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名学生齐磕头,学校不是在进行感恩教育,而是在博公众眼球

【家教智慧 第650期】

近日,一段高三学生集体给家长磕头的视频引发争议。视频中称,高考倒计时200天,河南沁阳某中学2000多名高三生向父母磕头。

乌鸦反哺,羔羊跪乳。动物尚知感恩,万物之灵的人类更是自不待言。自古以来,感恩是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但是,在当下这个喧嚣浮躁的时代,不少人却被横欲的物流冲消了良知,“花喜鹊,尾巴长,长大了,忘了娘”,“不孝子女”层出不穷,“啃老一族”自感光荣。

孝敬父母,从娃娃抓起。学校作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主阵地,更是义不容辞。近年来,不少学校在感恩教育上下了很多功夫,作了诸多尝试,但却一直停留在表面上。一说感恩,不是让孩子下跪给母亲磕头,就是让孩子下跪给父亲洗脚,动辄几百人,多则上千人,不是在舞台上,就是在广场上,其规模之宏大,场面之壮观,令人叹为观止。但这些形式华丽的感恩教育,却大多是“水过地不湿”,难以激起孩子感恩心。究其原因,在于给父母下跪、磕头、洗脚、喂饭等虽是感恩的承载方式,但组织者却忘记了,感恩不仅仅就这几种方式,而且这些感恩方式的表达不仅有着特定的场合,更有一些暗含着封建文化的糟粕。真正意义的给父母洗脚、喂饭实际上应属于个人的“隐私”范畴,没有哪一个人愿意到广场上去张扬,更不可能一群人集合在一起高喊“一—二—三”口号,齐刷刷地去“集体感恩”。再者,把洗脚、喂饭和下跪连在一起更显“生硬”和“造作”,因为现实生活中,无论是给父母洗脚,还是给父母喂饭,除非特定情况下的客观需要,否则是无须下跪的。因而,这种蔚为壮观的、程式化的“大感恩”便有了作秀的嫌疑,只能让人感到可笑甚至反感,难以让人从心底秀出真实的感恩之念!

对于让学生在大庭广众下集体下跪磕头,知名作家叶也提出过公开批评。他指出,人和人之间,包括父子、母女之间,其正常的关系是相互尊重,是将心比心的理解和沟通,而不是依靠类似搞活动、做秀的方式,来强行推广所谓磕头、膝行这样非人性的礼教。他还认为,这种方式违背孩子的意愿,强迫孩子做这样的事情,有违《未成年人保护法》。孩子对父母的爱可以有各种方式表达,但不是这种被要求下跪的可怕方式。

河南某中学2000名学生集体下跪活动并非创新,实近年来,类似活动,屡见不鲜。有的学校组织类似活动,不仅是下跪,还要洗脚,甚至给父母拔白发。

上海某学校的类似活动上,有一个情节,几百名学生在教师的指挥下,到父母头上寻找白头发,拔下一根,放在学校事先制作好的“白发珍藏卡”里,永久留念。学校还为这个情节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一根白发,万般情思”,这真是滑天下之大稽:“父母为养育我们,头发都白了。(该校教师的煽情语)”可是,我们不但不心疼父母,却还“恶狠狠”地从父母的头上再将白发揪下,难道不知道硬生生将白发从头下揪下,父母的头会疼吗?这真是此时"无情装有情",这样的行动,实在不是一个真心孝敬父母的儿女举动。如此造作,不是作秀,还能是什么?

第一个把鲜花比喻成美人的人是天才,第二个把鲜花比喻成美人的人是庸才,第三个把鲜花比喻成美人的人是蠢才!再好的东西,多了也就俗了,“鲜花喻美”再好,人听多了也就厌了,更何况集体下跪磕头,这个从第一次出现开始,就饱受人们争议和批评的、带有“封建”“落后”“隐私”“强迫”的形式主义呢?

现在,河南沁阳某中学的管理者,在感恩教育方面,要么是从根本上没有重视过,现在只是为应付公事走形式;要么就是能力不济,不用心,再也创新不出新花样,只能拾人牙慧,把玻璃球当珍珠;要么就是故意为之,大众越反对,我就越要做,为的就是造声势,博眼球,取得轰动效应!不得不说,在最后一点上,学校的这个计谋还是很成的,无论是褒还贬,现在我反正是扬名了!若果真如此,学校兴师动众,拿2000名学生和对应数量的家长做道具,学校就真得走向了教育的反面,真得值得反思了!

然,或许我想得太多,学校组织者的初衷还是好的。可是组织者有没有反思,我们的感恩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形式上,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感恩不是一种抽象的知识,只靠讲解背诵来灌输;感恩不是一种运动,只靠组织轰轰烈烈的大场面活动来“壮观”,感恩不是一种“作业”,只靠学校教师的布置检查去督促。感恩是一种基于对父母养育之恩充分认识、对父母辛苦付出深刻理解基础上的心灵感悟,是对父母心生回报之意的情感流露。

真下的感恩是当氤氲于日常生活中,让孩子们用心领悟父母比天高的养之情,比地厚的育之恩,从而激发起他们对父母浓浓的感恩之情,深深的回报之意,让他们在内心深处升腾起对父母的自我感恩之心,让孩子们知道,父母为我们所做的一切,我们理当感激和回报!但这个回报,不只是停留在形式上的给父母下跪和磕头,回家后的一声嘘寒问暖也是对父母心灵的慰藉;感恩也不只是给父母喂饭和洗脚,在父母辛苦劳作后递上一杯热茶也能使父母心生暖意;感恩更不是揪下父母的白发珍藏于“发夹”来寄情思,努力学习,自立自强更是对父母养育之恩最好的回报……

分享教子心经

成就精彩人生

敬请扫码关注

作者,李玉柱,中学高级教师,中国教育新闻网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山东省教育技术装备专家委员会委员。 此为平湖一柱公众号原创首发作品,转载请务必标注来源,违者必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