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张忠德:老师如灯塔指引航向

电话那头的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张忠德,声音略显疲惫。接通电话时,他刚刚参加完南京疫情防控救治工作的一次会议。从2020年除夕奔赴武汉,到2021年7月28日一大早从云南瑞丽疫情防控一线转战南京,这一年多里,作为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专家,他已经七次出征,被病人亲切地称为“德叔”。

  2003年,张忠德曾因参与“非典”一线救治工作而感染,命悬一线,眼见着和自己一同战斗的护士长叶欣被病魔夺去生命。如今,年过半百的他面对又一次突发疫情却没有丝毫退缩,转战南北,几乎打满全场。是什么支撑着他坚持战斗在一线?他清了清略显沙哑的嗓子答道:“我是一名医生,为病人解除痛苦是医生的职责。能够把病人从死亡线上拉回来,那种幸福感和成就感是其他任何职业都体会不到的。”

把服务病人当作一生荣耀

  1986年,张忠德进入广东省一家医院实习。快过年的时候,一个外省来的年轻女孩因头发不小心被搅入机床,导致头皮被撕裂,颈部神经断裂,高位截瘫,送到医院时已奄奄一息。为了让女孩的家人能赶来见女孩最后一面,几名医生轮流为女孩“捏皮球”(简易球囊面罩通气),不间断地捏了几天几夜。“这件事对我的震撼太大了。”张忠德说,“我想,这就是医生这个职业的伟大。”

  进入广东省中医院工作后,张忠德目睹院里很多老专家七八十岁了,仍然坚持每天早上7点多进诊室,连续看诊七八个小时,最后一个病人不走,他们就不会下班。

  “我从他们的眼里,没有看到一丝疲惫,满满的全是能够帮助别人带来的喜悦和满足。”张忠德说,“我常跟学生们说,行医如行善,每个医生从穿上白大褂那天开始,就该把服务病人当作一生的荣耀。”

恩师的教诲言犹在耳

  如今,作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的一名教师,张忠德给学生们授课既不用课件,也不用讲义。这也是他从老师那里学来的“师道”。

  几十年过去了,张忠德仍然记得解剖学任课老师何教授上课的情景:两个课时里,70多岁的老先生侃侃而谈,人体经络、肌肉、骨骼、神经走向仿佛就长在脑子里,不需要思考,也不需要查阅任何书籍资料。

  “我当时对老师无比钦佩,暗下决心,以后如果有机会成为老师,也要做到像何教授一样,对书本上的知识烂熟于心、融会贯通。”张忠德说。

  大学毕业后,张忠德有幸师从岭南杂病流派集大成者、广东省第一批名老中医之一甄梦初先生。甄老犹如引领他职业生涯的灯塔,不断培养他的辨证施治思路,教导他重视找寻病机。

  出门诊时,甄老会要求张忠德根据病人的病情辨证开方,当他开了10味以上的药还想继续开的时候,甄老便会要求他停下来,重问病因,重整思路。张忠德回忆说,甄老给病人开方,一剂方常常只用七八味药,效果非常好。他常教导张忠德,要用最便宜的价格给病人治好病。老师看诊时谦和温暖的态度,细致辨证的严谨精神,处处为病人着想的悲悯情怀,都是他一生倾力追求的方向。

  经过多年临床经验的积累,张忠德渐渐成了广东省内有名望的中医。2004年,他有机会师从中日友好医院国医大师晁恩祥。

  “忠德,你的临床已经有一定的基础了。在大医院做医生还必须学会总结归纳,要有科研思路,这样才能上一个新的台阶。”2012年,晁老帮助张忠德找到了职业生涯的新方向。

  回到广东后,张忠德就开始不断学习,补科研短板。他也要求学生们重视科研和论文,不断思考总结。

守住中医的思维方法

  近些年,中医药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有了更好的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赶上了好时候,中医人有责任让中华文明几千年沉淀下来的瑰宝长久地传承发展下去。”张忠德说。

  有人认为,中医用上了现代医学手段,比如B超、胃镜等,就不算纯粹的中医。张忠德却认为,中医的传承和发展必须突破这样的认识。

  “中医要发展,就要借助我们这个时代最好的文明成果,用科技成果去补短板。这就像我们有了汽车、动车组,为什么还要用马车呢?”说到这里,张忠德话锋一转,“但是,我们需要守住中医的理论体系、思维方法和辨证原则,这是中医的精髓。此外,我们还要运用现代的科学手段,更好地解释中医药的疗效,用现代人听得懂的语言讲述中医,让更多人认可和接受中医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