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邓家烂院——海原百年大地震觅寻​ || 作者 匍勤


邓家烂院
——海原百年大地震觅寻
作者    ‖    匍勤

作者匍勤,原名李景强,会宁土高人。农民。文学爱好者,现在定西海旺建投集团打工。

作者前期文字链接:

《三李一唐一禄的独塬(二)》《三李一唐一禄的独塬(一)》《九·一八》《车过会师大道》《罐罐茶》《雨肥》《吃饭的故事》《我的老师张天水》《药瓶(散文)》《黄蒿(外五首)》《立冬四题》《乡愁(外一首)》《父亲的学校——谨以此文献给O三年去逝的父亲》《一呼一吸》《怀古马家窑——在马家窑文化广场上》

(一)

如果不是亲历,局外人谁还会相信,我所在的这块再平常不过的长方形坑穴,村里人都叫涝坝边的邓家烂院,竟是百年前海原大地震为数不多的残址之一。

在修宅建房极不容易的解放前,许多生活难以为继的移民,他们从遥远的秦安、通渭、静宁一带历尽千辛万苦,一路向北漂移,哪里有土地,哪里能供给他们生活温饱,哪里能躲避匪患战乱,哪里就是他们赖以为生的第二故乡——而今身份证上的居住地。

从现有的遗迹看,他们当初来时,也一定是受囿于条件限制,除了肩挑筐盛、背篓背的儿女,再有的就是做饭的砂锅吃饭的碗钵,褡裢里打火的火裢和石片……

可以想见,夕阳西下时分,两个疲惫男女的身影出现在仅有一条羊肠小道的山脊上,那是一条曾因为牛驮麦子也要累死的长坡陡路——牛死坡。领头的男人,头发散乱,上身着一件羊皮做的对襟小袄、织染得颜色不是很明显的老布裤子膝盖外露,一手拄条核桃木的棍子,不时把肩担左右互换;而他的后面,跟着一位满脸菜色,脚步蹒跚,着青布大襟的裹脚女人,长期风餐露宿严重营养不良的生活,令她不只皮肤枯燥,眼窝塌陷颧骨突出,而且过早的出现佝偻的驼背外撇的双脚,如果不是额头光滑鲜有皱痕,她与花甲左右的老妪不无两样。

男人是领头羊,女人和孩子就是一路的队伍;男人是顶风冒雨的披风,女人和孩子就是窝巢内呼号着饥饿和冷冻的母雀和刍鸟;男人举起的是牌,男主外女主内的这个家,就因为绿叶的烘托,花朵不只鲜艳,果实还得以秋收冬藏……

又是一天夕阳西下时分时,为了最后的目的地,一路上翻山越岭,涉沟越涧,一双脚丫究竟彳亍了多少步,大概只有那些沟壑峁梁羊肠小道尚有记忆。一次又一次,面对着女人几近崩溃的意志,也有些失望的男人,仅用乏力无奈的口气安慰,“快了……快了,快了”的,目的地究竟在哪,他也说不清,讲不透。

从一个月前,和着乡亲,草草掩埋了贫病相加艰难咽上最后一口气的父亲,看着那些了无牵挂的塌窑破洞残垣断壁,他就反复思考着老父亲死不暝目的一再叮嘱,到会宁去到十百户去,投靠禄氏房族,一者寻找你苦命的姐姐,再者看能不能找条活路……月是故乡圆,家是故乡亲,今番不逃走就意味着死路一条,但前路如何,又是一派迷茫,容不得过多忧虑,将心一横,将妻携子,注定就与这条极不寻常的逃生之路为伍。

只是方向目标模糊,有没有路,全凭鼻子底下一张嘴、一前一后两只脚。沿途向大户人家低声下气,讨吃要喝,人面的尊严早已失色变味,而翻沟越涧还得提防尾随的野狗豺狼更有一些不义的剪径人,更有不可叵测的风雨,日出上路,日落寻窝,尽量选择有人居的孤窑寒洞,或点火取暖烧水热饭或烘烤衣服惊吓豺狼……

过了段河坡,上了小塬,老家早已云里雾里,听沿路逶迤的人们说,北边那青岚色的山峦下,目的地就到了。

他大,快到了吗,能不能再缓一会儿……

看着实在倦怠不已的妻子,他虽不是铁石心肠,他也不是没有想过短暂的休息,可看看渐已豁朗的塬畔,望望离落山还不到一杆的血色太阳,他只得咬咬牙说,快到了吧,说这话时,他外翻的嘴皮一层血痂,早已从草鞋里堂而皇之钻出的脚趾头……女人似乎一阵眩晕,但她忍住了,并推推丈夫,走吧——

(二)

邓氏,这个从近千里的甘肃武山一路跋山涉水的难民,在星星满天的时候,终也找到了同他有一样经历的禄氏家族,在吃饱喝足休息好的几天里,他才了解到他姐夫弟兄五人,其排房老四。由于小弟兄几人自幼有父母踏实勤劳的言传身教,再加之先天的虎背熊腰,从十几年前替人做长工,到如今不只在此峁塬扎稳了脚跟,而且有了牛羊有了田地,更重要的是有了新箍的窑洞,男耕女织男主外女主内,温饱尚可的生活像吹燃的柴火,扑扑腾腾已燃烧起来。

受此鼓舞的邓氏,暗暗发誓也要努力干一番,不只要有田地,更要有一孔作为家业象征的土坯箍窑。很快他放弃了在亲戚家住的不现实,主动提出了另打土坯另盘炕,经过亲朋们的建议,他自己的权衡,最初的落脚点暂定在当初从牛死坡踏上峁塬(那时叫小塬)山边的一处坑窝里,况且那里距他姐夫所在的秦梁也就三里路,不只有个照应还能得到帮助。

峁塬的山边,千百万年的风雨冲刷,坍塌的黄土随意形成了许多三面有土崖壁一面开口的坑窝子,而最初来的人,无椽无檩,甚至连最基本的水也没有,就只能在那面东向西或者面北向南的崖壁上,凭着镢头铁锨这些原始的工具,掏一孔两孔窑洞,然后在里面盘上锅灶土炕,既住人做饭,又做仓囤盛。

峁塬上的黄土属于松散的险湿性黄泥土,也许历史上就曾发生过多次的强烈地震或者滑坡坍塌扰动,很少有土层厚实坚硬的那种,大多明显是有立缝的立茬土,出于安全起见,窑洞选择挖在三、四米以下的崖壁上。

这是一个南北约有十六七米东西约有十七八米的坑窝。不同于别处的是,他的西边还有一道夯筑的土墙,秦陇锁钥一般堵住了来自近百里蜿蜒曲折的关道沟来风,从地势上看,很有些像是阴阳地理师衷情的艮山坤庄子(东北——西南)走向。

大约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那个坑院是我家的自留园,由于幼年的懵懂,只知道那里似乎天生就是种土豆、白菜和洋姜的坑园。

但不知是缺少阳光,或者是土质不好抑或是缺少厩肥的缘故,年轻的父母亲除了白天黑夜参加农业社的劳动开大小学习毛选会议外,抽空种的洋芋,到了秋后,蔓子不只瘦弱矮小,土豆鸡蛋大小,而且也就两三个;长不过二十公分的白菜,蔫巴巴的与水嫩无缘,倒是立秋种的花盖子,长得枝繁叶茂,而且很是葱嫩。母亲除了自家阉咸菜做炝炝菜外,还有一部分赠送于亲房邻居。

我和比我小两岁的弟弟,或抬或背着父亲用蓆芨编的筐和小背篓,用铲子掏挖和铲洋芋白菜,然后从西北角一条斜上的坎台上,合作着抬背上坑畔,从北到南,再穿过一百多米的巷道,在大黑大黄狗的一片瘆人吠叫声中回到家。

父亲不止一次地说过,民国九年(1920)的地动,把邓家人悉数埋在那院的窑洞里。看着我一脸的惊疑迷茫,父亲还补充道,由于地震发生的太惨烈,以至后来人们去察看时,曾经的挖窑不只不复存在,光泼到西边的烫土就达到成人的膝盖处,其坍塌土壅的程度跟半个山滑坡无疑,由于壅压的太厚实,亲朋乡邻们在掏了一段时间,看着无望后随之放弃。

(三)

我出入过许多掏挖的窑洞,也听说过窑洞坍塌后壅在里面的人的救援的故事。

能住人的窑洞一般有四米多深,最里面的是土炕,深不过两米,在炕前面与窑中间的位置,为了安全起见,还有意预留了一面类似于柱子的土壁。而光线比较明亮的前面两米内,盘有锅灶柴火炉,或者放置一些很简陋的箱柜。如果不发生地震,这确实不失为一个冬暖夏凉又安静的好住所,但倘要发生地震,别说一两秒,估计半分钟内跌跌撞撞也难以逃出。

妻曾跟我聊过,农业学大寨时,他们村的几个修梯田的姑娘,一天下雨就因为在临时挖的土窑内避雨休息,窑顶突然垮下,俗称抹帽,正对着的三个姑娘顷刻被埋压在下面,她的一个堂姐姐由于处在最靠门的位置,所幸她的姑姑拼死抠挖,才得以脱险,而另两位虽然经其他姑娘加上后来到场其他人的努力,身子是掏出来了,可是气息已无……

我的姨奶奶是分田包产后不久去世的,她生前不只一次地说过,海原大地震发生的那年,庄稼出奇的好,十一月天人们还在打碾场。不同的是,那年天气干渣渣的冷。

她十四岁就嫁到了而今的高湾镇笠山村高氏家,在那个媒妁之言封建包办婚姻很浓厚的年代,所谓的男婚女嫁,不过是儿女长大后仅仅是传宗接代的生育工具,而她所以匆匆出嫁,还有一重要任务,是给那家得痨病的儿子冲喜,孰料这一冲喜还真冲了弟兄两个早死鬼。

她已故去多年,我唯一不明白的是再婚还是寡妇的延续,反正当晚她就睡在打麦场上临时盖的俗称抹上炕的小房——一种仅有三四十公分宽的地下其余皆为炕的简易小房里,等她明白的时候,她已被强烈的地震抛出在社场里,曾经的小房早已经荡然无存,一片狼藉。她强忍住天眩地转的呕吐恶心,从灰土垢面中爬起,地震后侥幸逃生者悲惨凄厉的哭号,无法拦阻左突右冲的牛羊畜牲更加重了空气中弥漫着的呛人泥土味……人世不再平静,此夜形同地狱,趁着余震的间歇,她站起来踉跄着向记忆中的家里奔去。

我们李氏一家,也住在村前一条叫烟雾沟的挖窑内,除了因给人放牧羊只意外丢失找羊的爷爷侥幸逃脱外,连领着孩子回娘家的出嫁女儿也一同埋压在厨窑内,后来虽然掏出,埋在南山向一处缓坡上,物是人非,岁月沧桑,一大两小的坟院内,难以说清死难者究竟为何人……?

1920年干支上属庚申年,十二生肖为猴年,自从十二月十六日(农历十一月初七日),烈度为十二级,震级为八点零级的大地震先是摇晃了十几分钟后,以后的几年间光余震就持续了五百七十多次。军阀混战,信息闭塞,一年后北洋政府才派人来调查。而此时,由于地震的惨烈,早已是满目疮痍,十室九空,人民流离失所,分崩离析,冷冻加饥饿,伤病者得不到医治,到处尸骨遍野,甚至出现饿狗野狼集群分食人体的惨剧……我的太爷爷可能就在去追寻我太太的路途上,现如今的共和镇老庄附近的一处窑洞,因人困体乏被恶狼活活咬死,几天后才被路过此地的同庄人从褡裢上辨认出并草草掩埋,至今踪迹全无;而太太也在她的娘家、现共和镇毛不拉村的安氏家舍内,贫病交加,中年才过,一命呜呼,据说尸骨埋于现打拉池飞机场下,也是难觅踪影……

零八年汶川发生大地震时,我在平凉平定高速的四十里铺服务区打工,亲眼见过了三相四线高压线上下抖动几近撕裂的惨景,也听了工长说一直抽不停的井水突然无水可抽,倒是离满有二十公分的水池,煮沸般溢出,时年五十的老刘两口,吃过午饭后的小睡也因烦燥而在外徘徊……

多年前,我曾去过邻居一个大哥家,他是一个临聘的民办教师,一个很爱干净的二十来岁青年,他在他住的小房内的梁上用细线倒挂上一个装着砂石的输液瓶,他还亲自给我们演示,稍稍的指手摆摆,松落的瓶子立马掉落,訇然悚响,而我家门前的草垛里,父母亲利用空闲时间,鼓捣出一个完全住得下三几个人的草洞,一有一二级的小震,夏日冬夜,我们马上钻入其中,防震避寒。

时过境迁,尤其建国以来的七十多年,和平发展的主旋律,人民生活的逐步改善,许多人居安思危的意识早已是马放南山,根本没了危难二字的警钟常鸣观念,以我所在的乡下,夜晚即使家野狗只结队群吠,也无人出门一看,更不要说夜巡了,令人不由唏嘘慨叹,未雨绸缪这名词早成了馆藏文物了……

2020.12.21上午10时24分初稿成

2021.1.4改成


征文前期系列文字链接:

【0】关于征集甘肃海原大地震故事的公告

【1】民国九年大地震百年祭   ||   作者  大漠孤剑

【2】海原大地震一百年遥祭   ||   作者  杨文远

【3】海原大地震一百周年祭——兼记甄家铺消失和青江驿起名一百周年 || 作者 贠守勤

【4】1920年海原大地震中的会宁大沟灾情记略  ||  作者  杨海川

【5】海原大地震会宁青江驿堰塞湖消失的记忆  ||  作者  王亚东

【6】祖父口中的“海原大地震”   ||   作者 张潮

【7】老人口述的海原大地震   ||   作者 辛俊烈

【8】海原地震遇难同胞安魂文   ||   作者  雷雨田

【9】大地震引发的“美好”传说   ||   作者  周凤桐

大家都在看
这个秘密噢!
(0)

相关推荐

  • 会宁作家长篇小说中的会宁百年大地震

    编者按:2020年农历十一月初七是民国九年海原大地震百年纪念日.特摘发王维德先生的长篇小说<陇上人家>第一章,真实地再现当年震惊中外的这一人类灾难,以示纪念.   陇上人家   第一章  ...

  • 村庄房屋往地下挖,地图上看像古墓群,地处我国河南

    今天带大家看一个很是奇特的村庄,就在我国河南省的三门峡市陕州区. 这里的村庄从地图上来看,就像是一堆用什么东西捅的一个又一个的小坑儿,密密麻麻的,当然放大了我们就知道这是村庄,但并不像我们印象中那些村 ...

  • 窑洞——故乡千年的温馨

    故乡庆阳,地处陇东, 以世界上面积最大.土层最厚的黄土原面董志塬为中心,黄土塬.黄土残塬逶迤相连,沟.壑.川.梁此起彼伏,纵横交错,具有独独的地形地貌及人文风物,庆阳先民依山就势,凭仗黄土层深厚坚韧的 ...

  • 百岁老人回忆海原大地震

    海原县史店乡田拐村,有位老人名叫田百选,与地震同岁,也是这个村里最高寿的老人.进入他家,田百选穿戴干净,靠窗坐在炕上.见有人来,他很高兴.老人的耳朵不太好,但说话思路清晰,对过去的事,记得依然很清楚. ...

  • 李子旸:那时穷,那时弱 ——百年前的海原大地震

    说到地震,大家可能立刻会想到1976年的"唐山地震"和2008年的"汶川地震".这两场伤亡惨重的地震,已经成为国民的整体记忆.其实,在20世纪,还有一次大地震, ...

  • 百年大变迁(长篇叙事诗) 作者:孙敏杰

    [诗词征文S094] 庆祝建党百年征文 百年大变迁(长篇叙事诗) 作者:53团孙敏杰 广袤的大地呀 为何如此充满豪情 浩瀚的大海呀 为何这般快乐欢腾 红旗漫天飞舞 歌声震撼太空 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庆典 ...

  • 中国百年大地震概览,中国地震带详细分布图

    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地球分为三层:中心层是地核,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地震就发生在地壳层. 地壳就是地球表面覆盖的一层岩石圈,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千米,地壳岩石圈厚度不一,最厚的地方在青藏高原 ...

  • ◈百年大醫家◈邓铁涛:“采阳养生”从中年开始!午间散步妙处多……

    獲取「中醫古籍珍稀抄本精選50冊」 推 動 中 國 文 化 覺 醒 讓 思 想 回 到 東 方 邓铁涛:"采阳养生"从中年 开始!午间散步妙处多-- Edit | 覺悟之旅:百岁老 ...

  • 梅县棺材峰百年大围屋,41家华侨没一家发了财,这是什么原因呢?

    广东梅县三乡沿边村梅峰(村民俗称棺材峰)有一座三四百年的李氏大围屋,由一祖屋(堂屋).六横屋.三围龙.一门坪.一池塘组成,约100个房间,占地面积5000多平方米,是梅县现存为数不多的大型围龙屋.据了 ...

  • 【首届天津散文杯征文】蓟县农家院—远方的家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蓟县农家院--远方的家    天津 许乃丽 蓟县,天津人现在还一如既往的这样称谓.其实2016年6月国务院就批复了: ...

  • ​【征文】爷爷奶奶民国九年海原大地震见闻​ || 作者 霍宗岱

    爷爷奶奶民国九年海原大地震见闻 作者    |    霍宗岱 爷爷说,晚饭刚过,曾祖父母坐在炕上闲聊,他倒躺着,突然一声巨响,感觉从东方来,随后房子剧烈颠簸抖动,好像簸箕簸粮食似的跳跃,才明白地震了, ...

  • ​【征文】老人口述的海原大地震 || 作者 辛俊烈

    老人口述的海原大地震 作者    |    辛俊烈 作者辛俊烈,中学一级教师,现退休居平川区.喜欢写作,有作品在<白银文学>和<陇上风情><平川在线><天南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