山不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文化修养与书法创作是有直接关系的,学识广博的书者,既悟得快,又变化适怀。一般来说,在同样的功力下,文化修养好的书者写出来的作品,比文化修养差的人品味要高,能追求更深邃的意境。我们在书赛中或展览中常可见到这种现象,一些书者书法技巧不错,而写唐诗亦掉字或错字,一些繁简字分不清,从而影响了作品的艺术价值,这当然只是个极简单的例子,文化修养对书法作品品味的影响远不止这一点。
3.生活经验
生活经验亦是书外功的一个重要方面,书法创作需要积累。生活经历丰富的人,见识与书艺的通感积累也多,情感也较丰富。“愤怒出诗人”,愤怒也出书家,唐代颠张(张旭)就是一个极典型的例子,孙过庭说“人书俱老”,既包含创作经验多,也包含阅历多对书艺提高的作用。
书法内功与书外功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是辩证的统一。
三、书法创作的过程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打好了基础,作好了创作准备,进行某一幅作品的创作,就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了。
1.选定内容
书写内容是受到创作目的支配的,我们进行书艺创作,总有一定的目的性,或送展,或馈赠亲友,或自娱等等。内容选择不当,往往直接影响作品的效果,故在内容的选定上要与目的相符。
在一般的书艺作品中,唐诗宋词最为常见,这是因为这些内容适应面广,对这些内容的创作,我们平时不妨试创作多一点,能做到在用时手到擒来。一个书家若在不同的展览和作品集中,看到的总是同一内容,同一面孔,不免令人视为浅薄。而在有些活动中,并不是所有看起来好的词诗,警句都是合适的,如一次,一大商场开业,一书者题词时,举笔半晌落下的两个字是“学习”,内容虽并不坏,但总觉得与当时气氛不大合拍。尤在一些场合,书写内容是指定的,没有选择的余地,临场发挥,又不可先试几纸,更要求书者胸有成竹,落笔生花。所以,平时创作在内容上要多方面进行选择。一般来说,内容选择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参赛和展览尽量靠近其主题;
馈赠长者用词庄重,避免出现戏谑性语;
馈赠晚辈多用鼓励性格言、诗词;
喜庆对联多用吉利词语;
对外交流选用能增进友谊的词句;
自娱性作品可以随便一点,但不可庸俗。
2.选择幅式
幅式是作品的衣装,选择幅式是为了更好的突出作品内容,增强整体艺术效果,翻开有些书家的作品集,其作品均是用一个幅式,我想,要是在这方面作些变动,岂不更丰富多彩。
有一些场合,书写幅式有定规,如悬挂大厅墙上的作品只宜中堂,书斋空白窄长处,宜用条幅,婚、丧、喜、庆场合,一般用对联,创作字数太多的作品,如长篇散文、诗词集等,适用长卷;为大型建筑题额,一般用横披。总之,要使幅式和场合协调一致,不致小气,或拥挤难看,使作品艺术效果得到充分体现。
3.确立风格
对同一书家来说,整体风格虽然大致是一定的,但不同作品之间还是有区别,如颜真卿的《裴将军》与《祭倒文稿》风格就迥然有异。动笔之时,须确立风格的基调,你是想把这幅作品写得蕴籍含蓄,还是热情奔放;是写得温文秀丽,还是老辣苍劲。一般说来,确立哪种风格都无不可,问题是基调一经确立,就得一格到底。孙过庭《书谱》说:“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当你心中有谱,笔一落下,继之一字,继之终篇,风格必须统一。所以,王羲之在谈其体会时说:“夫欲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造诣高深的书家,往往在挥洒自如中把胸中意气尽情地倾注于笔下,心手相应,于是写出来的作品也意境深远。
章法,墨色与气韵是体现风格的重要方面,王献之的“一笔书”,郑板桥的乱石铺街,张旭的鸾舞蛇惊,米芾的乌丝栏都体现出各乍的艺术风格。
创作中须充分调动自己的形象思维。通过点画的粗细长短,墨色的燥润浓淡,结体以疏密虚实和字与字之间的大小俯仰,既制造矛盾,又解决矛盾,以笔取形,使波澜迭起,而整体和谐一致。包世臣说:“画法字法,本于笔,成于墨,则墨法尤书艺一大关键。”墨分五色,五色的说法各异。本书按作者自身体会认为:
追求枯涩凝重的效果,用浓而稠的墨,即焦墨。焦墨不可多用,否则书失神气;追求深沉黑亮,精彩焕发的效果,用浓墨,这是许多书家喜用的一种;追求老辣苍劲,出现飞白的效果用枯墨,其方法是干笔毫中蘸微许墨就是枯墨,作品中适当飞白,可增韵味;追求淋漓酣畅的笔调,用湿墨,即在不浓不淡的墨中再加适当的水,湿墨渗化浸润于纸,别有风味;追求空灵疏远的效果用淡墨,淡墨水多墨少,写出的作品清淡飘逸。
创作可专以浓墨或淡墨创作,也可综合运用,形成对比,使整篇刚柔相济,浓淡相映,枯湿相和,创造一种特殊的韵味和情趣。
4.注入新意
创作是一件艰苦的创造性劳动,不能老是因袭别人的模式,在作品中应注入自己的东西,要敢于大胆作尝试,闯新路。既然是创造,在某些方面难免有离经叛道之嫌,但这又何妨?苟无分殊,何来整合。书史上,能震撼人心的作者总是在分殊的路上跑得远,且找到了宝藏的人,他们毅然离群而走,冒着孤军深入不毛的风险,终于踏出了一条路。路一经走出,走的人便增多了,离群的人又成了合群人。
书法创作必须遵循古法,但遵循古法并不等于墨守成规。非义书法创新的人死守以古为镜一条路,讲究笔笔有来历。而真正有创新意识的书者,共实并不反对继承,他们只是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更应当走一走前人尚未走过的路。只要能实现既定的目标,“哪一笔是古人的”又何关紧要!因此,创作中当所书写的内容与风格已酝酿成熟,创作情绪激发现来,就要大胆落笔,一气呵成。
当然创作一幅作品有的要经过几次反复,这是自然的,因为经过比较权衡,理解越来越深,激情越来越高,逐渐进入佳境。这样才能找准感觉,创作出精湛的作品来。
四、书法创作的误区
在创作中,如果没有严肃的态度,缺乏广博专深的学识,往往容易步入误区。主要表现有如下几个方面:
内容不当。有的作品书写内容偏离主题,有的损害友情,有的生涩难以让人接受
错字漏句。有些作品中常出现错字,怪字,漏字,漏句。特别是行草书中常有草字,而草字不是随意简省笔画,而是有规则的,什么偏旁部首用什么符号代替,多笔画字草化后是什么形态,均有定规,不能肆意杜撰。在同一字中,有的一半用简化字,一半用繁体草化字,同一作品中,繁简混杂,这些都影响作品的艺术性。
点画草率。有的作者激情一来,肆意挥洒,用笔失控,点画狼藉,法度全无,无美感可言。
拖泥带水。一幅好的作品,不管怎样腾挪变化,笔画都要交待清楚,若字字牵丝,处处索带,线条扭来扭去,或点画与点画之间模糊不清,会使观者反感。
结体丑怪。字的结体贵在变化,但变化须符合美的规律,若是故作惊险,造型奇形怪状,哗众取宠,效果会适得其反。
用墨失常。一些作者不善用墨,创作时或用宿墨,或用怪墨,或用臭墨,展开其作品或点线灰暗,或堆糊一片,或臭气熏人,字字僵死,毫无生气。
章法杂乱。创作时,胸中没谱,下笔信马游缰,致使出现稀拉断气,或拥挤不堪;有的为追求某种效果,而又力不从心,章法杂乱无序,既没有学到别人的走路样子,连自己走路的姿势也丢掉了。
落款欠妥。落款内容与正文不协调,落款钤印位置不对,落款字数太多,印章过大,喧宾夺主等等,是创作中常见的毛病。
搞好书法创作,惟有多学,多练,多探索,多尝试,“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若一步一个脚印,不断确立新的艺术目标,长期坚持下去,就能“人书俱老”,走向书法艺术殿堂的深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