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國造字時的文明深度

缘起

最近看到朱壁修先生推送的一篇关于古文字的文章,提到已故学者唐兰对古文字部首的编排(《说文解字》的540部)有异议,第一个倡导自然分类法。文章中部分内容如下(斜体字):

1934年,唐兰(1901-1979)在《古文字学导论》一书中认为,用《说文解字》的540部来编排古文字,“既不能看出文字的发生和演变,又不能藉以作同类文字的比较研究,在最低限度内,也不能予一般人以检查的便利”。于是唐兰提出“自然分类法”。但是他自己是四十二年之后于1976年完成初稿《甲骨文自然分类简编》,将甲骨文分为231个部首。此书稿一直到1999年才由其子唐复年整理出版。

在唐兰先生的书出版之前,已有日本学者岛邦男(1908-1977)将唐兰的“自然分类法”这一理论付诸实践了。岛邦男于1967年编纂出版了大型工具书《殷墟卜辞综类》,他在《综类》后记中称他的“自然分类法”是受到唐的启发(书中甲骨部首164部)。这是第一部用自然分类法部首来编排的甲骨工具书,影响很大,后来很多研究甲骨文的国内学者都以此为基础对甲骨文部首进行编排修订。我个人觉得文中比较有意思的是下面这些内容(斜体字):

自然分类法的编排:第一步据“义”分类。第二步据“形”系联。所谓据义分类,唐兰说:“分做三类。一是属于人身的形,可以叫做'象身’。二是自然界一切生物和非生物的形,可以叫做'象物’。三是人类的智慧的产物,可以叫做'象工’。”

我们认为,先有天地而后有人类,有人类而后有人类的智慧产物。所以甲骨文部首表可以调整为以下四类:
第一类:象物(自然界一切非生物和生物);
第二类:象人(人以及五官四肢之形);
第三类:象工(人类的智慧产物);
第四类:其他。
“象物”应包括天象之形、山川之形、艸木之形、鸟兽之形、虫鱼之形等类,“凡是自然界的一切,只要能画出来的象形字,都属于这一类”。“象人”,应包括人物之形以及五官四肢之形,凡是人的一切,只要能画出来的象形字,都属于这一类。“象工”,是指井邑之形、器用之形、服饰之形等类,“(凡是)一切在人类文明里利用自然界万物所制成的器物都列入'象工’”。

...杨小锋

古代中國造字時的文明深度

20200731

正文

我在2016年拜读了武汉大学万献初教授的《《说文》学导论》,书中把《说文解字》的部首(计540部)分为六类:人体类(97部),动物类(61部),植物类(31部),自然界类(37部),器用类(180部),数目类(34部)。按照万先生的分类统计归类了440部,还有100部没有分配。

然后我继续看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时候,对《说文解字》部首分类有了一些想法,经过自己的思考,我对部首(540部)的分类及部首所辖字的组成有了一个不成熟的想法。部首大致分为如下三类,每类有三个层次:

自然:自然之物,自然之物的形态动态,自然的抽象(物数,规则)

人造:初造之物(包括半自然半人造),初造之物的工作态,多次加工物

人体:人体部位,功能动作类,抽象类

自然之物(包括动植物)的部首举例:草字头、木、火、土、金、玉(此也是半自然半被处理,所以其下字有自然的玉,也有被人琢磨出来的玉器)等;自然之物的形态动态部首举例:才,之,出,生,华等,自然的抽象(物数,规则)部首举例:一,上,王等。

初造之物的部首举例:革(造出来作为原材料,革部的字大都是革被再加工产出的物品)、鬲(造出来作为工具,鬲部的字多为器物形态或者静态之物)等,此类部首大致相当于万献初先生所说的器用类中的器;初造之物的工作态部首是我刚看到的䰜部(这个是鬲的工作态,䰜部下的字是鬲作为工具再加工出来的物品,还有鬲这个工具的使用/操作方法),此类部首大致相当于万献初先生所说的器用类中的用;多次加工物部首举例:鼎,戈,車等,这是经过复杂工艺用初造之物再加工造的物品。

最后是人体和部位,功能动作类,抽象类的举例。干、舌、言、辛刚好可以拿来,舌是人体部位部首,言是功能动作类部首,干、辛就是抽象类部首。

万献初先生说由文字可看出古人的历史与文明,我是完全同意的。而且我觉得按照我的分类可以看出文明的程度。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完全体现在自然的三类部首中;文明技术的发展的趋势和高度体现在人造的三类部首中;而人文的历史和哲学则可以在人体三类部首中去分析。

我把上述自己几年前的突发奇想发给了朱壁修先生,朱先生鼓励我写一篇文章作为破题之用,题目:古代中國造字時的文明深度。

我本意是说一下自己理解的《说文解字》部首编排,然后把自己上面的想法扩充下,把分类再具体点,举例再多点就交差。有了题目就只能烧脑,尝试压榨一下自己。

《说文解字》部首和文字编排是以人脑为本的分类

古人创造文字的时候,书写文字的载体是龟片、青铜,后来是方便刻写且成本低的竹简。纸张要等到东汉才造出来,而纸张承载的文书直到工业革命之前也都算是贵重物品,不是一般人可以随便得到的。所以清代袁枚还在感慨“书非借不能读也”。我们现在想读书太容易了,不但纸质书随便买,还有更方便的电子书可以囊括世界上所有的图书馆。当然,前提是你真的有时间可以去看这么多的书。

竹简承载的书,必然不方便随时翻阅检索。所以,古人就把书装在脑袋里,诵读是古人读书的常态。既然是背诵,那么文字之间的关联性越大越好,这样可以凭借联想快速记忆。古人著书立说应该都或多或少都遵循了这样的思路,可以用以人脑为本来概括——书的内容编排方便背诵记忆。

举个例子,我们如果要记住圆周率小数点后几十位、几百位,甚至成千上万位要怎么办?显然死记硬背是不可能的,因为圆周率是无限不循环的无理数,没有规律。于是有人就联想记忆,把圆周率编成一篇文章,通过背诵文章来记忆。

还有让国内几代人痛苦的背英文单词,有人建议拿本以字母排序的字典来背么?几乎没有,那些记忆大师们、英语学习佼佼者们给的方法还是通过关联进行记忆,比如词根、比如场景。

我们传统蒙学读本《千字文》、《三字经》的编排也是以人脑为本,便于背诵记忆。文字之间、上下文之间联系紧密、逻辑贯通,还尽量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还有在学习中医过程中,接触到的方便记忆的各种基础知识的歌诀:经络穴位歌,汤头歌诀,等等。为了便于诵读,先人不遗余力各种创造。

按照这个逻辑我们来看《说文解字》的部首和内容编排,绝对是前后关联,以人脑为本。如果感兴趣,这本字典完全可以拿来背诵,记忆。这样的编排显然和我们现在知道字典检索方法(部首笔画、拼音字母、四角号码、等等)不在一条线上。

后世随着书籍增多,承载介质的变化,在编排内容丰富,一般人都不会从头到尾看完的字典、XX全书时就开始考虑如何方便检索了。其实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方便检索的编排方式不是以人脑为本,而是以机器(电脑)为本。尤其是当代计算机取代人脑存储信息时,越简单的的信息编排(信息之间关联度小)就越适合电脑记忆。

以人脑为本,就从这个角度,《说文解字》的编排就是对文字通盘理解到很深的程度才能够完成的。

《说文解字》540部首的意义

《说文解字》的部首540个,这个数字是有意义的,也代表着古人对整个自然人文的完整解读。古人看待万物都要分阴阳,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这十个文字也是分阴阳的。这十个文字其实不单纯是用来计数的数字,每个字背后都有象,这从古人对每个字的定义就能看出。十个数字的象(阴阳)最早出现在河图上(图1),河图是古代中国文明的源头之一。

以阴阳来分,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九为阳极致(老阳),六为阴极致(老阴),十是完备,所有的变化都完备了(见十的解释)。540=6*9*10,宇宙万事万物的阴阳变化全部搞定。下面是《说文解字》中对十个文字的解释:

一:惟初大極(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凡一之属皆从一。弌,古文一。(廣韻解释:數之始也,物之極也。)

二:地之數也。从耦(一。凡二之屬皆从二。弍,古文。

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數。凡三之屬皆从三。弎,古文三从弋。

四:陰𢿙也。象四分之形。凡四之屬皆从四。𦉭,古文四。亖,籒文四。

五:五行也。从二,陰陽在天地閒交午也。凡五之屬皆从五。,古文五省。〖注〗臣鉉等曰:二,天地也。〖注〗𠄡,古文。

六:《易》之數,陰變於六,正於八。从入从八。凡六之屬皆从六。

七:陽之正也。从一,微陰从中衺出也。凡七之屬皆从七。

八:別也。象分別相背之形。凡八之屬皆从八。

九:陽之變也。象其屈曲究盡之形。凡九之屬皆从九。

十:數之具也。一爲東西,丨爲南北,則四方中央備矣。凡十之屬皆从十。

《说文解字》部首的排列,“始一终亥”,第一个部首是一,最后一个部首是亥。这也是有意义的。三的解释“天地人之道也”,天地人三才,天在上,地在下,人在中间(图2)。部首从河图数的道立於一的一开始,以十二地支的最后一个亥结束,刚好一个圆,圈住所有的文字。

对图2再多解释一下,昜、陽侌、陰四个字。昜是陽的开始(陽左边的部首有积累的意思),积陽(左升)为天,天就是陽的极致;侌是陰的开始,积陰(右降)为地;刚好一个圆。古人认为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在左升右降周而复始地旋转,这就是道(左右者,阴阳之道也)。

部首下文字的编排

《说文解字》木部下面有400多字,部首木是首字,这400多字的编排基本符合左升右降的阴阳图。首先是15种可食用果实(也是果树之名,橘橙柚…),以果(结果之树)作为开始,可能的解释是这是先民最先驯化采摘的食材。所以上文唐兰认为“既不能看出文字的发生和演变,又不能藉以作同类文字的比较研究”,这点就有失偏颇。然后是各种树木(左半圆,属阳,分解,讲木的个性),楷(木也。孔子冢蓋樹之者。从木皆聲。)排在第一,这个安排也有点意思,可能受汉代开始独尊儒家的影响。接着从“树”开始至“枯”“槁”是木的组成部分声音形态生死(右半圆,属阴,归约,讲木的共性)。最后是从“材”开始至木部结束是各种木做的器物(圆内含圆心,木之用,和人有关)。

另外需要说明一下,我们现在看到的《说文解字》版本已经不是许慎原版,木部下面文字的排列有很少一些字的顺序明显是乱的。这个可能有原始版本被搞错,也有后人重新整理时追加的可能性。

我们把木部文字的排列放在左升右降周而复始的圆上如下图3。文字的编排顺序都暗合阴阳,文字本身也有阴阳属性;一阴一阳之谓道,古人创造的文字就承载着当时对道的认识,所以字以载道。

木下面细分的各种树的字越多(约148字),就代表古人对乔木灌木类植物的了解的广度(左升);对木的组成共性分析的字(约53字)代表着古人对木了解的深度;而最后对木的利用则是人文科技的高度(约230字),比如木结构的大型建筑——樓(重屋也。从木婁聲。),橃(海中大船。从木發聲。),欚(江中大船名。从木蠡聲。);织布木器——機(主發謂之機。从木幾聲。),榺(機持經者。从木朕聲。)杼(機之持緯者。从木予聲。)椱(機持繒者。从木复聲。);礼乐之象——樂(五聲八音緫名。象鼓鞞。木,虡也。)。

我自己是翻到木部时,才突然明了《说文解字》文字编排的逻辑。然后重新回到第一个部首一,其实许慎一开始就是这样操作的,一部文字的编排圆图见上图4。

元,始也。从一从兀。

天,顚也。至高無上,从一大。

丕,大也。从一不聲。

吏,治人者也。从一从史,史亦聲。

人之为人有大要求

文字编排符合左升右降的圆是个大原则,部首下面的文字越多,就越契合这样的原则。再来看看人这个部首下面的编排,也很有意思。排在前面的20多个字是描述怎样把一个人从小到大到教养为有用的人(超人)。小时候要保养,且有法度;然后就是学习,成为有用的人:儒、俊、傑(按等级排,茂、選、俊、英、賢、傑、聖);再后面的字,是举几个成功人士作为例子。

儒:柔也。術士之偁。从人需聲。

俊:材千人也。从人夋聲。

傑:材過萬人也。从人桀聲。

在段玉裁的注中,罗列了有用人才的等级,说法有好几种,比较完整的是这样定义的:倍人曰茂、十人曰選、倍選曰俊、千人曰英、倍英曰賢、萬人曰傑、倍傑曰聖。

而人(天地之性冣貴者也。此籒文。象臂脛之形。凡人之屬皆从人。)这个字本身就能体现古人对万物的理解。我们常说人是万物之灵,独得天地之灵气,好像很高大上。那么每个鲜活的人形生命都可以称之为“人”吗?能称之为人,按定义要得天地之性冣贵者才行。在《黄帝内经》中,人只是倮虫(五行属土)的一种,是的——倮虫!从虫到人是不容易的。

在庄子的《天下篇》中,庄子区分了七种人,自上而下谓之:天人、神人、至人、圣人、君子、百官、民。庄子言:“不离于宗,谓之天人。不离于精,谓之神人。不离于真,谓之至人。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行,以乐为和,熏然慈仁,谓之君子。以法为分,以名为表,以参为验,以稽为决,其数一二三四是也,百官以此相齿。以事为常,以衣食为主,蕃息畜藏,老弱孤寡为意,皆有以养,民之理也。

以君子为分界线,其上为人,其下是被君子领导的百官(吏事君也。从宀从𠂤。𠂤猶眾也。此與師同意。)与民(眾萌也。从古文之象。凡民之屬皆从民。)。从庄子的分类来看,要成为人,那是很难很难的,把握理解自然之道是最低要求。《黄帝内经》开篇也有真人、至人、圣人、贤人之分类。这些人至少了解天地之道,顺从天地之道。这样才算是得了冣贵的天地之气。从历史人物来看,除了道家修炼的高人,芸芸众生能达到圣人的高度就是天花板了。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黃帝曰:余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无有終時,此其道生。中古之時,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於陰陽,調於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亦歸於真人。其次有聖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適嗜欲於世俗之間,无恚嗔之心,行不欲離於世,被服章,舉不欲觀於俗,外不勞形於事,內无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其次有賢人者,法則天地,象似日月,辯列星辰,逆從陰陽,分別四時,將從上古合同於道,亦可使益壽而有極時。

如果降低点要求,不要把成圣上升到历史上那些已经被尊为圣人的程度,比如孔圣、书圣、画圣、诗圣、武圣、茶圣等等。每个时代各行各业的顶尖人物或者祖师其实都有封圣成人的可能。能在某个行业做到第一,那必然是对那个领域研究到了很高的程度,也就是接近或者站到了那个领域的“道”的高度。所谓360行,行行出状元就说的是这个理。从有用人才等级“倍傑曰聖”来看,如果能在20000人中拔得头筹也是“聖”。芸芸众生如何成圣?要做到内圣(向内求修炼内功)外王(向外扩输出教化)。这点完全可以类比下面提到的五行土的功能,因为人也在阴阳圆图的中央哦。

从阴阳到五行

为了方便对世界的理解,古人又从阴阳细分到五行——木火土金水。五行不是五种或者五类物质,要理解五行,从字入手。五(陰陽在天地閒交午也)是一个阴阳相交之象,行是指人的两种行走方式(步、趨;彳:小步也。象人脛三屬相連也。凡彳之屬皆从彳。亍:步止也。从反彳。讀若畜。),所以五行就是五种阴阳相交的状态(功能),每种状态(功能)又可以细分为两个。

《说文解字》

行:人之步趨也。从彳从亍。凡行之屬皆从行。

木:冒也。冒地而生。東方之行。从屮,下象其根。凡木之屬皆从木。

火:燬也。南方之行,炎而上。象形。凡火之屬皆从火。

土:地之吐生物者也。二象地之下、地之中,物出形也。凡土之屬皆从土。

金:五色金也。黃為之長。久薶不生衣,百鍊不輕,从革不違。西方之行。生於土,从土;左右注,象金在土中形;今聲。凡金之屬皆从金。

水:凖也。北方之行。象眾水並流,中有微陽之气也。凡水之屬皆从水。

五行的方位从文字定义中就明确了,五行的功能也可以从文字中去推导,还可以借助《尚书》洪范的说法“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曰稼穡”。推导的过程就是一个一个查字的过程,这里直接给结论。

木﹕向上且聚攏    火﹕向上轉向下

土﹕向內聚攏轉向外開散    金﹕向下且開散

水﹕向下轉向上

把这个结论画出来,就是图5。火不是一直向上,水也不是一直向下,和我们一般的理解不一样。其实,如果把四季二十四节气对应上就不难理解了。冬至在最下方(北),夏至在最上方(南),春分在正东方,秋分在正西方。

春天从立春到立夏,在左半圆,春分日刚好是春天的一半。

夏天从立夏到立秋,在上半圆,夏至日刚好是夏天的一半。

秋天从立秋到立冬,在右半圆,秋分日刚好是秋天的一半。

冬天从立冬到立春,在下半圆,冬至日刚好是夏天的一半。

长夏居中,长夏的起止时间点有多种说法,有说夏秋之交的那一个月,也有说是春夏秋冬每个季节末尾的半个月。在《黄帝内经》中给了另外一种解释。

我们知道,中医所讲的肝心脾肺肾五藏系统分别对应五行的木火土金水。内经中有这样一段话——

帝曰:脾不主時,何也。歧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時長,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獨主於時也。脾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萬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頭足,不得主時也。”。

做一个简单的计算,360 四分,每份是90 ,分完后又有一人要分(共五分)怎么办?由原四分每一份的90 勻出18 给第五者,五受四个18 ,整理后再各送回新的18 给原四者(寄治,不是寄存(之))。中医有个“补土派”,护住脾胃就有生机,上文也许可以作为一个注脚。

人体探秘

口:人所以言食也。象形。

所以人的口是人用來說話(出)、飲食(入)的器官。

舌:在口,所以言也、別味也。从干从口,干亦聲。

干:犯也。从反入,从一。凡干之屬皆从干。

入:內也。象从上俱下也。凡入之屬皆从入。

舌这个字象要看金文和甲骨文。下面是口,表示舌在口中;口上面除了干还有一些点点,这代表两个象:干为反入(反入为出),表示“所以言”这个功能(言从口出,有舌才能言);点点不是口水,是表示用来“别味”的输入(食物)。金文甲骨文的象有认为是取象于蛇信,我个人认为既然舌在人之口,就不能以蛇信来取象。

言:直言曰言,論難曰語。从口䇂聲。由舌出去的是言。

音:聲也。生於心,有節於外,謂之音。宮商角徵羽,聲;絲竹金石匏土革木,音也。从言含一。

言中有道的是音,由發送者送出(从口,帶有心意)。

聲、音二字很難區分。古人造字認為:發送者送出的是音(从口,帶有心意);接收者收到的是聲(从耳),有些人可以把接受到的聲部分還原(80%——90%)成發送者音,稱聽(从耳从挺,未必从口),100%還原的,稱聖(从耳从口)。

聲:音也。从耳殸聲。殸,籒文磬。接收者收到的是聲(从耳)。

磬:樂石也。从石、殸。象縣虡之形。殳,擊之也。古者母句氏作磬。

聽:聆也。从耳、㥁,壬聲。

聆:聽也。从耳令聲。

耳:主聽也。象形。

聖,生也,通也,聲也,从耳呈聲。風俗通云:聖者聲也,言聞聲知情故曰聖。

䇂:辠也。从干、二。二,古文上字。以下犯上称为䇂,要被惩罚的,这个部首和其相关的字可以看出古人的法治。

童:男有辠曰奴,奴曰童,女曰妾。从䇂,重省聲。

妾:有辠女子,給事之得接於君者。从䇂从女。《春秋》云:「女為人妾。」妾,不娉也。

辠:犯法也。从辛从自,言辠人蹙鼻苦辛之憂。秦以辠似皇字,改為罪。

罪:捕魚竹网。从网、非。秦以罪為辠字。

辡:辠人相與訟也。从二辛。凡辡之屬皆从辡。

𠟟:辠之小者。从刀从詈。未以刀有所賊,但持刀罵詈,則應罰。

㓝:罰辠也。从井从刀。《易》曰:「井,法也。」井亦聲。

宰:辠人在屋下執事者。从宀从辛。辛,辠也。

罷:遣有辠也。从网、能。言有賢能而入网,而貫遣之。《周禮》曰:「議能之辟。」

詈:罵也。从网从言。网辠人。

最后来看看器官的器,器在《说文解字》中如下解释,顺便罗列了相关字。

器:皿也。象器之口,犬所以守之。

皿:飯食之用器也。象形。與豆同意。凡皿之屬皆从皿。讀若猛。

豆:古食肉器也。从口,象形。凡豆之屬皆从豆。

器这个字的解释前半部分可以接受,后面“犬所以守之”有异议,器就是一个狗守着四个口?《黄帝内经》中给了明确的定义

“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倉廩之本,營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轉味而入出者也,其華在脣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黃,此至陰之類通於土氣。凡十一藏取決於膽也。”。

对于器的作用,也有一段话

“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無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則分之,生化息矣。故無不出入,無不升降。”。

所以古人很早就知道,器非常非常重要。

从上图7,可以看出许慎认为的犬就是肝门静脉,四个口就是肝门静脉联系的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知道了器的重要性,就要好好守护住,这也可以作为中医“补土派”的另外一个注脚。

王锡宁教授写过一本书《颈上人颈下人》,书中说高等生物,从低等生物来,所有的低等生物都只有一个脑,叫腹脑。而高等生物发展出另外一个脑,叫头脑。但是在高等生物身体中还是存在腹脑的,头脑和腹脑还有关联。这给我们一个提示,如果头脑损伤了,好好调理腹脑,头脑也会好。头脑损伤了未必要命(植物人),腹脑不工作就要去见上帝了。

中医的推拿中揉腹是一个重要的手法,揉腹揉的好可以解决很多问题。现在儿童白血病都不算是太少见了,有个案例就是用揉腹推脾经,连续做几个月再去医院检查各项指标都正常了。

推拿名家臧福科发明了振腹疗法,可以治很多奇怪的病。虽然臧老对振腹疗法的原理有自己的解释,但是振腹振动的最主要的就是腹部那一坨器。有个师兄本身就是中医推拿科班出身,学习了臧老的振腹疗法,再加上经络梳理,也能搞定很多奇怪的病例。

(见振腹与经络按摩结合的“奇迹”

造物满足生产生活需要

古人造物产生的字,更多还是编排在自然之物下,比如木部下有很多木造之物,土部下有很多土造之物,金部下有很多金属器物。初造之物还有瓦,瓦部下面的字和生活相关。基本上,人造之物多为生产生活所用,还有用于军事战争的。现代科技也是如此,大部分所造之物还是用于满足生产生活日常所需——衣食住行,生老病死。

中国古人所造重大之物莫过于鼎,大禹造的九鼎更是镇国神器

《史记·封禅书》:

“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皆尝亨鬺上帝鬼神。遭圣则兴,鼎迁于夏商 。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见。” 。

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昔禹收九牧之金,鑄鼎荆山之下,入山林川澤,螭魅蝄蜽,莫能逢之,以協承天休。《易》卦:巽木於下者為鼎,象析木以炊也。籒文以鼎為貞字。凡鼎之屬皆从鼎。

再有就是四大发明,包括长城在内的各种历史建筑,这是我们能见到的古人造物的高度。其中观测天地日月星辰的仪器和建筑更是值得好好研究,因为我们的文字和文明最开始都从天上来。这些都在《说文解字》序的开头的一段话中交代清楚了。

《说文解字》序

“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視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易》八卦,以垂憲象。及神農氏,結繩為治,而統其事。庶業其繁,飾偽萌生。黃帝史官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百工以乂,萬品以察,蓋取諸夬。「夬,揚於王庭」,言文者,宣教明化於王者朝庭,「君子所以施祿及下,居德則忌」也。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著於竹帛謂之書。書者,如也。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體,封於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

造物之类研读不多,就此打住。

结语

《说文解字》序结尾有这段话:

“蓋文字者,經藝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後,後人所以識古。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賾而不可亂也。”。

中国古人创造的文字,是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古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体现在文字中。作为中国人,我们需要理解她、继承她、发扬她。

(0)

相关推荐

  • 中文是科学的文字简述之九十

    中文是科学的文字简述之九十 承前篇 先来分析一下表达树木或树木材质构成的字. <说文解字>:"木,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从屮,下象其根.".阳气动跃如草一般触地而出 ...

  • 中文是科学的文字简述之七十二

    中文是科学的文字简述之七十二 承前篇 现在用金属制品.与金属有关事或物构成的字示例.偏旁釒依据古人书法省笔规范简化为"钅". 针:繁体字写作"鍼". <说 ...

  • 中文的文字构成背后逻辑导向研究之一七零

    中文的文字构成背后逻辑导向研究之一七零 中文是科学的文字简述承前篇 继续分析水显现形态的相与比述及其关联构成的字. <说文解字>:"水,凖也.北方之行.象众水并流,中有微阳之气也 ...

  • 中文是科学的文字简述之十八

    中文是科学的文字简述之十八 <说文解字注>:"<祕书>说曰:日月为易,<祕书>谓<纬书>.目部亦云.<祕书>瞋从戌.按<参同 ...

  • 中文是科学的文字简述之六十六

    中文是科学的文字简述之六十六 承前篇 金字旁的字大致分两种,一种是以"金"字整体来使用.如:"鉴"."釡"."鎏".&q ...

  • 中文是科学的文字简述之七十八

    中文是科学的文字简述之七十八 承前篇 现在分析与金属有关联的事或物.用金属作参照的相与比述的事或物.构成的字示例.偏旁釒依据古人书法省笔规范简化为"钅". 钻:繁体字写作" ...

  • 说文解字:孔子的这个神秘手势,有什么特殊隐喻?

    圣人以神道设教--<易经·观卦> 我们看孔子的画像与塑像有很多种造型,但他的双手交叉,拱手胸前的手势却基本相似,而且都是左手在外,右手在内,类似斜放的"十字架". 这个 ...

  • 一秒”穿越“千年,看看甲骨文中的动物!(二)

    甲骨文中的动物 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珍贵的文字文化资料.在甲骨文辞列中,里面有大量动物字,这些甲骨文动物字字形朴实而生动,体现了古人高超的造字智慧,是先民们心灵智慧的结晶 ...

  • 中文是科学的文字简述之七十六

    中文是科学的文字简述之七十六 承前篇 继续用金属制品.与金属有关事或物构成的字示例.偏旁釒依据古人书法省笔规范简化为"钅". 镜: <说文解字>:"镜,景也. ...

  • 中文是科学的文字简述之一零一

    中文是科学的文字简述之一零一 承前篇 继续分析与木有关联的事或物.用木作参照的相与比述的事或物构成的字. <说文解字>:"木,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从屮,下象其根." ...

  • 古人是凭什么来认识坏的?

    中文是科学的文字简述之四十二 承前篇 因为中文是范式文字,所以不能孤立一个一个来解释的.范式与范式之间有着盘根错节的关联.有了这种关联,使得文字可以如同"鸟兽蹏迒之迹,"可以追寻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