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的应用解剖
脑分为端脑、间脑、中脑、脑桥、延髓和小脑等六部分,通常将中脑、脑桥和延髓合称为脑干。
端 脑
端脑( telencephalon)由左、右侧大脑半球组成,大脑半球之间为大脑纵裂,裂底借胼胝体相连。大脑半球分为上外侧面、内侧面和底面,上外侧面与内侧面交界处为上缘,与底面交界处为下缘。大脑表面凹凸不平,布满深浅不同的沟,脑沟与脑沟之间隆起的部分是脑回。在CT、MRI图像上,正常脑沟的宽度不超过5 mm。
和颞盖。
图-1 大脑半球上外侧面
图-2岛叶
在大脑半球的内侧面(图-3),胼胝体沟环绕于胼胝体的背面,扣带沟位于胼胝体沟上方并与之相平行,二者之间为扣带回( cingulate gyrus)。在相当于胼胝体沟中点处,扣带沟向上发出中央旁沟,后端转向后上形成缘支,中央旁沟与缘支之间为中央旁小叶( paracentral lobule)。胼胝体后方有弓形自前向后到达枕叶后端的距状沟(calcarine sulcus),因其中部与顶枕沟相连接而被分为前、后部。顶枕沟与扣带沟边缘支之间为楔前叶( precuneus),楔前叶向后下变窄,其与前方的扣带回之间为顶下沟。扣带回向后延伸,位于距状沟前部前方的缩窄部分称为扣带回峡( isthmus of cingulate gyrus)。楔叶(cuneus)位于顶枕沟与距状沟后部之间,舌回( lingual gyrus)位于距状沟的下方,其前部属于颞叶,后部为枕叶的一部分。胼胝体和侧脑室下角底壁的外周,即隔区(胼胝体下区和终板旁回)、扣带回、海马旁回、海马和齿状回等共同构成边缘叶( limbic lobe)。
图-3大脑半球内侧面
在大脑半球的底面上,额叶眶面的内侧有嗅束沟(olfactory sulcus)(图1-4),嗅球和嗅束紧贴于沟内。嗅束沟的内侧为直回,外侧被H形沟分为前、后和内、外侧眶回。嗅三角由内侧嗅纹、外侧嗅纹和嗅结节围成,与视束之间为前穿质。颞叶下面有三条前后方向的沟,自外侧向内侧为枕颞沟、侧副沟和海马沟,依次分隔枕颞外侧回、枕颞内侧回、海马旁回和海马;海马旁回( parahippocampal gyrus)的前端膨大,并绕海马沟弯曲而形成钩( uncus)。
图-4端脑底面
内部结构
大脑半球表面被灰质覆盖,深面有大量的白质(髓质),在端脑底部的白质中荭藏有基底核。
(1)基底核:位于大脑半球基底部的髓质中,包括尾状核、豆状核、屏状核和杏仁体(图-5)。
尾状核( caudate nucleus)呈弓形棒状的灰质团块,分为尾状核头、体、尾三部分。尾状核头膨大并突入侧脑室,形成侧脑室前角的外侧壁;尾状核头向后逐渐变细移行为尾状核体、尾,尾状核尾沿背侧丘脑的外侧缘向后,再弯向下,沿侧脑室下角的顶壁向前终于杏仁体。
豆状核(lentiform nucleus)位于背侧丘脑的外侧,近似呈双凸透镜状。横断面上呈尖伸向内侧的楔形(参见图-7),内、外侧髓板将其分为三层,最外侧呈赤褐色的部分称为壳( putamen);壳与尾状核头之间有条纹状室后角灰质相连;内侧两层的颜色较浅称为苍白球(globus pallidus),被内侧髓板分为内、外侧苍白球。尾状核和豆状核合称为纹状体(corpus striatum),其中苍白球称为旧纹状体,尾状核和壳称为新纹状体。
图-5基底核区结构示意图
屏状核( claustrum)位于豆状核的外侧,其内侧面平坦,与豆状核之间的髓质称为外囊( external capsule);屏状核外侧面有波纹状的突起,与岛叶皮质之间的髓质称为最外囊(extreme capsule)。
杏仁体(amygdaloid body)与尾状核尾相连,位于颞叶的背内侧和侧脑室下角尖端的前方,其表面有海马旁回钩的皮质覆盖。
(2)大脑髓质:由大量神经纤维组成,可分为联络纤维、连合纤维和投射纤维三类。
联络纤维(association fibers)是联系同侧大脑半球内各部分皮质的纤维。弓状纤维为短纤维,联系相邻脑回;长纤维包括钩束、上纵束、下纵束和扣带等,联系同侧大脑半球的脑叶。
连合纤维(comnussural fibers]是连接左、右侧大脑半球皮质的长纤维,包括胼胝体、前连合和穹窿连合(图-6)。①胼胝体(corpus callosum)位于大脑纵裂底部,在正中矢状面上呈弓形宽厚的白质带,自前向后分为胼胝体嘴、膝、干和压部,胼胝体嘴向下连于终板。胼胝体纤维呈辐射状向前、后及两侧,分别形成额(前)钳、枕(后)钳和半卵圆中心的主要纤维,联系左、右侧大脑半球的额叶、枕叶、顶叶和颞叶。②前连合( anterior commissure)位于穹窿柱前方的终板内,呈X形,构成第三脑室前壁的一部
分。在正中矢状面上呈卵圆形,其向两侧分为前、后束,前束较小,进入前穿质和嗅束;后束较大,进入颞叶前部。③穹窿( fornix)是自海马至乳头体的弓状纤维束,分为穹窿脚、体和柱三部分;两侧穹窿经胼胝体的下方行向前并相互靠近,其中一部分纤维越边至对侧,连接两侧穹窿,呈三角形薄白质板称为穹窿连合( fomical commissure)
图-6连合纤维
投射纤维(projection fibers)是联系大脑皮质与皮质下结构的上、下行纤维,其中大部分纤维呈辐射状投射至大脑皮质,此部分纤维称为辐射冠(corona radiata]。投射纤维通过尾状核、背侧丘脑与豆状核之间聚集成宽阔致密的白质带,称为内囊( internal capsule),横断面上的两侧内囊呈尖伸向内侧的“><”形。内囊自前向后分为内囊前肢、膝和后肢三部分,各部分均有重要的投射纤维通过(图-7)。内囊后肢的血管栓塞或出血可导致对侧躯体感觉丧失(损伤丘脑中央辐射)、对侧偏瘫(损伤皮质脊髓束)和对侧视野
同向性偏盲(损伤视辐射),即“三偏”综合征。
图-7内囊模式图
半卵圆中心( centrum semiovale)为横断面上大脑半球内呈半卵圆形的白质区,主要由胼胝体的辐射纤维和经内囊的投射纤维等组成,因横断面上呈半卵圆形而得名。因半卵圆中心的纤维主要是有髓纤维,故CT图像上呈低密度区,MRI T,加权像上呈高信号区。
大脑半球的髓质除在其中央部形成集中区域外,还向外周延伸出一些条索状的突起结构称为髓突(medullary process),髓突指向皮质,其根部相连,似菜花样。各特定脑回在大脑表面可有数个突起,但髓突的根部常仅有1个,可依据髓突根部来辨认脑回。
间脑、小脑和脑干
间脑
间脑( diencephalon)位于大脑半球与中脑之间,外侧邻内囊,内侧面形成第三脑室的侧壁,可分为背侧丘脑、下丘脑、底丘脑、上丘脑和后丘脑。
1.背侧丘脑(dorsal thalamus)呈卵圆形的灰质团块,其外侧面被大脑半球所覆盖,且与内囊相邻;内侧面形成第三脑室侧壁,上(背侧)、后面各有一部分暴露于侧脑室底。其前端凸入侧脑室内形成前结节,下方借下丘脑沟与下丘脑相分界;后端膨大形成枕。在枕的下外侧有隆起的内、外侧膝状体,内侧膝状体借下丘臂与下丘相连,外侧膝状体借上丘臂与上丘相连,内、外侧膝状体共同组成后丘脑( metathalamus)。两侧背侧丘脑通过其内侧面的丘脑间黏合相连;灰质内部自外上斜向内下的Y形内髓板,将背侧丘脑分为前核、内侧核和外侧核三部分,外侧核又分为腹、背层,腹层自前向后分为腹前核、腹中间核和腹后核。
2.下丘脑(hypothalamus)位于背侧丘脑的腹侧,下丘脑沟以下,为第三脑室的底;内侧面为笫三脑室侧壁的下份,外侧与底丘脑相邻。下丘脑由视交叉、灰结节和乳头体三部分组成,灰结节的中央部向下延续为漏斗,与垂体相连。
3.上丘脑( epithalamus) 包括位于背侧丘脑背面与内侧面交界处的髓纹、缰三角和松果体等(图-8)。松果体(pineal body)位于胼胝体压部的下方,以柄附着于第三脑室后部;可分为圆形、椭圆形和窄条形三种类型,前者的长径与宽径近似相等,后两者的长径均大于宽径,而窄条形的长径为宽径2.5倍以上。一般认为松果体偏离正中线是颅内占位性病变的信号。
图-8间脑的背面
小脑
小脑( cerebeljum)位于颅后窝内,由中间的蚓部和两侧的小脑半球组成,借小脑上、中、下脚与中脑背面、脑桥和延髓后外侧面相连。小脑的上面平坦,下面的两侧小脑半球之间形成深窝称为小脑谷( cerebellar vallecula),谷底为小脑蚓,两侧的隆起称为小脑扁桃体(tonsil of cerebellum)。小脑表面被许多平行的沟分隔成许多小脑叶片,若干叶片形成小叶,若干小叶再组成脑叶,小脑可分为绒球小结叶、前叶和后叶三部分。
小脑表面有一层灰质称为小脑皮质( cerebellar cortex),皮质的深面为水脑髓质,包括小脑固有纤维和外连纤维,外连纤维即小脑三对脚(图-9)。髓质内埋藏有四对小脑核,包括最大的齿状核(dentate nucleus)及其内侧的栓状核、球状核,顶核位于第四脑室顶的上方。
图-9脑干和小脑脚
脑干
1.中脑( midbrain) 介于间脑与脑桥之间,由背侧的顶盖和腹侧的大脑脚组成。顶盖包括一对上丘和一对下丘,又合称为四叠体( corpora quadrigemina)。中脑的内腔为中脑水管。腹侧的大脑脚之间为脚间窝,内有动眼神经穿出;背侧的下丘下方有滑车神经穿出。
2.脑桥( pons) 由背侧的被盖部和腹侧的基底部组成,基底部内含有大量的纵、横行纤维,横行纤维向两侧伸展,汇聚形成小脑中脚( middle cerebeUar peduncle)。脑桥与延髓之间为脑桥延髓沟,沟内自内侧向外侧分别有展神经、面神经和前庭蜗神经出入。
3.延髓( medulla oblongata) 上端连接脑桥,下端在枕骨大孔处与脊髓相延续。延髓可分为上、下段,下段与脊髓相似称为闭合部,其内腔为中央管;上段称为开放部,中央管向后敞开形成第四脑室。在延髓的锥体与橄榄之间有舌下神经根穿出,橄榄外侧自上而下有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和副神经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