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拴|我读《塬上》

郭进拴|我读《塬上》

郭进拴,现为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会长,平顶山学院客座教授。199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2001年加入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已出版《湛河大决战》《磊裕烽火》《洪流滚滚》《美女山,美人河》《六十岁说》《童趣儿》《人间真情》《命运》《我的鳌头》《村魂》《观音菩萨传》《风雨龙潭情》《壮歌风云路》《月是故乡明》《岁月芬芳》《新城美韵》《乡情老更深》等六十余部。多篇作品在《人民文学》《中国作家》《文艺报》发表并获奖。

前几天,网购了一册作家出版社出版的王剑冰老师签名的《塬上》,令我爱不释手,连夜阅读,受益匪浅。
《塬上》以出神的笔墨诗意,阐释了豫西陕州地坑院这一人类民居的奇观,写出了与地坑院有着血脉相连的深沉感情,发表于《人民文学》2019年5期。作品发表后引发强烈反响,感动许多读者,王剑冰也被授予陕州荣誉市民。
虽然之前在《人民文学》公众号读过老师的文章,但拿起纸质书,读起来的感觉还是不一样。

读老师的文字,像是在听他说话。是的,在“奔流文学院”作家研修班,我听过他的课,声音很温和,如春风化雨,滋润心田。又如他的人,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读第一辑《塬上》,我竟读出了《瓦尔登湖》般的静谧。

记得七年前第一次读《瓦尔登湖》,惊讶于梭罗的文笔。他的文笔不算唯美,读着却又那般亲切,那般朴实,那般惊艳。

读他的书,你会忍不住感叹,梭罗哪里是作家?他分明还是历史学家、地理学家、植物学家和哲学家。因为他的文字,简直就像百科全书,每一只小小的鸟儿,每一颗不起眼的小花小草,在他的笔下,都是如此鲜活灵动。他能准确地叫出它们的名字,甚至,还有它们的生活习性。

从1845年7月到1847年9月,两年多的时间,他独居瓦尔登湖,构建了自己独特的精神家园。他用自己的亲身体验来倡导一种极简主义的活法。他崇尚简朴生活,热爱大自然。直到今天,他的这本《瓦尔登湖》散文集,依然影响着世界各地的人们。

王剑冰老师的这本《塬上》与《瓦尔登湖》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细致入微的写作手法,具象的事物描写,每一阵风,每一片云,每一朵花,每一缕雾,每一抔土,都在他的笔下重新有了生命。

文字的画面感极强,读之如身临其境。不知不觉中,跟着他的文字,走进塬上的春夏秋冬,走进一处归隐的桃花源。一起体会那里的风土人情,厚重的文化底蕴,还有那份挥之不去的情感寄托。

老师的文字,是贴着地面说话的,读他的文字,你会聆听到大地的脉搏。那种感觉,细腻而温暖,厚重又踏实。

那是一股似远非远的乡愁,是一个人行走世间的底气,是生命的基础,也是根植于内心的慈悲。或者说,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家国情怀。

塬上,让他对于生活,对于生命,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与感悟。
第二辑《旷野》和第三辑《地气》。说是旷野,其实是他不能忘怀的情感维系。说是地气,其实是他对故乡的怀想,是萦绕在耳畔的乡音,绵延不绝。

那旷野,那陡河,那辽阔,是属于渤海湾的,是记忆深处,大海的每一条河流脉络。

那大雪,那暗夜,那地气,是他的少年雪白,也是属于那个时代的草木时光。

那时,他正青春,她还年少。梦里花开,梦里花落,知多少?

他用小说的写法,将那些旧时光里的趣事,一一还原。他用一枝素笔,勾起一帘月色,将所有隐秘的往事,一一打捞。

而后,把它们盛放在散文的篮子里。如一片片闪着蓝光的瓦,沉淀于岁月深处。

老师笔下的瓦,是有生命的,有温度的,有灵魂的。

“风撞在瓦上,跌跌撞撞地发出怪怪的声音。那是风与瓦语言上的障碍。风改变不了瓦的方向,风只能改变自己。”

读着老师的文字,我似乎听到了秦砖汉瓦,踩着悠悠的小碎步,带着远古的呼唤,向我走来。

那是民族的血脉盈动,是文明的薪火相传,也是一代又一代人亲切的呼喊,朴素的追求。

评委点评称,《塬上》仿佛是一幅新时代的桃源图,它清幽、闲散、静谧、丰厚,又不乏积极进取、昂扬向上的时代感和正能量。其间,有陕州独特的地理风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多样的人文景观,也有活动着的当下的人、事、物,更有发自灵魂深处的同情之理解和悲悯情怀。作者基于深厚的文学文化功底,用思想智慧穿透笼罩于陕州的云烟,发现其金质灵光,轻拢慢捻复挑着读者的心弦。

王剑冰,河南省作协副主席,河南省散文学会会长。1979年始在《人民文学》《诗刊》《当代》《十月》《中国作家》等发表作品数百万字,已出版散文集《绝版的周庄》、评论集《散文时代》、长篇小说《卡格博雪峰》等文学著作三十六部。散文《绝版的周庄》被刻石于江苏周庄,其被周庄授予荣誉镇民;《陕州地坑院》被刻石于河南陕州。

本届丁玲文学奖评选以《文艺报》《人民文学》《诗刊》《小说选刊》为学术支持单位,设有小说类、散文类、诗歌类、文学评论类4个奖项。获奖作者包括著名作家王蒙、张承志、汤养宗、张炯、叶兆言、阿来、葛水平、范小青、彭程、王剑冰、江非、孟繁华等,部分作家现场接受颁奖并发表获奖感言。

小说类成就奖获得者、人民艺术家王蒙在视频致辞中表示,对丁玲的故乡常德充满了崇敬之情,获得此奖深感荣幸,愿意继承丁玲的遗志,把文学事业做得更好。

丁玲文学奖是以常德籍著名作家丁玲的名字命名,1987年3月,由原常德地区文联和丁玲的第二故乡北大荒共同发起、原中共常德地委批准设立、常德丁玲文学创作促进会具体组织实施的跨地区文学奖项。每三年举办一次评奖活动,已举办十届,共奖励文学专著480部。2019年,常德市委、市政府修改了评奖办法,改为两年一评,并由四家全国名刊具体组织评奖。该奖旨在继承和发扬丁玲矢志不渝为人民写作的精神,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奖励和推出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
2021年第四期《人民文学》刊发了河南省作协副主席、省散文学会会长王剑冰的长篇散文《塬上·春日》,对陕州区独有的非遗文化“捶草印花”以及塬上的婚礼、生活等进行了生动刻画。5月8日,陕州区作协组织开展了王剑冰散文作品《塬上·春日》研讨会,现将部分发言整理摘要如下:

肖伟:塬上春日迟,鸟鸣百花开。春天的陕塬姹紫嫣红,在王剑冰老师的笔下,充满了灵动的温情和敦厚的美。他的散文分上下两篇,上篇展现的是塬上景物的广度,如一幅春日风景画在陕塬徐徐展开,美得不可方物。下篇则转向集中描写,展现的是深度场景,最引人关注的是结婚场面和聚会时的情形。例如:养蜂人、老赵、翠翠、杏花、二堆、赵林等普通人物形象鲜明,呼之欲出。特别是散文中的细节描写,独具匠心。时光在塬上走得很慢,陕塬的一花一草,一树一木,一瓦一石都闪耀着灵动的美和诗意。

高鹏远:5月1日夜,读完王剑冰先生的《塬上·春日》时,已是凌晨一点。在那个阒寂的暗夜,我幸运走进了塬上春日的“桃花源”。上篇,作者写了春日塬上的鸟鸣、草、花等。这些春日物象,呈现出了不一样的灵动与风情。草是乡野巨大的徽章。作者在文中对塬上的每一株春草都满含怜惜。“锤草印花”让我们看到了平凡的草霓裳般的华彩和魅力。人是环境的产物。塬上人在这样的美景里生活,自然被滋润得一切都是美的;下篇,作者集中写了塬上人:翠翠、赵林、杏花、二堆等。这些人生活在塬上,无论经历了什么,对塬上的情感无一例外是浓厚的。作者像是为我们打开了一幅塬上自然美景、人文风景和俚俗生活的风情画。

“古塬敞开胸怀,一切能摇动的都摇动起来。蓝色的光在远方闪烁,将天地焊接在一起……”这是在春雷炸响之后的塬上景象。“如果再有一场透雨,塬上,又该是一番新的景象。”是呀,在岁月更迭中,塬上的景象总是新的,因为塬上人追求春天的心不会变,因为美和爱是塬上的长生草。

贠石让:《塬上·春日》上部分,人文、地理、花草相结合,写得非常接地气,把文章写活了,尤其是“捶草印花”,如何采、如何做,写得特别好。下部分,陕州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写得很细致,文章长而精,乡土气息浓厚。另外,王老师为人特别谦逊,没有架子,勤学好问,能吃苦,很朴素,因此说,好文章源于好人品。

兀永升:读王老师的《塬上·春日》,我被中间的一句话深深触动了,他说:“塬上成了塬上人的宗教。”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一种文化现象,王老师在文章里,把陕塬上地坑人家对家乡的热爱比喻成宗教般的虔诚,透过世俗生活的层层迷雾,一把抓住了地坑人家对家乡故土的热爱,或者说是陕州人民对陕州文化的膜拜。“这一切就是一种仪式”,“捶草印花”“将草的灵魂安妥在了一块块土布上”“为一棵棵草找到了永恒的归宿”,王老师是用心在书写,同时也表达了他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李圆:读着王老师的散文,让人感觉塬上风光无限在,我仿佛嗅到了塬上那独有的味道,阵阵鸟鸣回荡在天空,小草生机勃勃。王老师说:“春天里,每一株草都在蓬茸,那是一种个性特征,一种无法遏制的生命状态。”是啊,每一株草,在他的笔下都是那么富有生命力,草供养着这个世界,装点着这个世界。还有富有浓郁地域色彩的民俗——“捶草印花”,这些古老的传统技艺与大自然的美好融合,让人为之惊叹与动容,加上塬上特有的风土人情与习俗,仿佛展开了一幅风景画。

赵志亮:如果不是被王剑冰老师写在了文章里,塬上的春天与其他地方的春天并无不同。仿佛年年如此,今年也一样,自然界阳光普照,万物生长,草木舒展着自己的腰肢,飞鸟吟唱着自己的歌曲;人们辛勤劳作,吃穿住用,婚丧嫁娶,迎来送往,也没有什么稀奇。但这些一旦被作家捕捉,便拥有了永恒的魅力。于是,塬上的一切便不一样了。湿润泥土散发的香味,生命拔节的吱吱声响,老树疙瘩上鸟儿的絮语,“捶草印花”的神奇手艺,养蜂人感受到的浓郁人情,新嫁娘体验到的特色风俗……都凝成了甘露,酿成了美酒,将滋养无数人。用朴实平和的话语,凝练人间美好的时空瞬间,这也许就是文学的魅力。

任志廷:读王老师的《塬上·春日》,让我感觉动容,因为到他写的是我们生活的地方,却写出了我们没有写出来的东西。王老师通过升华,总结提炼出了塬上最有特色的东西。我们陕州文化底蕴深厚,需要我们去发觉、挖掘。

关帮群:读王老师的散文,让人感觉平凡而又不平凡。平凡的是他笔下的文字,就是我们身边的事情,但是他善于观察总结,语言文字朴实,没有花言巧语,想象力丰富。不平凡的是,他把塬上朴素简单的东西,升华到了一定高度,有吸引力,尤其是塬上婚礼的民俗和地坑院半阴半阳的住宅特点,挖得有深度且细腻,让人信服赞叹。

陈秀才:4月8日,在人民文学公众号上看了王剑冰老师的散文,一口气读完仍不过瘾,后又挤时间,一笔一画把这篇散文抄了下来,记录在我的生活日记里,清新、质朴的自然之美、语言之美,深深打动了我。“寒冷早已退却,到处散发着一种湿润的气息……”读着,那字里行间仿佛把我带回了故乡。“整个的塬,所有的生命都在拔节,就像农家女孩的日子,无数憧憬在闪,无数丰盈在动。”多么生动的语言,令人耳目一新。小时候,我听到布谷鸟叫格外亲切,却用文字表达不出,而王老师笔下却写得那么如临其境。他善于观察、捕捉,语言之美,将一切都表现得淋漓尽致。看他的散文,就像与他一起走在乡间的田野上,泥土气息扑面而来,无比清新。

丰富的生活需要作家用眼睛去发现。王剑冰在谈到新作《塬上·春日》的构思过程时说,他用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富有想象力的文字,让我们闻到了塬上的香气,听到了塬上鸟群的对话。这些细节的描述让塬上的原住民都为之惊叹。陕塬上的一花一草,一树一木都带着灵动的美和诗意,被他的笔赋予了深厚的文学底蕴与文化内涵。

“散文不仅仅是写景,还要有人,要有故事场景,要有细节来展现。要把人抓住必须要有个性。”王剑冰的《大河至上》,虽然是写景的散文,但是他融入了很多的情怀,里面有对一棵小草的情怀,有对母亲的情怀,母亲虽然远去,但是对母亲的情怀不会远去。正是这些情怀打动了读者。
王剑冰在最新散文集《塬上》的《后记》中这样写道:

这是一部与我的生活、生命息息相关的集子。可以说是同一种感情维系,一种血脉因缘, 一种长久的追寻。或者说,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家国情怀。

我从来不知道,中原还有另一种生活,那里的人为了生存,在高高的黄土塬上掘地挖坑,辟出成千上万个地坑院。这种生活是向下的,封闭的,当然也是自由的、自在的。多少年间,他们都以低处的光,照耀着自我。这就是豫西的陕州,是秦晋崤之战的地方。尽管我长期生活在中原,却由于距离的原因,对那里仍感陌生。

我主动到塬上深入生活,怀着异样的新鲜感,经历着孤独与单调,感受了四季时光。我每天都在发现,交流,记录。我在这里结识了不少乡亲,认识了那么多野草野菜,那么多的鸟;见识了平原少见的大风大雨,以及漫天漫地的大雪。我完全知晓了地坑院的构成以及与之相关的乡俗乡约,也懂得了塬上人的所思所想、所爱所恨。

我记下厚厚的笔记,并由此写出了三万多字的《塬上》,发表于《人民文学》2019年第5期。此作于2020年获得第十一届“丁玲文学奖”。得到了一种肯定,于是热情倍长,随后又写出三万字的《塬上·春天》,还是给了《人民文学》,发表于2021年第4期。

我写得并不快,我是慢慢消化,一点点接受灵感的召唤。就如《乡间的瓦》(发表于《天涯》2017年1期),也是记了好多年笔记,才慢慢完成。我的周围有一片瓦的世界,人们对于瓦的尊重,对于瓦的信赖,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塬上深入的三年时光中,我对生活有了重新的认识或者说回味。我想起了我的童年、少年乃至青春的经历,实际上也是我的生命情怀。我开始顺着这条蹊径动笔,在写塬上的同时,我写出了《那年好大雪》《夜黑里》《二叔》《地气》,以《草木时光》为题,发表于《人民文学》2018年7期,再写出《咱们的村子》《银瓜地》《桃黍》《风从哪里来》,同样以《草木时光》为题,发表于《钟山》2021年长篇小说·A卷非虚构副刊。还有《旷野》(发表于《十月》2020年4期)、《辽阔》(发表于《作家》2021年9期),这些篇什写到我的生命故土,写到不能忘怀的情感所系,感觉仍然是亲近的,真切的。

我生活在北方,后来接融到周庄,一下子把童年的忆念提升出来,多少年间,我的灵魂竟然还维系着这个地方,我写出了《绝版的周庄》,周庄将这篇文章刻石,授予我荣誉镇民,之后我便将那里作为生命中的又一故乡,不时地生出一种念想。住在塬上的时候,就写出了《收藏》(发表于《天涯》2018年6期),《流水的深处》(发表于《天涯》2020年5期),《记忆》(发表于《中国作家》2021年4期),三篇文字与乡野的气韵相连,带有着泥土的意味。长期以来,我以黄河为伴,以中原人自居,因而常常会对相关的同一本源的事物感兴趣,《祖巷》(发表于《收获》2020年4期)写中原人一次次大规模迁徙中,遇到的珠玑巷,那是一个寓言般的地方,涌动着民族的文化特质。《大河至上》(发表于《收获》2021年4期,并获第三届丰子恺散文奖)写到与我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黄河之源,以及巴颜喀拉的种种启示。我必须要去那里走一遭,以释放我内心深处的牵系。还有《圣洁》(发表于《钟山》2020年12期),是探寻的路上,雪域高原带给我的精神回响,还有《通往故乡的桥》(发表于《上海文学》2021年8期),是我在中原之外的发现,通过福建的洛阳桥,探寻桥是故乡,也是远方的理念,写出河洛文化的承接与延续。

每个人都在寻求某种归属感,归属实际上是一种生命的依赖。海德格尔说,“故乡处于大地的中央”,这句话含义深刻。我在塬上,在生活的深处,往往能感到那种安静的、深沉的大地气息。我有时是在现实中走,有时又是在回忆与幻境中走。我觉得这些文字都是与塬上相通的,既有我生活的脉络,也有我情感的脉络,我以对文字深深的敬畏感,慢慢诠释我的认知、经历与信念。

总之,把近几年在塬上写出的这类作品集于一书,旨在探索生命与文化的深切内涵,以及寻找脱离不开的生活本源。

衷心地感谢作家出版社,感谢读到此书的朋友!

(0)

相关推荐

  • 赵炜/绝版的文字(随笔)

    立足河南面向全球的原创文学作品发布平台 绝版的文字 赵   炜 就如梭罗的瓦尔登湖.川端康成的伊豆.沈从文的湘西一样,著名散文家王剑冰先生也有他的周庄.他的<绝版的周庄>.<水墨周庄 ...

  • 【签约作家】王艳秋|尚留闲心看梅花

    新锐散文 情怀温度 情感,思想, 角度,视野 尚留闲心看梅花 于书海邂逅王剑冰先生的<驿路梅花>实属偶然中的必然. 偶然是前些时日恰逢当当网图书满一百减五十活动,搜索一些散文年选时遇上了& ...

  • 【大荔文学·散文·李跃峰】大荔美食文化之渊源

    点击"大荔文学"免费订阅 149 大荔美食文化之渊源 原创/李跃峰 虽然一直对美食有着浓厚的兴趣,不仅喜欢吃,还喜欢做.每做一道菜的时候,我都要从刀工.烹饪及创新上想办法.自从加入 ...

  • 散文||湖滨心语

    湖滨心语 我住在大湖的湖滨.我喜爱这地方. 大湖湖面方圆近五十平方公里,称赞大湖宽阔浩渺,一望无际,名实相符,并非虚夸.天气晴好的时候,长天浩水,孤鹜落霞,绝妙的景色美不胜收,大湖好像一面硕大的镜子映 ...

  • 赵阳的暖阳

    赵阳的暖阳 崔小红 赵阳.今天早上,当我手指在键盘上用拼音输入"zhaoyang"的时候,待选的词语里即刻显现出"赵阳",另一个固定词汇是"朝阳&qu ...

  • 写作的关键在于写

    昨天,参加了河南散文作家王剑冰老师的新书<塬上>发布会. 王剑冰老师是河南的散文大家,也是当代著名的散文作家.多年前,他所主持的散文选刊,哺育了很多散文作者,也指明和影响了中国散文走向.十 ...

  • 【正在招生】第13届奔流作家研修班时间地点已定!

    【正在招生】第13届奔流作家研修班时间地点已定!

  • 【望安山文学】赵秋娟||散文是什么(随笔)

    散文是什么 作者:赵秋娟     主编:非   鱼 我一直不知道,散文是什么. 记得我第一次怯怯地问那个把我带进文学圈的杨老师这个问题的时候,老师说:"就是我之前写的那些,你翻看一下,大部分 ...

  • 【阅读悦读·散文】段遥亭《白鹿原上白鹿魂 ——悼念陈忠实先生》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1 新疆,乌鲁木齐.2016年4月29日,早晨9:08分. 和往日一样,照例做好早餐以后,我正坐在窗前翻阅书报时,收到西安一位亲友发来的微信:"今 ...

  • 自然文学十本书

    介绍十本自然文学书 一.<寂静的春天> 1979年版<寂静的春天> 一本载入历史的文学作品,影响到世界环保意识的自然文学,呼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时代先锋作品.可惜因为自然文学太 ...

  • 向度访谈|傅菲:散文写作需要时时反思自己的思维方式

    >>>> 城市·地理·人文·审美 向度微信号:renwenxiangdu 本期访谈嘉宾:傅菲 本期访谈编辑:张艳庭 傅菲,本名傅斐,一九七零年代生于江西上饶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