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父母与子女关系的疏远,比没钱更悲哀的是这一点
舅舅家的老房子被水冲毁了,不得不寄住在大儿子家。
舅舅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家盖了一栋两层的红砖房,两个老人加上大儿子一家四口住,并不拥挤。
可不久之后,在外打工的小儿子因为工厂不景气,也带着老婆孩子回来了,他们同样生了两个孩子,一个十岁,一个才两岁,他们还没有建房子,手头又不宽裕,思来想去,只能也借住在大儿子家。
十口之家,老的老,小的小,已经人到中年的儿子、媳妇靠着打零工赚钱。同在一个屋檐之下,每天一日三餐,就让舅舅和舅妈忙得焦头烂额,而生活中各种小细节,因为年龄的差距,思想的代沟,更是常常闹不愉快。
很久没有去看舅舅舅妈的我,就算去了,也只是打一转就赶紧溜,那种无处不在却又说不清道不明的压抑感,让我觉得窒息,很难过,又无能为力。
01
农村父母和孩子关系的疏远,在于没钱。
作家余华说:“人是为了生活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生活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对于很多没有社保的农村老人来说,活着本身就是一件极其辛苦的事情。没有经济来源,日子就无从谈起,所以,他们只能依附于孩子。而当孩子也在为赚钱而绞尽脑汁时,日子便成为了一种煎熬。
舅舅和舅妈早年经营过一个果园,是最早的万元户,原本一切都有可能越来越好,然而命运弄人:
大儿子读书很厉害,却因为选错了专业,到处找工作碰壁之后,心灰意冷回到老家跟着村里人学习砌墙、建房子。书生气很浓的他,早已经在岁月的磨砺下,成为了一个黝黑粗糙的建筑工人。
小儿子自幼身体不好,读书也使不上劲,想要让他去学一门手艺,却在学徒过程中,早早地恋爱结婚,并在妻子的怂恿下,进厂当了一名流水线工人。打了十多年工,早已经习惯了流水线生活,其他的一概不知。
时隔多年,大儿子一家,小儿子一家开枝散叶、儿女双全,却都捉襟见肘,经济紧张。
舅舅和舅妈已近七十,仍然坚持种菜买菜,养鸡养鸭,喂猪放牛,赚来的钱,都用来贴补两个儿子。如今住在一起,米、油、菜就更加顺理成章地成为两老的事情了。因为两个儿媳妇都说了“不管”,两个儿子都只有赚钱的份,没有管钱的份,总不至于天天吵架,闹得揭不开锅吧。
舅妈曾抹着泪对我说:“如果能生个重病,早点死了,也算是一种解脱了,那样多好呀!”我也跟着抹眼泪,但每次塞给她的几百元钱,她硬是不收,或者收了也还会送回到我家,让我妈妈收着。
舅舅舅妈的一脸愁容,也许只有他们的两个儿子,能够多赚点钱,才能抚平了。
02
农村父母和子女关系的疏远,在于大事指导不了,小事斤斤计较。
为了节约用电,舅舅在倒塌的老房子旁搭了简易棚子,重新打了烧柴火的土灶,每天烧几大锅水,给大家洗澡。
可大儿子每天都回来得很晚,累得精疲力尽,也就懒得去提水洗澡,而直接在新房里用淋浴,每每此时,舅舅就大为光火:“洗个澡要用好几度电,又浪费了几块钱。”
已经四十来岁的大儿子哪里受得了这样的指责,虽然不顶撞,可连着十天半个月都不再开口说话,家中的气氛被冷漠和疏离笼罩,让人喘不过气来。
小儿子准备建房了,准备请挖机平整地基,但舅舅一打听挖机一开动就要好几百元,硬是不准,他自己带着小儿子,再请大儿子的施工队帮忙,扎扎实实干了一个月。
在舅舅的眼中,两个儿子实在太没出息了,总还得他亲自出马,才能将大小事情搞定。
而对于两个强悍的媳妇,舅舅和舅妈都敢怒不敢言,但为着炒菜少放一勺油、蒸饭多加一瓢水这样的芝麻小事,也没少斗过脸色:老人家看不惯年轻人的大手大脚,年轻人最厌烦老人家的锱铢必较。
他们之中,谁都不容易,谁都有难言的苦楚。年轻人在外也是忍气吞声,回到家中,丝毫也不能任性一把,衣服鞋子没收拾整齐怎么了,偶尔多买点菜,吃个大餐有什么不可以?
生活已经很苦了,如果自己不试着加点甜,家还有什么温馨可言。
一辈子谨小慎微的舅舅舅妈,无法理解、更无法认同,儿子、媳妇想要拿出大部分积蓄去开店,想要“钱生钱”,他们看不明白这个花花世界,更不知道如何适应,所以,他们坚定地固守“老一套”,虽然日子同样过得艰难,但他们笃信,只要人努力,天帮忙,就一定有口饭吃。
03
结束语:
天下父母,都是一样的心思,操劳一辈子,不过是为儿为女。天下儿女,也莫不是同样的心思,想要劳碌了一辈子的父母,能衣食无忧,安享晚年。
可生活的残酷就在于,努力并不一定会有对等的回报,天不遂人愿常常发生。
所以,最好的活法,就是让自己成为自己,让家人成为他自己。只有每个人过好了自己,整个家才会真正好起来。
作者:如风轻似云淡。
您的幸福,我的祝福。
图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