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掉了个馅饼,他们家还嫌小想要个大的 ——闲聊三国辽东公孙家族
汉末皇权衰弱,割据势力纷纷而起,州牧郡守各自把持着自己的地盘,但这些人中真正称王称帝者极少,反而是民间农民叛乱者喜欢称王称帝。
究其原因,有主客观两个方面:主观上,州牧郡守绝大多数是从小接受儒学教育的士人,深信帝王自有天命,非常人所能及,不能也不敢僭越。强如曹操也不敢称帝,面对天子威仪时,仍然胆战心惊,心怀畏惧。
说个曹操的小故事。196年底,曹操南征张绣的各项事宜准备完毕,入朝向献帝辞行。
汉时礼仪制度,三公领兵入见皇帝,须双戟交颈而行(电视剧里经常可以看到这种镜头)。守卫宫门的左右虎贲士兵伸出长戟交叉在曹操脖颈之下而行,吓得曹操冷汗直流,出来后已经汗湿衣衫。
曹操后来因为其他事情觐见献帝,献帝忍受不了被软禁监视的屈辱,质问曹操:“你如果愿意辅佐我,就好好地对待我;如果不愿意辅佐,就请你施与我恩惠,放我离去。”曹操大惊失色,赶忙行礼退出。自此以后,曹操再也不入朝觐见献帝。
曹操青少年时的最大理想就是争取当上征西将军,为皇帝效力,从来就没想过要取而代之。这种心理定式使其即便有能力取代献帝时也不愿意去做,顶多只愿意做一个辅佐天子的周文王。
客观原因是天下群雄并存,率先称王称帝容易成为其他势力群起而攻之的对象,所谓“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橼子先烂”。袁术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民间泥腿子起来造反的大多没接受过儒学教育,对什么君权神授,什么君臣纲常都没什么意识,都是不畏天命,“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狂徒,对称王称帝没什么畏惧,想称就称。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上都上了赌场,要赌就赌一把大的。
当时的这些民间叛乱者都没能成什么事,很快就被当地州牧郡守平定了。
汉末第一个称王建立割据王国的是陇西人宋建。184年,黄巾民变起,宋建趁乱在枹罕(今甘肃临夏县东北)建国,自称河首平汉王,改元,置百官。宋建政权延续三十多年,直到214年被夏侯渊所灭。
因史料缺乏,不知道宋建是士人还是百姓。从其姓名来看,应该是个汉人。从其能趁乱称王建国并延续三十多年的过程来看,应该是当地豪强,或为原来当地的军政官员,或为当地望族大姓首领。
宋建王国能够在战乱之中延续三十多年已经算是奇迹了,但还有个割据势力,比他存留得还久,长达五十年,就是今天要聊的割据辽东的公孙家族。
五十年的割据史,不是一篇就能聊完的,可能会有三、四篇吧,请各位读者朋友耐心等待,随时指正。
天上掉下来的馅饼
公孙家族祖籍何处不清楚,只知道汉末有个叫公孙延的官员,逃官迁居到了玄菟郡。至于他是什么官,为什么要逃官,从哪里迁居过来的,都不知道。
玄菟郡与乐浪郡、临屯郡和真番郡合称“汉四郡”,是西汉时在东北地区设立的行政管辖单位。玄菟郡是汉武帝在公元前108年灭卫氏朝鲜之后所设,是四郡里疆域最广阔,地理位置最重要的一个郡。
其辖区大约是今朝鲜咸镜南、北道以及中国辽宁、吉林省西部一带。郡治初期在咸镜南道境内,东汉时西移辽东。(即今沈阳市上伯官古城遗址)。
公孙延有个儿子叫公孙度,在郡中作小吏,公孙家族就是在他手里得以发展壮大的。他入仕的经历和得到辽东的经历都很有趣。
正所谓无巧不成书。一巧,郡太守也姓公孙,叫公孙琙。不知道和公孙度是否一个宗族,但同姓总能给人带来亲近感。这种情感纽带至今犹存,今天同姓人相见为迅速拉近距离获得信任,都会亲热地说“我们五百年前是一家”的话。
二巧,公孙琙有个儿子叫公孙豹,公孙度小时名字也叫公孙豹。
三巧,公孙度与公孙豹同岁。
不巧的是公孙豹十八岁时死了,但对公孙度来说则是幸事。因为那些巧合,公孙琙就把公孙度视为自己的儿子,非常喜爱他。不光公派他去拜师求学,还为他娶妻。
169年,朝廷下诏各地推举有道之士(相似于举孝廉,“有道”是取士科目之一),公孙琙自然就推举了公孙度。
公孙度因此踏上仕途,按惯例担任尚书郎,后外放为冀州刺史,因为谣言被免职(什么谣言不知道)。刺史品秩很低,但冀州是大州,能外放到此,说明朝廷还是比较看重他。
不知道公孙度在家里闲居了几年。时光到了190年,董卓专权。董卓的爱将中郎将徐荣,就是那个打败过曹操、孙坚的猛将。他和公孙度是同乡好友,就向董卓推荐公孙度。于是董卓任命公孙度为辽东郡太守。
董卓是西北军阀,在朝中和关东都没有什么部旧、故吏等帮手,董卓迫切需要信得过的人来帮助自己管理地方,扩大势力范围。徐荣是自己信得过的人,其推荐的自然也是信得过的人。
而当时的辽东更需要一个信得过的人去治理,因为辽东许多名门富豪纷纷支助此时正在冀州渤海密谋反抗董卓的袁绍。
公孙度做梦都没想到天上会掉下辽东太守这么大个馅饼,立即走马上任。
因为公孙度没有什么政治背景和势力,外来户、小吏,就因为那几个巧合才为太守所喜爱,所以郡内的人都轻视他。殊不知公孙度是个杀伐果断的人,又仗着有董卓的支持,上任后采取了一系列霹雳手段,不光震慑住了郡内的轻己势力,还向外扩张。
对内打击异己。襄平(今辽宁省辽阳市)令公孙昭曾经征召公孙度的儿子公孙康为伍长,帮助公孙度解决了儿子的就业问题。公孙度居然恩将仇报,把公孙昭抓起来在闹市里公开鞭打致死。
同时受董卓指使,夷灭郡中名豪大姓田韶等十余家与袁绍有紧密关系的家族。
对外则东伐高句骊,西击乌丸,一时威行海外。
还想弄个大馅饼
公孙度稳定辽东期间,中原一片动荡,关东联盟内部分裂,各争势利,混乱不堪。公孙度站稳脚跟后,开始想入非非,要图王霸之业,与心腹亲信柳毅、阳仪等商议。
公孙度打算称王,有现实的原因,也有心理原因。现实原因是中原混战,各路诸侯对东北边陲之地没有兴趣,辽东于是成为相对和平稳定的区域。
心理原因是受图谶思想的影响。谶书上有句话是:“孙登当为天子。”公孙度对此的理解是我姓公孙,有孙字。字升济,升就是登的意思,所以这句话预示了“我应当为天子”。
东汉时期特别流行图谶之说。这是一门很大的学问,有许多书籍,弄得很复杂,其实就是说出一些预言,并附上一些图片。(这门学问很复杂,也很神秘,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迷信,但也绝不是科学。六合之外存而不论,信则有,不信则无吧)
这门学问先秦时就有了,如“亡秦者胡也”的谶语,但信的人并不多。东汉时的人却特别特别信,也许是因为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就是靠图谶起家(“刘氏复起,李氏为辅”“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等),并最终成功的吧。
以至这个时期的人要称王称帝的话,必须要有两个条件:一、有谶语;二、有祥瑞,就是突然出现有悖于常识的特殊现象。比如黄龙、白龙啊,一颗麦苗上长出几个麦穗啊,老人返老还童啊,反正是些平常没有出现过的乱七八糟的东西。
公孙度要称王的谶语有了,偏偏又出了个祥瑞来凑这个热闹。襄平(今辽宁辽阳,公孙度的家乡)延里社发现一块大石头,长一丈多,下面有三个小石头支撑,有点象个鼎。(三足鼎立?)有人就对公孙度说,这和汉宣帝(刘询,又名刘病已)时的冠石祥瑞一样啊。而石头所在的延里,和公孙度的父亲公孙延的名字相同。社是土地的意思,表明应当拥有土地,还有三公为辅。
谶语一般就一句话几个字,没有详细定义,凭自己去揣测。有心的人就会去找其中和自己相符合的含义。因为没详细定义,语意模糊,很容易找到。比如当时流传的“代汉者当涂高也”的谶语,袁术就把当涂理解为道路,而他的字是“公路”,所以他要称帝。
后来曹丕称了帝,有人又把这句谶语解释成,“当涂高”是指道路旁高高耸立的牌楼,其名称为“巍”,预示着继承了曹操魏王头衔的曹丕是替代汉朝的皇帝。
现在还有种说法,因为“巍”与“魏”是不同的两个字,所以上面那个说法不准确,应该是高于安徽当涂县的地方的人,而曹操的故乡樵正好在当涂的上方。
看看,很容易找到符合自己需要的东西吧?语意模糊是算命的人最喜欢使用的方法,可以做出许多不同的解释,就看你需要什么解释了。
合谶语,有祥瑞,公孙度更加想入非非,迫不及待地想称王。退居在家的原河内太守幽州人李敏,十分厌恶公孙度的行为,担心受到他的迫害,带领家属渡海逃避。
公孙度非常愤怒,挖了李敏父亲的坟墓,剖棺焚尸,并诛杀李氏宗族(没杀绝)。李敏儿子李信到处寻找父亲的下落,甚至远出海外塞外。想办丧事又担心父亲仍然在世,只好象居丧一样过日子,二十多年不娶妻。
同为幽州人的徐邈(后为曹魏重臣)责备他说:“不孝莫大于无后,怎么能终身不娶呢?”李信就娶了个妻子,生下儿子李胤后又把妻子休了,真是个怪人。
李信的妻子后来嫁给了刘备的刎颈之交牵招,生子牵嘉。此是后话,兹不赘述。
公孙度为了称王,分辽东郡为辽西、中辽郡,自己安置太守。然后渡海占据东莱郡(今山东省烟台一带)各县,设置营州刺史。
地盘有了,公孙度先自立为辽东侯、自称平州牧,追封父亲公孙延为建义侯。修建了汉高祖、汉光武帝二祖庙,在襄平城南设坛除地,举行郊祀天地的活动。还亲耕藉田,整治兵马,出行时坐皇帝才能坐的銮驾,帽子上悬垂着皇帝才能有的九条玉串,羽林军也头戴只有皇帝的羽林军才能戴的旄帽。
公孙度由此开始当上了土皇帝。公孙家族也由此开始了统治辽东长达五十年的历程。
公孙康辽东扩张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打败袁绍,成为北方最大霸主,但中原各地还盘踞着许多割据势力,曹操无暇分身对付公孙度,又担心他在背后作乱,只好安抚。
204年,曹操表公孙度为武威将军(一说奋威将军),封永宁乡侯。公孙度不屑一顾地说:“我在辽东为王,要什么永宁乡侯啊!”拒不接受,把印绶全扔在武库里。
不巧的是当年公孙度就死了,长子公孙康嗣位,又去把印绶拿出来,将永宁乡侯的爵位给了弟弟公孙恭。
公孙康继位第二年,辽东受到重创。205年,曹操击败袁谭后,派中坚将军张辽安抚海滨一带,打败了公孙度的营州刺史柳毅,夺取了东莱各县。张辽得胜回邺,曹操亲自出迎,与张辽同乘一辆车入城,升张辽为荡寇将军。
曹操攻打袁谭时,公孙渊担心曹操得胜后会乘胜进攻辽东,派使者韩忠出使柳城(今辽宁省朝阳县),封乌桓(鲜卑人的一个分支)峭王苏仆延为单于,意图联合防备曹操。
韩忠抵达柳城时,正好遇到袁谭的使者,和曹操的使者牵招也到了那里。袁绍在世时,始终保持着和乌桓人的友好关系,袁谭特地来向其求援。
峭王感于以前袁绍的恩义,集结了五千骑兵,整装待发时,牵招和韩忠赶到了。
三方都想拉拢峭王,各逞其能,各据其理,从唇枪舌剑发展到拳脚交加,十分精彩,特别是牵招的表现,最为神勇,真不愧是“与刘备少长河朔,英雄同契”的混混头子。
这场精彩的斗智斗勇究竟是怎样进行,最终结果又如何呢?
下次再聊。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