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相争 子孙遭罪(中) ——曹丕、曹植二人夺嫡的恶果

(紧接上期)

曹丕有团队,曹植自然也有。曹植团队主要由丁仪、丁廙和杨修组成。有好事者为了对应曹丕的“四友”也编排了一个曹植的“四友”来对应,增加了一个叫邯郸淳的人。

这个虽然不叫恶搞,但确实存在不严谨的问题,纯属为了凑一个“四友”的数。不能因为邯郸淳在夺嫡之争时中在曹操面前说过曹植的好话,就把他归入曹植的核心团队里,就像不能因为崔琰、毛玠、徐奕、何夔、桓阶等人说过曹丕的好话,就将这些人纳入曹丕夺嫡团队一样。

丁仪、丁廙是兄弟俩,都是汉建安初年司隶校尉丁冲的儿子。丁冲,字幼阳,和曹操是同乡,沛国樵县人,应该和前几期聊过的丁斐、丁谧父子同族。

丁冲,字幼阳,年轻时就与曹操有交往。曹操曾亲口讲过一个故事,说,以前我家乡里有个叫丁幼阳的人,人长得好,学问也好,我很喜欢他。后来他因为忧恚得了狂疾,病好以后经常到我这里来玩,按待客之道来说,应该留他住宿,但我却经常让他回家,对他说:“你得过狂病,万一突然发作,手持兵刃乱动,我怕你。”说完两人一起大笑,丁幼阳真就回家了。

后来丁冲在汉献帝时作侍中,在曹操入洛阳挟持献帝的过程中立下功劳,被曹操提拔为司隶校尉,算是报答吧。可惜丁冲不久就喝酒烂肠而死。

古人重乡谊,曹操也不例外。不光对丁冲,对丁斐也如此。明知丁斐是个贪官也仍然用他,还拿他贪污的事情来调侃他。

个中原因主要是同乡的忠诚度相对较高,对其家世、人品比较熟悉,减少了了解的过程,信任度也相对较高。

同乡情节中国特有现象,至今仍然固执地存在,好坏说不清楚,不在本文内容之内。可以作个提示,最大的好处是凝聚人心,抱团发展,最大的坏处是拉帮结派,惹是生非。中国的同乡会遍及国内外,欧美发达国家的人却从来不组织什么同乡会,很有趣吧。

丁冲死后,曹操对丁仪、丁廙还是挺照顾。丁仪,字正礼,有才学,有名气,但有残疾,瞎了只眼。曹操曾想将女儿清河公主许配给丁仪,曹丕以丁仪有眼疾为名,劝曹操把清河公主嫁给伏波将军夏侯惇的儿子夏侯懋,曹操同意了。

后来曹操辟丁仪为西曹掾,见识了丁仪的才华和能力,大为惋惜地说:“丁仪确实是难得的才俊,就算两只眼睛都瞎了,我也应该把女儿嫁给他,何况只是瞎了一只?曹丕坏了我女儿的婚姻大事啊!”

丁仪知道此事后,十分痛恨曹丕,下死力帮助曹植夺嫡,把政治斗争变成了个人恩怨。

丁廙,字敬礼,最初也在曹操幕府,建安早期出任黄门侍郎,借着在曹操身边工作的便利,经常在曹操面前赞扬曹植,对曹操立嫡施加影响。

关于丁仪、丁廙兄弟二人还有段历史公案,出自《晋书·陈寿传》。说丁仪兄弟二人才华横溢,可以单独成传记载在《三国志》里,但陈寿却向他兄弟二人索要一千斛米才肯为他们“作佳传”。

汉代一斛米(一石)约为二十七斤左右(林甘泉主编《中国经济通史》),一千斛就是二万七千斤左右。丁仪兄弟二人拿不出来,陈寿就没有给他们单独立传。

因此,《晋书》说陈寿“史德有亏”。这是个说不清楚的事情,有人信,有人不信。陈寿是否“史德有亏”也说不清楚,但他修史不严谨却是事实。

随便举个例吧,董昭是曹操挟持汉献帝,继而为魏公、魏王,奠定曹丕禅汉建魏基业的大功臣,这势必遭到忠于汉室的文臣武将的鄙视和痛恨,但如果只看《三国志·董昭传》,丝毫看不到这种情绪。

要看了其他人的传记,如《三国志·苏则传》《三国志·荀彧传》后才知道。《苏则传》记载,有次苏则和董昭参加朝廷宴饮,二人挨着坐。三国时的“坐”不是今天的“坐”,是席地而跪(日本还有这个坐姿),久了还是比较累,特别是对上了年纪的人。

董昭“坐”累了,就躺在席子上休息,把头放苏则腿上(三国宴饮是分餐制,一人一案,间距很宽),苏则毫不客气地将董昭的头推下去,说:“我苏则的腿不是谗佞之臣的枕头。”

看到这才能知道当时心存汉室的人是怎样看待董昭的。

也许这是传记体史书的一种写法吧,反正古代史书太多这样莫名其妙的记载了,也难怪二十四史在国际汉学界的口碑不佳。

不好意思,离题太远了,回到曹植团队里来。

除了丁仪兄弟外,曹植团队里还有个重量级人物,杨修。

汉末有两个四世三公的豪族,一个是袁绍家族,一个就是杨修家族,可见杨修的分量。

杨修是个非常能干的人,曹操对他十分信任和重视,以至包括曹丕在内的曹操的儿子和其他大臣都争相和他结交,向他示好。

其实杨修并不想掺和到曹氏兄弟夺嫡中,他和曹植是因为文才、性情相似而趣味相投、惺惺相惜。卷入夺嫡之争一是身不由己,二是曹植的挟持,他无法拒绝,也不敢拒绝。

他自己深知这一点,所以临死前对朋友说:“我本来就知道会死在这件事情上,没想到拖到这么晚。”言下之意就是受曹植连累。

还是介绍一下那个加进来的邯郸淳吧。

邯郸淳是个书法家,汉末避乱荆州,曹操特别喜爱书法,占领荆州后就将邯郸淳带回邺城。

因为邯郸淳得到曹操的喜爱,曹丕、曹植争先恐后地请求曹操将邯郸淳分派到自己府中任职,当时曹操正偏爱曹植,就将其指派给了曹植。

邯郸淳第一次见曹植时,就被曹植的风采才华迷住了,对曹植佩服得五体投地,称其为“天人”。此后经常在曹操面前为曹植美言,引起曹丕的不满。

不过邯郸淳毕竟只是一个书法家,其影响力并不大,从事后曹丕对曹植团队骨干人员的清理中也可以证实,邯郸淳并没受到什么惩罚。曹丕称帝后,还任命邯郸淳为博士、给事中。

邯郸淳在历史上最大的贡献是编撰了《笑林》三卷。这是古代最早的笑话专集,有些笑话还流传至今。

双方团队介绍完毕,下面聊聊双方是怎样争斗的。

曹操有次出征,曹丕、曹植与众多文武官员一起在大道旁为曹操送行。曹植大力称颂曹操的功德,慷慨激昂,出口成章,在场的人都惊叹曹植的文采,曹操非常高兴。

曹丕在旁边怅然若失。吴质赶紧过去,悄悄对其耳语说:“大王走时,你啥也别说,只管痛哭流涕就行了。”欢送仪式结束,曹操挥师上路时,曹丕扑通一下跪在地上,放声大哭,涕泣交加地拜送曹操,弄得曹操和在场众人都一阵伤感。

于是,大家就认为曹植虽然才华横溢,但诚心却不如曹丕。曹植费劲心力构思出的华美辞藻就这样被曹丕的眼泪冲刷得一干二净。

成功的政治家都是表演家,该笑时能笑,要哭时就哭,比演员还厉害。

吴质一句话让曹丕转败为胜,可见其人心智之机敏。如果吴质一直留在曹丕身边,为曹丕出谋划策,也许曹丕早就被定为真正的继承人了。

可是曹丕自己做了件不检点的事情,牵连到吴质。有次曹丕和一批文人聚会,也许是玩得太高兴了,曹丕一时冲动,叫甄夫人出来与这些人相见。

其他人见甄夫人出来了,赶紧伏首埋头。只有丞相掾属刘桢(建安七子之一)直挺挺地坐着,平视甄夫人。这是大不敬的罪过,不知道是甄夫人国色天香太过迷人,还是刘桢文人不羁礼节的性情太过狂放。

更为不妙的是曹操知道了这件事。曹操对几个儿子的言行举止时刻关注,随时派人监视。帝王监视儿子行为的举动是正常的,许多帝王都这么做,特别是对继承人的监视。

这件事就是曹操派去监视的人回来告诉曹操的。曹操大怒,立即抓拿刘桢交有司定罪。有司认为是大不恭,死罪。曹操怜惜刘桢之才,改为劳役。在座的吴质也受到牵连,被外放为朝歌(今河南省淇县内)县令。

曹丕很奇葩,总喜欢做这种事情,当了皇帝后还是如此。有次和曹休、吴质聚会,也是把郭皇后叫出来相见。此时没有曹操的管束,曹丕更加放肆,居然叫吴质抬起头来仔细瞧看郭皇后。真不知道曹丕这样做是出于什么心理动机。

吴质不在身边,曹丕明显不能适应,特别是当时夺嫡之争处于关键时期,所以一有事情,曹丕就秘密召见吴质。

古时郡县官员没朝廷明令是不能私自进入都城的。曹丕让人把吴质藏在竹筐里用车拉进府中。此事被杨修知道了,告诉了曹操,但杨修并没有开筐查验,抓住证据。

曹丕有些害怕了,吴质安慰曹丕说:“怕什么?明天你用绢放在竹筐里拉进来,杨修一定又要去告状,这次必定要来查验,查验出来不是我,他们反而会承担罪责。”结果果然如此,曹操从此开始怀疑杨修。

曹丕靠着吴质的机敏,两次顺利地转危为安,但并不说明曹植一方就从来没有赢过。

三国爱好者大多知道崔琰这个人,说起来崔琰还是曹植的姻亲,他的侄女是曹植的妃子,因为违背曹操禁止穿戴绫罗绸缎的禁令被处死。

崔琰是唯一一个在朝堂上公开谈论立嫡,并明确表示支持曹丕的人,曹植一方不能让崔琰的行为影响到其他大臣,特别是影响到曹操,必欲除之而后快。

崔琰因公开谈论立嫡之事被曹操抓捕关押,起初并没有要处死他的想法。丁仪秘密派人监视崔琰,并将崔琰的言行添油加醋地汇报给曹操,终于让曹操起了疑心,成功除掉了崔琰。

崔琰死后,同样是支持曹丕的好友毛玠为其鸣冤,也遭到丁仪的迫害,被曹操捉拿下狱。钟繇、桓阶、和洽等人极力相救才幸免于死,被免职回家。

曹植团队里,丁仪负责清除大臣中的异己,丁廙负责在曹操面前颂扬曹植,贬抑曹丕;杨修则负责辅佐曹植应付曹操。

丁廙在曹操面前大肆赞美曹植,说得天花乱坠,天下的贤才君子,不论老幼都愿意跟从曹植,甚至为之而死。这是上天种在魏国的福气,让魏国永远享受,无穷无尽。比较露骨地暗示曹植是最合适的继承人。

曹操此时也喜欢曹植,说:“我喜欢曹植,打算立他为嗣,你觉得怎样?”丁廙先还是装模作样地声明这是国家大事,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说的。但接下来就迎合,也是怂恿曹操说:“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您现在发出了明达的指令,吐出永远安宁的话,可谓上应天命,下合人心,得之于须臾,垂之于万世。”说得曹操深信不疑。

杨修对曹操的性格和处理政务的程序比较了解,又参与各项军国大事的磋商,基本可以掌握曹操每天主要的议事日程和活动安排。每次到曹植那里去时,就预先写好应答材料,吩咐手下按次序呈交给曹操。

曹操最初并没有觉得异常,次数多了,就觉得有些奇怪,怎么我的问题才提出来,他就叫人把意见建议呈交上来了,这也太快了吧。一查问,才知道是杨修作弊,对杨修的看法就有些转变了。

(另外一种说法是杨修写好答案叫手下依次呈报,谁知道风吹乱了次序,手下的人拿错了,被曹操发现破绽,事情败露。不管哪种说法,这个按次序呈交的说法都有些玄乎。知道每天主要处理哪些事情容易,连次序都能掌握就太神奇,因人因事突然改变议事日程的事情很正常,也经常发生。如果说是按曹操询问的问题提交预先写好的答案还可信一些)

立嫡是江山社稷能否稳固流传的大事,曹操十分看重,曹丕、曹植兄弟夺嫡,曹操也没闲着,经常出一些难题来考验二人,看二人究竟怎么解决,解决得好不好,符不符合自己的心愿。

曹操出的什么难题,二人又是如何解决的呢?下次再聊。

(未完待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