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买完了

时常想起那些翻来覆去的纠结是否买书的时光,苦乐参半。百无一用是读书人,我又是那种能换钱的本事有限的,所以买书格外谨慎,通常只买那种会反复阅读的书。

于是,物价上涨了多少,我主要通过书价来了解。我手头有一些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期的书,那时候书便宜,不过相对当时的工资水平,应该也不算便宜。多数那时候的书价都在不足一块到三块这个区间上。

当然了,这类书现在在二手书网站上大都炒到了几百块一本,我是说啥都买不起的。这些书里虽然不乏精品,但人们太健忘也太自大,鼓一下劲儿,那都是纵横上下好几千年的,眼目前前辈的努力,就跟没看见一样。如今谈学术积累,除了制造几个大词新词,多是某个西学会、道、门的国内代理商、买办。既然不被关注,也就没有市场,没了市场,也就没人去再版。一本粗制滥造的垃圾,随随便便就是多少万册,这不是知识的悲哀,是人的。

那个时代的书里,我纠结最久的是一本邹化政老师的《人类理解论研究》。一开始,我在二手书网站上看到了有几家卖的,最便宜的一家是八十块一本。我就在那里反复看,每张展示图片都放大了看,一分钱一分货,这本便宜的,自然品相要差些。

就在我琢磨品相的几天里,书忽然涨价到二百块了。要知道,邹老师的其他书还能在网上买到扫描的电子版,这本书却没有。这是刚需。

我第一次读这本书是在学校图书馆里,后来再想借的时候,那书已经不在流通区了。很是捶胸顿足了一阵子。

幸好朋友知道我这毛病,忍痛割爱把他那本送了我。本来想扫描一份备份一下,给同好之人共享。结果翻来翻去书就散了,毕竟年代久了。

现在的书都贵的离谱,那种小小的一个册子,动不动就要三五十块。所以,每次买书之前都要反反复复的搞一套浪费时间和精力的操作:先把书放到购物车,又想着可能也不会看多少遍,也许可以回头到图书馆翻翻,再拿出购物车。又看到优惠满减,再装回到购物车,满减嘛,还要算计着哪几本放在一起可以刚刚好二百块,这样就能减一百。最初商家没有每满多少就减多少的套路时,我只好一个订单凑二百,下多个订单。穷酸读书人的窘迫,在那时候就化作了斤斤计较和捉襟见肘。

金克木先生曾经写过《书读完了》,这当然不是说所有的书都读完了,而是说那些配叫书的书已经读完了。这话读过些书的人都该有体会,一旦你读过几本经典之后,品味就刁了,很难胡乱拿一本书就读。

买书也一样,买着买着就没有什么值得反复阅读的书可以买了。毕竟,人的兴趣其实是很有限的,而且不去主动限制自己的兴趣,这兴趣就没办法深入。经过一段时间的吃土买书,想买的也就都买的差不多了。

所以,慢慢的,就剩下赶上有些很要紧的书再版时,去买一本。或者喜欢的作者出来了新书,买一本来翻翻。

虽然如果还像从前那样再买书,势必窘迫依然,但毕竟需要买的书变少了,这也能算是一种积累后的从容吧。

偶尔还会忍不住买上几本书,但不像从前那么多了。看到优惠满减也不那么热衷了,毕竟,书,买完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