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使用手册1.14
论语使用手册1.14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1.面对贫富的态度,夫子教导子贡的,与子贡原有想法的区别。
2.诗经这句与修身的关系
3.为己之学为什么要强调知人
1.子贡说富了不骄矜,穷了不谄媚,这个怎么样?孔子说很好,但不如“贫而乐,富而好礼”。这其中的区别实际上很明显:不骄矜,不谄媚,这是即便到了那样的环境里面,也能克制自己,保持一个理想的人格和修养。夫子的意思是:无论是在什么样的环境,都能够因应环境浮沉,都能够保持人格的完整和内心的安乐。这跟后世搞得苦大仇深的腐儒区别是很大的。
2.《大学》里“说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诗经》在古代文献之中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提供情境,以便于能够给人们的情感在具体的情境中加以恰当的理解和安放,是修身用的。切磋是针对骨头象牙一类的物品,琢磨是玉石一类的东西。差别就是骨角一类的要依着纹理成型,玉石是去着瑕疵而成器的。一个跟学问类比(依照事物自身的纹理去操作),一个跟修身类比(从自身的瑕疵处去调整和完善),这都是情境化的思考方式。
3.一直有人说“为己之学”都是在自己的“心”上下功夫,为什么要去知人。这么去想以后,这句话就被解说的特别的麻烦,这么解说,主要是陆王一派中常常出现的情况。事实上无论是哪一派,共通之处就在于儒家无论如何都是要沉入到日常生活中去的,它的根就在日常生活中,在人际关系中。
“不患人之不己知”,这是“为己之学”的根本,修身在为己,一念发动处不是为了为人所知,自然也就不用担心别人到底是知道还是不知道自己了。“而患不知人”,是因为你的“为己之学”注定了是要在人际关系中去体悟和打磨的,不知人,又如何去分贤愚别善恶?又如何修身进而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是“为己之学”,但并不是遁入山林不问世事孤立的苍白的“己”,而是要投入到日常生活中的的关系中的“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