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运用“刻意练习”,让自己成为某个领域的高手?
在水中憋气,你觉得自己可以憋多久呢? 30秒? 1分钟? 3分钟?
根据你自己和身边朋友的经验,你认为憋气的世界纪录是多少?10分钟还是15分钟?
统统都不是。
2012年,来自丹麦奥尔堡的男子史提格被誉为“不需要呼吸的男人”,他在伦敦的一座游泳池里憋气长达22分钟,打破了当时的世界纪录。
你是不是感到很惊讶?
人类的潜能比你想象的大得多。身体对于客观事物的适应能力通常令人难以置信。这种适应能力,就算存在极限,也远远超过你的认知范围。
很多人学习一样技能时,总觉得无论自己多么努力,也无法达到一个很好的高度,于是只好中途放弃了。
其实,只要他们懂得把自身的潜力激发出来,即便很多事情都需要天赋,但我们依然可以做到超出自己预期的程度。
而激发自身潜力的方法,通常就是“刻意练习”。
从新手到专家的过程
有句话说:“以你现在努力的程度,还轮不到拼天赋。”
确实如此。很多人觉得,自己技不如人是因为天赋比别人差,但事实上,只是他们的努力程度不如别人而已。
科学研究表明,除非在某些特定的领域,否则做大多数事情所需要的天赋,我们每个人都相差无几。
例如要让自己成为行业的精英,想要让自己脱颖而出,天赋仅是其次,最重要的是你付出的努力,有没有好像别人一样多。
这就涉及到“刻意练习”的方式。
根据20世纪70年代德雷福斯兄弟的研究,他们考察了各个行业的技能高手,包括商用客机飞行员和国际象棋大师,从而得出一个结论:从新手到专家,要经历过五个阶段。
1,新手;
2,高手新手;
3,胜任者;
4,精通者;
5,专家;
大多数人掌握的技能,在他们的生命里,基本上处于第二阶段,也就是高级新手的程度。他们终其一生,在大部分事情上既不是专家,也不是新手,只是处于某个特定技能领域中的某个水平阶段。
他们之所以没有继续往上提升,是因为他们掌握的技能足以应付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需求,也就不再想着刻意提升了。
比如我们考了驾照,随着驾车时间的增加,驾驶技术会越来越熟练,但想要成为专业的赛车手,这种熟练的驾驶技术是远远不够的。再如你喜欢下厨,能做十多种菜肴,也做得非常好吃,但未必能够担任高级饭店的厨师。
所以,我们想要进入高级新手的阶段,只需要依靠低层次的勤奋与努力。但若想再进一步,针对性的刻意练习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了。
刻意练习的运用方式
现在几乎每个经常上网的人,都会听过“刻意练习”这个概念。在此我就不做多解释。
根据美国密歇根大学商学院教授诺埃尔·蒂希运用三个同心圆来阐述刻意练习的定义和运作方式。
可以看得出来,中间的舒适区就是我们已经掌握的技能,而后进入学习区,进一步提高技能,最后减少恐慌区,让我们对某些事情有足够的信心去应对。
也就是说,待在舒适区,无论我们多费多少时间去练习,顶多停留在高级新手或者胜任者的阶段,是无法成为真正的精通者这种高手的。
问题是,我们很难确定自己需要学习的区域。好比我们无论开了多少年的车,也只是在舒适区里重复练习而已,这种在舒适区的重复练习,尽管让你开车的技能很熟练,但是却无法让你达到赛车手的驾驶水平。
因为我们根本不知道赛车领域,要掌握哪种程度的驾驶技术。
由此,正确运用刻意练习的方式,就需要分为六个步骤:
第一,根据需求,制定具体的学习目标;
第二,踏出舒适区进行学习和练习;
第三,专注投入,重复锻炼;
第四,对问题进行反馈,及时调整;
第五,保持练习,完成阶段性的目标;
第六,达到重点。
刻意练习的特点之一,是可以重复练习很多次,但这跟我们平常的重练习有一定的区别。它基于两个前提:
1,跳出舒适区,到学习区选择强度合理的活动;
2,重复练习的次数要足够多;
举个例子说明。
例如不管我们平时跟朋友打多少次篮球,都无法跟篮球明星的种针对性练习和训练量相比较。科比那句名言:”你知道凌晨四点钟的洛杉机吗?“就是他对于刻意练习的最好写照。当然,我们普通人,是很难也没必要去做到这种锻炼。
但这就表明,在舒适区重复已有的技能是无法让我们成为高手的。只有在学习区,选择合适自己强度的活动,通过大量重复的练习才能向高手阶段迈进。
当我们在学习区通过刻意练习提高了技能后,舒适区就会变大,把原来属于学习区的部分变成新的舒适区。而恐慌区的部分则会减少,变成新的学习区。经过这样的循环,我们最终会成为顶尖人士。
那我们怎样知道学习区已经变成舒适区了呢?这时就要对结果进行反馈。
《私人帝国》一书的作者史蒂夫·科尔说:”没有反馈的练习,就好像把保龄球扔向一个没有球瓶的地方一样。”
这话的意思是,如果你不知道这次投掷击中了多少球瓶,又怎么能够根据结果调整扔球的姿势和方式,以提高全中目标的可能性呢?
刻意练习也是如此。
如果你不能根据练习的结果进行反馈,看不到问题所在,也就无法提高自己的能力。尽管你觉得自己在某些领域已经做得很好,但在一些专业人士看来,你可能还存在很多问题。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最好是征询专家的建议,说不定他们一眼就能看出问题的症结。毕竟单靠你自己的判断,有时候并没有那么准确。
有一点需要注意,刻意练习需要你高度集中精力,正因如此,它工作量非常大,非常耗费心神,以至于很少有人能坚持下去。
经过研究表明,人的注意力每次可以维持在60-90分钟,所以很多电视剧和电影的时长都以此来安排。基于此,你每次进行刻意练习时,最好也多持在60-90分钟。
当你经过大量的刻意练习后,自然能熟能生巧,将学习区的部分变成舒适区。
日常生活中如何运用刻意练习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刻意练习的基本原理,接下来就要懂得如何应用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
第一步:明确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事。
这一步的关键之处,不在于“什么事',而在于“明确知道'。
很多时候,我们做一些事要么出于好奇,要么出于兴趣,这只能让我们获得短暂的快乐。而刻意练习则需要你全情投入,倾尽自己的心思,否则是很难取得什么成就的。
明确知道自己需要提高什么技能,这是刻意练习的第一步。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如果你连自己想要做什么都不知道,那又怎么能准备好与此相关的一切呢?
比如你想提高自己的口才能力,就要明确知道,自己欠缺哪方面的口才能力,到底是演讲能力、辩论能力、反应能力还是幽默能力、谈判能力、出口成章的能力呢?
也就是说,在你开始刻意练习之前,你一定要“明确知道”,你需要提高哪方面的能力,需要对技能继续提升。
如果你不是很清楚,可以请教相关领域中经验丰富的人,或者参加相关领域的培训班。
在网络如此普遍的时代,查询各类技能资料,或者寻找相关领域的专家并不是什么难事。
只要你做个有心人,把自己的目标分解成具体的行动步骤,不懂就问,问了就学,自然可以提升个人能力。
第二步:学习方式的选择。
一个人要想培养和提高自己的能力,可以找到各种各样的方式。
但如何练习,通常分为两种:
1,在私底下自己直接练习;
2,在生活中或工作中实践练习;
直接练习,就是在教练或教程的指导下进行练习。你想提高自己的演讲能力,可以找一些演讲家的教程,认真学习演讲家如何表达,如何发声,如何运用肢体语言等,以此让自己学有所获。
在生活中或者工作实践中练习,就是根据实际需要及时进行锻炼。
比如你想成为一个新闻记者,但写作能力远远达不到相关的要求,这是你就需要根据新闻的时效性,随时提笔练习。如果错过了新闻的时效性,你才能够把新闻稿写出来,也就没有意义了。
当然,如果你连基本的写作能力都不过关,那么直接动笔找感觉去练习,比起你单纯地看书,会提高得更快。
所以,当你想要提高自己某个技能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运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学习。
第三步: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
没有反馈,就无法取得进步。
为什么行业精英一眼就能够看出问题所在?因为他们对于本行业有着深厚的认知。
比如你初学象棋,勉强能够战胜三段以下的对手。但三段以上的对手,总是能够预知你每一步棋的落子。你之所以落败,是因为你没能比对方多想一步。
这就是反馈。接下来你就要通过刻意练习,提高你“多想一步”的技能,获得更好的水平。
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需要以结果为导向。你可以用错误中获得反馈,也可以从失败中获得反馈。甚至,这一次成功了,你还能够在成功的实践中,改良操作方式,让自己刻意练习得更好。
只要你能够加深你对某项能力的认知,多多学习相关的知识,你才能轻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借助反馈机制和刻意练习,最大限度地完善自己的某些能力,你与高手的层次就会越来越接近。
这就是刻意练习的宗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