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短评

北大的这套“名家通识讲座书系”,在总序里称自己定位是“通识”,是“高品位的学科普及读物”,是“讲座类书系”,“可以作为大学本科生通识课(通选课)的教材和课外读物”,应该说是相当准确的,甚至就某些书的专业程度来讲,有点自谦了。就这套讲座类书系而言,一般都有些大扣大鸣,小扣小鸣的意思。低情商说法是:系统性还是差点意思,做不到全面细致,面面俱到;高情商说法是:专题认识较为集中,提纲挈领,要言不烦。这也使得本套丛书编排体例、行文风格相差较大,有的语言较为严谨学术,有的随和浅显,还有的诘屈聱牙;有的每讲篇后附赠习题,有的是详细列举参考文献,还有的是记录课堂师生问答。

陈乐民先生的《欧洲文明十五讲》本就是“讲稿”辑印成书,是学生根据讲课录音录下来的记录稿,故此行文相当口语化,一些语气词,插入语和个人随感在行文中比较明显,因而特别有课堂实录身临其境的感觉,像有位随和的老大爷在跟你聊天,阅读起来是比较轻松的。我就特喜欢老头在课上讲什么“汤因比的《历史研究》,大家有时间翻翻可以,不必认真去看,他那书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你看不出个眉目。再如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名气很大,里头的东西实际上没法看,说的是西方的'没落’,实际上是'西方中心主义’”、“我们现在现代化还没完成呢你就谈'后现代’呀?我们还需要'启蒙’的时候你就去'反启蒙’呀?”以及“教育应该是一片清净的土地,大学是打好基础的阶段,不应搞什么'产业化’”。

但话说回来,我并不推荐对欧洲史、西方文化等缺乏相应知识背景的读者选择这本书作为入门读物,尽管它看上去较为易读。陈先生在前言中就说了:“我这门课的重点便不在于讲知识性的东西,对许多问题以及涉及的历史大事都不必从ABC讲起”,但是不少读者缺的就是ABC的内容。换句话说,这本书可以说是有若大纲,光有骨头和精神,但缺了血肉和毛发。比如说,要讲古罗马比起古希腊的文明差了很多,这只是个结论,这种对比底子是不能空的;要说在罗马在哲学方面比希腊弱,那起码得了解一些古希腊哲学的知识背景,这些东西本书是没有给的,因而在阅读的时候其实需要参阅不少引申的资料。老头随口这么一提神父哲学和经院哲学,或者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那自然高屋建瓴,但读者还是不要含糊而过。从这方面讲,其实我推荐先去阅读赵林的《西方文化概论》,这本书就丰满了很多,是非常经典的教材;还不行,去翻翻《极简欧洲史》也可以;再不济,还有《超图解极简欧洲史》呢。

本书要将“欧洲何以成为欧洲”的问题,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东西概括说,就是“民主与自由”,这个线头从希腊时代就已经埋下,历经罗马、封建时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等,全书都在梳理这个线索。有的章节讲得十分简明清晰,有助于厘清过于繁杂、纠结不清的疑惑,比如第四讲《从罗马帝国到封建时期》,第六、七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第八讲《话说“启蒙”》等——就像第八讲直接引用康德的话来说“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启蒙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给自己的不成熟状态”,这两句话就足够精辟了;同时,相较而言,古希腊文明的那一讲就只能说是差强人意;从第十一讲到第十五讲的内容,相对潦草,随意性较大,更有点贴近座谈交流了;而关于基督教对欧洲精神文明的影响太过于于简略,在这方面不如赵林《西方文化概论》。

由于是讲稿,本书出现了不少明显性的常识错误,比如说年份多几年,少几年这都常见;“禁止”误为“进行”之类的笔误也不新鲜;还有“雨果《94年》”的梗这更绕不过去了……老先生自己也在“第四次重印的四点说明”中说“武汉大学哲学系赵林先生……指出了不少'明显的知识性错误’”,故此对该修改的知识性错讹加以修改。但我手上这本2019年7月第22次印刷的书依然肉眼可见不少错误,这可能需要等待第二版了。

本书其实很让人感慨的是课后师生问答的记录,看到学生的问题和老先生的回答,感觉又回到了大学课堂上。“我看你们这么年轻,我觉得非常高兴,非常兴奋,我送同学们几句话,就是趁着你的大好时光,记忆力强,体力也好的时候,要不知疲倦地学习,像海绵一样吸收知识。老师教给你的,这是一回事,你能不能吸收,你吸收多少这是你的事情。庄子有一句话,'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不管你是哪个年龄段的人,不管你是多大的学者,哪怕你是科学院院士,你不知道的东西总比你知道的东西要多得多。没有这个胸怀是不行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