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振业:父亲的绝活和织布机

【真情回忆】

【核心提示】父亲学徒时在十几个徒弟中是佼佼者,功底厚,加之做事认真,勤奋好学,他制的杼织女们都说好用,得心应手,方圆百里信誉闻名……

旧时的织布机,已消失多年了,我却有着特殊的记忆。父亲从十几岁学徒,练就了一手制杼的绝活,杼是织布机上的关键部件,杼一旦出了毛病,布就没法织了,因此前人把少年不学习比喻成织布断杼,故《三字经》上讲:“子不学,断机杼”,父亲要求我从小学好这门手艺,同时我也领悟到了许多做人 的道理。

杼是竹子制成的,用料考究,做工精细,碗口粗的竹子,劈开只用表面一薄层,要经过三十多道工序完成 ,那时我不懂父亲为什么不厌其烦地摆弄手中的竹子,那样专心致志,只是爱看他精心制作时的娴熟手艺,像渔民织网一样快速敏捷,更爱听他霹竹时的清脆声音,我渐渐长大了才知道制杼不能有半点马虎 ,否则会给织女带来很多麻烦:织布机穿梭往来,杼一次次的重复每根线,杼制的好坏直接影响织布的速度和质量,为了千家万户,所以要精益求精。

父亲学徒时在十几个徒弟中是佼佼者,功底厚,加之做事认真,勤奋好学,他制的杼织女们都说好用,得心应手,方圆百里信誉闻名。

父亲的言传身教,使我不断地掌握了部分技术,也使我明白了做人应该具备的精神,做事要先想到他人诚信致上,对事业要兢兢业业,锲而不舍。

后来我懂得事多了,有了分析能力,对父亲这种繁琐的手工业所产生的劳动价值,感叹不已。从我记事起就没看到过他闲着过,成年累月,劈竹声声,忙忙活活,可收入只是糊口而已,他却给我讲,做事要本分专一,不要好高骛远。人们要织布穿衣,农家需要这门手艺,制杼是我们家的饭碗。我敬佩他,也心疼他的劳作付出 ,在努力当好助手的同时,也暗暗的以老人精神为榜样,激励着自己在学校文化课的学习。

父亲不但对自己的事业信心十足,对传授发展也有着远景期望,打算给我早成亲,早把媳妇娶过门也学制杼,当时十里八乡的熟人朋友认为有一技之长,愿意和我们家攀亲,因此我不到十四岁就定了娃娃亲,他为此而高兴,大半生的心血得到了社会和大家的承认,那种喜上眉梢的神情至今还记忆犹新。

斗转星移,时间改变着一切,记得那年我读高小,合作社里有了各种各样的工业织布卖了,我们家的生意受到了冲击,父亲明白自己的手工业将面临的是什么,他陷入了沉思,苦难的岁月里拜师学艺,多年来辛勤练就的绝活和寄于未来的希望,全部付之东流。过去走村串户听到的是“叽叽”机杼声和织女们的夸耀声,如今却是纺织厂传出的马达声。从那时起,庄户人家的织布机就没了用场,制杼也成了父亲的“绝”活了。

父亲还是在埋头劈剥一根根竹子,好像机器的惯性在动,从他那勤劳敬业,自强不息的神情里,还像有什么欲说不能,唯有那缕缕银发在评述着他的过去,他不知自己的能量已奉献给了那个时代,更不知我少年学艺得到的启发,从他那不辞劳苦精益求精和追求专一敬业精神里领悟到的一切都在鞭策我踏向人生旅途。

日月轮回, 又临改革潮兴起,时下城里又有人喜欢穿粗布,又听说外国人也喜欢中国传统的手工粗布,年老病危的父亲脸上又露出了一丝笑容,颤抖着说“我还要重操旧业”,我守护在床前,回忆着老人洒满汗水的人生路仿佛又听到使人回味无穷的劈竹声。

(作者,段振业,山东东平人,著名篆刻艺术家。本文曾刊登在《济南日报》,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