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笔记:只属于自己的旅行
梁东方
冬天,人们户外的活动大大减少。骑车走到郊外,很难看到另外的游人。其实因为没有景点,所以即使是风和日丽也不会有另外的游人,所谓另外的游人就只是正常生活栖息在本地的人们的外出散步而已。
不过,今天还真是在一个村庄外的林地边,看见一家几口在散步。他们带着孩子,领着狗;孩子和狗时时会因为路边上的什么细节而停下来,狗会跑上一段,孩子会追上一段,等狗和孩子都回来的时候,站在一边说话的大人这才继续走路,舒缓地不着急地走路。
接近中午的时候,冬天里的阳光还是很好的。没有风,就近乎是一种温暖的感觉了。这一家人午饭前一起到村边的大地上走一走,遥望一下辽阔的土地和远方纵横的道路上奔驰的车辆,是一种休息,更是一种审视,对自己的生活环境,对自己的生活的审视。
这样貌似平常寻常的景象能在乡间出现,其实不易。能从日日奔忙的劳动之中抬起头来,做这样悠闲的散步,一是生活水平达到了这种状态,再是生活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善。
这一带的村庄之外,过去的土路都已经硬化,硬化成了整齐的田间小路。田间小路边的大地和苗圃都因为路面的平整而突然拥有了类似公园的观光意味,过去那种坎坷不平尘土飞扬的情形里的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状态,已经成为记忆。
小路两边褐色的蒿草结满了籽儿,上过冻的洋金花果实大部分都已经成了暗褐色但是也依然还有泛着些绿色的异数,而瓜蒌吊在树枝上却正金黄;小路两边的植被是完全的野生状态,只能利用地脚田边的埂梁或者沟壑立足,却依然能将小路修饰出人工无论如何也不能达成的参差之妙;杨树的落叶无人清扫,自由落地,覆盖在路上,也覆盖在耕耘过以后歇息着田地上,自有一番不打扫才会有的美意。
这一切,即便是冬天了,也依然好看耐看,让人走在这样的路上就一直愿意走下去,越走越有味道,越走越有意思。
有意思的是,这样的小路边上的田野,好像突然也具有了某种罕见的包容感,使人愿意踏足其间,向着无尽的远方遥望之余,还可以向着无尽的远方迤逦而去。
我骑车走在这样的环境里,正在向着无尽的远方辗转而行。经过那些散步的人,经过还没有收获的种满了萝卜的大棚,经过路边树都已经砍光只剩下了光秃秃的电线杆的笔直路段,在与一条大公路错位交叉了一下以后,便重新到了两边都有高高的大杨树的乡村小路上。
那些大杨树上的叶子居然还没有落尽,在这样小雪季节之后的日子里依然树冠浓重。破败的红砖养殖房边的几棵大柳树更是还保持着完整的树冠,不仔细看就不会发现那些绿叶里微微染上去的一点点黄色,就不以为是冬天,而分明还是宜人的春秋。
我耳机里流淌着音乐,单手骑车,单手拿着手机,走走停停,偶尔喝一点水,吃一口水果。从一个村子进入另一个村子,从一块田野到达另一块田野。穿行乡野村庄,时而对着野草拍照,时而坐到新农村建设的广场上。前程完全没有规划,走到任何一个路口都是临时决定向什么方向而去,所有的蜿蜒曲折都已经是不特定的旅程之中的意趣。
新农村建设的白墙背景里,经常会有红红的柿子挂在枝头,会有大大小小的丝瓜悬挂,会有栾树已经变成褐色的果实包花朵一样地高悬;冬天里的生机远不像想象中那么少,而乡村安详的生活环境也比之城市里的拥挤嘈杂状态要优越得多。
这样骑车任意而行的周末,何其美哉。它超越别的任何度假方式,自由低耗,舒展不拥堵。如果不是正在这样骑行,可能还自己也就难以置信,在现代社会的缝隙里,真还有这样的审美路径。
这大约是只属于自己的乡野骑车游。不过,这种格式也其来有自。在德国的很多城市,免费提供的城市信息里,往往有郊野骑车游的路线图,详细地标出了路线和里程,并有建议。建议有骑车经验的怎么走、走多远,没有骑车经验的怎么走、走多远。那是一种真正将运动健身和本地旅行结合在一起的生活方式,初见之下令人喜不自胜,忍不住按照那上面的线路逐一骑行。后来发现,其实完全不必受它的束缚,尽可自由而行。
相信未来我们的社会发展,也会到那一步。
在北白佛村口的小公园里,在木头亭子里坐下,木头质地的亭子座位的优势尽显:不凉不湿,甚至在冬天的中午被晒得甚至还有几分温热。晒着太阳,喝着水,听着广播,吃着饭,写着笔记,凝望着村外高高的树行和高高的树行之外广袤而沉静的大地,终于收获到了此行之中美感的高潮。
平原上的乡间,有与山中一样的安静,尤其在这冬日的正午时分。除了偶尔通过的三马子十分夸张的轰鸣外,再少有车辆、少有行人。小公园里就只有自己一个人,一个人之外都是可以让人慢慢入睡的沉寂。
在这不是景点的大地上,做只属于自己的旅行,不期然之间有这样能将各种身体的运动和眼目的愉悦、心思的飘渺全部结合在一起的时刻,就是自然而然又臻于化境的收获。它既在生活之中,也在生活之外;逸出了日常轨道的路径选择所带来的,是我们的大地上最由衷的季节诗意,是生活本身里最悠长的歌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