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小人书:你为什么觉得现在吃的东西不如原来的香了?
每天都能能听到有人在慨叹,吃点啥呢?
更多的人说:为什么现在吃的东西都不如原来吃的香了呢。
老羊也常常在菜市场上转悠,看见的都不是想吃的,最后还是大白菜吧。
老羊分析吃啥都不香的原因:
一是现在很多人都营养过剩,没有饥饿感,所以吃啥都不香。
二是岁数大了以后,味蕾退化,没有原来灵敏的味觉和嗅觉了。
三是现在的各种化肥农药添加剂,速生的动物植物失去了原来的味道。
四是厨师和调料,我即便是相信食材,但我信不过厨子!
1. 即便是在农村,坏人的生活也比好人好
在那个年代,不知道他们怎么搞的,到处食物短缺,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好像粮食都不够吃,更不要说肉食了。
于是,吃饭就成了拉拢腐蚀革命干部的手段了。
1960年,小陈庄生产队领导权被暗藏的阶级敌人陈景宜所夺,公社党委派何文进到小陈庄任支书,干部下乡,让他夺回印把子。
阴险的陈景宜为了挤走何文进,使出用“分稻种”来划分敌我阵营的办法,并设鸿门宴促何文进上钩,何并不上他的圈套。
其中最经典的一句台词是:“地主婆”烂菜花儿的一嗓子:“何支书来家吃元宵喽~~~!”在当时,这句台词几乎家喻户晓,那时满大街的孩子都在学着喊:“何支书,吃元宵喽!”。
下乡的支书不好干!
同样,《艳阳天》里,为了改变东山坞的分粮方案,阶级异己分子马之悦请马连福吃饭,想让他带头闹事。
村干部请社员吃饭的菜比请何支书的菜少了一些。
都是为了多吃粮食而请吃饭!
吃吃喝喝不是小事,里面都有路线斗争,何支书!
还有类似的图片,包括《金光大道》里,桌子上即便是有两个菜,也一定会有扣肉!北方是蒸肉。
我怀疑这些小人书的画家是一个老师教出来的,都有那个蒸肉。
食堂里也有阶级斗争,能做一手好饭菜的有时候也不是好人。
范师傅就是,潜伏在人民内部的特务。
有时候看到赵本山忽悠范师傅时,也会想到这个。
清代的袁枚40岁就退休回家,专门写诗写美食,他对蒸肉也颇有研究,他说,蒸肉要用小磁钵,把肉装进去,放好甜酒、秋油(深秋第一抽酱油),然后把小磁钵放到大磁钵里,再放到锅内,下面用文火蒸,不放水,以两支香的时间为限。油和酒的多少以没过肉为好。
有时去饭店点东坡肉,大概也是这种做法。
好像有一款电压力锅,也有这种蒸肉不用水的方法。
2.革命者死都不怕,还怕你的火锅吗?
这段时间白洋淀火了,其实原来也火过,《鱼钩阵》、《雁翎队》、《小兵张嘎》等等,白洋淀的军民很厉害。
早些年还有一个故事,说几个南方人来白洋淀旅游,划船的渔民看他们穿的很光滑,口音有滴里嘟噜的听不懂,以为是日本人。
就把船划到一个偏僻处,问:你们是日本人吗?
游客觉得有意思,就逗他们,是呀,怎么啦?
渔民说:日本人还敢来白洋淀?!
七八十年前,在保定活跃着一支抗日队伍,敌后武工队,他们给日本侵略者以狠狠的打击。
可是很不幸,在叛徒马鸣的出卖下,区委干部刘文斌和区妇联主任汪霞被捕了。
日本鬼子头老松田想让他俩也和马鸣一样投降,在桌子上摆开了碟子、盘子、酒杯、筷子,还有沙城的青梅酒,借题发挥说:我们也来个青梅煮酒论英雄。
沙城那个时候就有果酒。
桌上还有酸菜碳火锅!我一眼就看出来了,上面是五花肉,下面有酸菜、粉条、冻豆腐、豆泡,应该还有海带丝。
革命者英勇不屈,汪霞把桌子一翻:吃你个大杂烩吧。
承德人也最爱吃火锅,尤其爱吃涮羊肉,大街上除了羊汤,就是饺子,剩下的基本就都是涮羊肉了。
在《随园食单》里,袁枚专门有一条:戒火锅。
他说,冬天请客,都习惯吃火锅,对着客人哗哗开锅,这本身就很讨厌了。各种菜的味道不一样,火候又不一样,有的菜需要火大一些,有的需要火小一些,火候差一点,吃起来都不一样。再加上时间长,物经多滚总能变味儿。
不过,要体现承德人的三乎也只有能火锅最到位:狼乎、烂乎、热乎。
饿了能有一口饭吃就不错了,哪还有那么多的讲究呀?!
中国人过去很讲究的,讲礼貌、讲仪式,为什么现在都不行了呢?!
3.红军战士潘冬子
父亲潘行义参加红军参加长征走了,母亲被白狗子抓住烧死了。
为了躲避胡汉三的追捕,冬子在组织的安排下来到了米店当学徒。
米店风波后的一个晚上,米店沈老板宴请客人,一个是警察局的孙局长,还有一个新来的客人。
沈老板让潘冬子帮着端菜,端到桌上时,发现那个新来的客人是胡汉三!
胡汉三显然认出他来了。
胡汉三转过脸来问:你姓什么?
冬子答:我姓郭!
......
后面的台词大家都知道了
桌上也有那碗蒸肉。
潘冬子负责上菜,他恨不得把那碗汤泼在胡汉三的脸上。
晚上,潘冬子把胡汉三睡觉的房门锁上,倒了点儿柴油,划了一根火柴,走了。
袁枚说:上菜也要讲究方法,一般来说,咸的先上,淡的后上,味浓的先上,味淡的后上,没汤的菜先上,有汤的菜后上。
天下有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做菜不要都是一个咸味。
客人快吃饱时,脾困了,需要用点辛辣的提提神,
客人喝酒多了,胃疲劳了,要用点酸甜的提提醒。
现在的饭店尤其不讲究,你点菜时先凉后热,上菜时哪个好了哪个先上。
特别是婚宴,一起全上来了,婚礼主持人非常讨厌,表演起来没有个完,等到大家动筷子吃饭时,所有的菜都一个味儿了。
吃还是不吃?都不对。
饮食文化全没了。
所以有的时候我就想,等老羊儿子结婚时,我点菜,客人们喜欢吃什么点什么,反正不超过十桌。
4.聚义厅上的百鸡宴
在当时的电影还有小人书里,吃的伙食最好的最多的就是土匪。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投降派宋江》,汇集了多位连环画大师:赵宏本、贺友直,顾炳鑫、刘旦宅、郑家声、王亦秋。梁山伯108将,小人书画了118页。这也就是在那个年代吧,能出现这样好的作品。
要是现在,画家们都很值钱的时代,能把出版社难为死。
艺术为政治服务的同时,也为人民服务了。
宋江在浔阳楼上题反诗,被江州知府告发,判处死刑。
临刑时,晁盖带领梁山好汉劫了法场,把宋江带上了梁山。
梁山庆功宴上,李逵跳起来说:“便造反”......
造反有理的年代。
还有一个版本,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揭投降派宋江》。
编者是“任梅”,估计是“人民”的谐音。
绘画者是:西安高压电瓶厂、唐山劳动日报社、北京手扶拖拉机厂、北京东风无线电厂、北京特艺公司研究所、北京师范学院、北京幻灯制片厂、北京工艺美术学校、本社联合创作组。
这是1976年6月的事,那个时候作者绘画者都不署名,因为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力量。不过从绘画水平来看,应该也是当时最有名的画家,可能都在这些厂子里劳动改造,批宋江是最高领袖布置的任务,应该也汇集了北方的最好的画家。
记忆中在《炎黄春秋》上仿佛读过一篇与这件事有关的文章,说的就是绘画的作者的事,现在找不到了。
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在多数老百姓都出不饱饭的情况下,看看小人书,也能勒勒裤腰带,解解馋。
酒池肉海,非常丰盛,显示土匪家族的富裕和强悍。
袁枚说,请客戒目食。
什么是目食?就是像梁山好汉一样,贪多,摆在桌子上图好看。
现在的很多婚宴就是这样子,凉热一起二三十个盘子碗,层层叠叠的堆在桌子上。
袁枚曾经有一次赴宴,上菜三撤席,点心十六道,总算数食品四十多种,主人觉得很好,可是客人回家后还得熬粥喝。
他说,也不是菜多了不好吃,是因为再好的厨师,他做菜一天里最多做四五道,多了就不好吃了。
就如同写字,名家写多了也出现败笔。
作家写文章,天天写哪有那么多灵感呀?
所以看中医一定要早晨早一点去,现在的名医病人多,望闻问切,老头子本来就糊涂,你等他看你时已经是第五十多个了,男的都能给你摸出喜脉来。
"老羊铲史”也一样,不能现在这样每天写一篇,哪有那么多的好句子呀?
所以,请客也好,自己吃也罢,不要图好看做那么多的菜,吃好为好。
毕竟还有那么多穷人,浪费粮食遭天谴。
5.干部和群众心连心
秋收时节,县委干部高宽听过公社党委介绍情况后,出了镇子,向离公社最远的小李庄生产队走去。自己背着背包,戴着草帽,没有秘书,也没有司机。
这是1965年天津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连环画《老贫农的故事》。
路上遇到一个马车拉化肥被一个沟给挡住了,就问,大爷,车过不去了?
赶车的大爷说:你这个同志,站在那干啥,还不帮忙搬呀?
帮着搬完后,坐上拉化肥的马车来到了村里。
中午吃饭是这样的,没菜!没桌子,没人陪。
到了晚上,来大爷家吃晚饭,还没菜,村干部也没来陪。
而且晚上睡在了地上,铺了稻草的地铺。
赵树理的《李有才板话》里:
老杨也是一个好干部,认真听取群众意见,群众说村里的真实情况:
模范不模范,从西往东看;西头吃烙饼,东头喝稀饭。
稀饭不是喜欢。
稀饭和粥不是一回事。
见米不见水,不是粥,见水不见米,也不是粥。必须要水米融洽,柔腻如一,这才能叫粥呢。所以人说,宁可让人等粥,不要让粥等人。
南方人把北方人尤其是食堂的粥都叫稀饭。南方的粥,有鸭肉粥,有腥味儿,八宝粥,有果品在里面,也失去了粥的正味儿。
袁枚曾经在人家吃饭,菜还不错,可是粥没熬好,勉强咽下,回来后还大病一场。
到底不是劳动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