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9陈何芳:硕士生“迷茫”和“无能”感的乐观解读

关键词:硕士生;“迷茫”;“无能”;乐观解读

摘 要: 硕士生常常会产生“迷茫”和“无能”的感受,需要开展一些乐观的解读,以鼓励自己的求学士气。首先,学习体验中的“迷茫”并不都是“问题”;其次,“无能感”彰显学业到学术的分水岭;再次,消极体验像“客户体验”而值得关注;最后,消极体验不能直接用于衡量质量。

前文介绍了硕士生在学习中存在一些负面情绪,妨碍了学习投入和学习成效。本文仅以其中最典型的“迷茫感”和“无能感”为例,探讨一种乐观视野的认识。

一、学习体验中的“迷茫”并不都是“问题”

尽管如前文所述,教育学硕士生学习体验中充满“迷茫”,但“迷茫”只是一个中性词,既可以表示负面的、长期缺乏方向和目标的状态,也可以表示一种探索的心理状态。从后者来看,迷茫可能恰恰是成长的反映,是成长必经的一个心理阶段。硕士生们三年读研期间的独立摸索,也许正是为承接未来的人生之路而做好准备。这些迷失、犹豫、挣扎、探索,最终也形成了自律、有规划、独当一面等良好品质,让研究生们逐渐在迷茫中认清了自己的发展道路。从这个意义上讲,“迷茫是为了不迷茫”,迷茫也是一种成长。硕士阶段的独自摸索与经历挫折,是自我教育的良机,对未来成长具有不可或缺的隐性价值。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强弱,决定了这一段经历所具有的成长价值的大小:沉溺于迷茫而不作为者,无法取得独立探索和经验积累效果;超越于迷茫而竭力探索者,有了自己的新发现和新思路。

二、“无能感”彰显学业到学术的分水岭

从初等和中等教育来看,学生面对的主要是学业问题,考验的主要是学习习惯和耐性毅力。即使在大学阶段,学业的智力挑战性也并没有特别巨大。相比较而言,进入研究生阶段,学术的挑战性增强,很多有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毅力的同学,同样会感觉到在学术发展上举步维艰。在这个意义上,硕士阶段实现了一种“学术筛选”,淘汰了那些科研能力和学术潜力不足的同学,留下真正有学术志向并且有学术潜力的学生,让他们感到有信心有兴趣继续攻读博士学位。这种淘汰过程当然令人痛苦,感觉“以学业失败而告终”,但存在这样一个学术水平的分水岭,对不适合学术道路者也有一种“止损”的意义和价值。国外的一些硕士学位就具有过渡性的属性,如果擅长就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如果不适应就止步于硕士学位,这样的学位属性更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利于促进人生发展道路基于“试误”的“精准匹配”。

三、消极感受像“客户体验”而值得关注

前文关于学习体验的调查,暗含着“学生消费者的视角”,关注“学生顾客”在高等教育消费中的满意度。从学习体验视角,凸显出导师、学院和学校在提供教育服务时,有哪些问题需要注意,有哪些不足需要改进,有哪些认知需要厘清。基于“消费体验”的学生评价,既影响院校当前的办学声誉,也影响学校未来发展资源筹措力。比如,当前“在校生”对学校的评价,会通过口耳相传或网络传媒而形成“招生口碑”,决定吸引来什么样的“未来校友”。再比如,历届校友作为“终身校友”,是否忠诚于母校,积极关心和支持母校发展,决定了学校的资源筹措能力。可见,“学生评价”和“校友支持”对于高校办学意义重大,能发挥最直接且最长远的影响,更是院校发展的动力源泉。

遗憾的是,“学生和校友评价”在当前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在我国现有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下,“按文件办学”“受政策钳制”“被排行榜引导”屡见不鲜,大学、学院及导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也有很多难言之苦。无论具体责任如何划分,政府和高校显然未能充分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从这个意义上说,阻碍院校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恰恰是一些不当的外部管理和压力。相比之下,“校友的呼唤”在执行方面并无强制性和压力,也不存在立竿见影的奇效,在“竞争学校关注”方面面临劣势。因此,是否重视学生和校友的感受,反映出高校及其学院改进办学的自觉性。校方需要克服急功近利,判断短期与长远效益、分清轻重缓急、树立自己的“学生与学术”底线。无论是学校、学院还是导师,都应当超越于眼前的功利目标,成为“有学术追求”的主体,从而有望培养出“有学术追求的学生”。相反,如果校方一味地将培养中的质量问题归罪于外、推诿塞责,也会招致学生的不满,甚至形成校方和学生间“你不仁我不义”的恶性循环,相互敷衍和抱怨,使教育活动沦为投机取巧行为。

四、消极感受不能直接用于衡量质量

上文所言的“学生消费者视角”,虽然能够凸显“学生评价”的意义,但也不能直接将商业评价搬用于教育评价。比如,“学生顾客”并不是真正的“顾客上帝”,因为学生首先是“被教育者”,不能完全决定教育活动应当如何开展。比如,访谈中普遍存在一种观点,希望听到质量很好的课、觉得同龄人的讨论浪费时间。这种看法就值得商榷,因为研究生阶段要突出探究性,不能指望“好听的课”解决一切问题,忽略文献阅读和课堂讨论。这种“听课万能论”反映出部分学生眼高手低,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类似这样的“学生评价”当然不能直接作为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再就是,客户评价都带有主观性、个体局限性,也不能直接用于评价培养质量。甚至在校生当前的评价,与离开学校若干年后的评价,也可能截然不同,这也是教育滞后性的体现。所以,在教育学硕士生的培养中,“客户体验”非常重要,但相关反馈报告的使用还要保证态度谨慎和方法科学。

总之,硕士生在学习中普遍会存在“迷茫感”和“无能感”,但“迷茫”并不都是“问题”,“无能感”彰显的是学业到学术的分水岭。消极的学习感受对于学校和学生而言需要被发现、被分析,但硕士生不应沉溺其中,而应进行超越和调适。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