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李檣藏《華人德書明人小品閑賞十六則卷》
跋李檣藏《華人德書明人小品閑賞十六則卷》
“小品”本屬佛家語,初見於晉。
《世說新語·文學》“殷中軍讀小品”句下劉孝標注曰:“釋氏《辨空經》有詳者焉,有略者焉。詳者為大品,略者為小品。”鳩摩羅什譯《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以二十七卷本為《大品般若》,十卷本為《小品般若》。可見,“小品”與“大品”對,原指佛經節本。因其篇幅短小、語言簡約、便於誦讀傳播而備受青睞。《南齊書》卷四十一載,張融《遺令》云:“吾平生所善,自當淩雲一笑。三千買棺,無制新衾。左手執《孝經》、《老子》,右手執小品《法華經》。晚明夏樹芳《香林牘》自序云:“長夏居毗山,日禮《蓮花小品》,殿最名香,略摭成篇。”晚明嗜佛成風,“禪悅”興盛,雅士或將“小品”概念移植于文學者,自然而然也。
萬曆三十九年,王納諫編成《蘇長公小品》,乃將“小品”導入文學之始作傭者。陳繼儒《〈蘇長公小品〉敘》云:“如欲選長公之集,宜拈其短而雋異者置前,其論、策、封事多至數萬言,為經生之所恒誦習者稍後之。如讀佛藏者,先讀《阿含小品》,而後徐及於五千四十八卷,未晚也。此讀長公集法也。”《眉公先生晚香堂小品》卷十一提出“短而雋異”爲“小品”之特徵,並以《阿含小品》為喻,足見“小品”概念之來由。陳繼儒以晚明文壇“山人”一族之領袖,一呼天下應,“小品”之謂不脛而走,蔚然成風。
今有鄒魯名士李檣君,精研六書八法,尤以漢隸造詣領異時賢,道藝雙修,風規高遠;立身行願,“宗族稱孝焉、鄉黨稱悌焉;”素有大仁雅範,其德大品也。壬辰祀閏四月初五(丙戌)日,於中普陀寺以所藏《華人德書明人小品閑賞十六則卷》影本見示,命跋之,愧未敢當。因以素聞淺知之一二回向,並乞有緣大方正謬。
九月初七(乙卯)日並書於京師。鶴堂張培元。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