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课堂(附直播视频) | 听王鹏老师谈传统文化的当代转化
对于古琴爱好者和学习者而言,“钧天坊”的大名可谓如雷贯耳。此次,钧天坊创办人王鹏老师来到北大讲坛,漫谈何谓古琴艺术、如何传承古琴文化。给北大学子带来一场精彩的讲座。
王
鹏
王鹏,“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单位”——“钧天坊”创始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当代斫琴与演奏兼善的古琴艺术家,美学空间设计师。
2008年8月8日,王鹏制“师旷式——太古遗音”古琴奏响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序曲。王鹏曾修复百余张传世古琴,并创作百余种古琴样式;创建教育机构“钧天琴院”及演出机构“钧天云和”乐团。2018年于墨尔本艺术节上演古琴音乐舞剧《初无垠》,获得澳大利亚Green Room Award最佳音乐作曲奖,成为首位获奖的中国音乐家。其生活美学空间作品以展览、音乐会等形式在海内外多次展陈,呈现出独特的东方美学及多元化的视听体验。
斫琴是一场修行
1987年,王鹏老师考入沈阳音乐学院,主修乐器制造专业,开始自己的古琴制作生涯。王鹏老师回忆道,在其他系同学的眼中,“古琴制作”是个“木匠专业”,与“艺术”相距很远。即使本专业的同学,很多也无心制琴,而是致力于学习演奏。王鹏老师则在制作的道路执着前行。古人把制作古琴称为“斫琴”。艺术的人生终究有限,斫琴的事业,却可绵延终身,且随年龄增长,而日益精进。当钧天坊美妙绝伦的作品出现在世人面前,引起阵阵惊叹,某种意义上,恰恰也是王鹏老师在为“制琴手艺”正名。
制作一张古琴,前后需要两年左右的时间,其中涉及选材法、灰胎法、研磨法、上弦法等复杂的工艺。“古琴不仅仅是音乐,它是以音乐为载体,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哲学的艺术”。王鹏老师认为,斫琴不仅是木工,而是一场修行;古琴不仅是产品,而是文化认同。王鹏老师一直是心甘情愿地为了古琴的传承与发展在奔波、劳碌。
钧天坊几乎每年都会到海外推广中国文化。今年因为疫情的缘故,无法出国,但依然接受文化部的委托,在中秋节举办了一场线上音乐会。演出持续58分钟,不仅充分展现了传统古琴的魅力,还加入了大提琴、马头琴、笛箫、打击乐器,乃至昆曲、书法、香道、茶、花等丰富元素,中西合璧,异彩纷呈。来自66个国家的50多万海外人士观看直播,好评如潮。现于钧天坊的公众号中,可以看到全本回放。
古琴的五个层面
王鹏老师接触古琴,迄今已逾三十年。在讲座中,他主要讨论了两个问题:其一,如何认识古琴。古琴究竟是怎样一种文化和艺术?其二,如何传承古琴?古琴拥有近三千年的悠久历史,然而今非昔比,如何在当代社会继续传承,这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漫谈古琴文化当今传承》课程直播 (上)
王鹏老师认为,对古琴艺术的认知,包含五个层面:
首先是“琴技”,即技术层面。无论制作还是演奏,古琴都离不开技艺。古琴的技术内容广泛,非三言两语所能尽道。因此,王鹏老师选择从演奏的角度,为我们指出需要特别注意的五个要点:
01
音准
和其他乐器一样,音准对古琴演奏至关重要。环境与音准密切相关,譬如,琴弦的松紧会随周围温度的变化而有所不同,需要细心调试。
02
节奏
两个音之间时间的短长,几个音之间的排列,都属于节奏问题。众所周知,西方音乐对节奏有着严格的要求,然而中国音乐的要求实则更高。此话怎讲呢?以《阳关三叠》为例,我们用均匀的节奏弹不是不行,但若求更进一步,则必须调整节奏,或拖长,或缩短,方能表达演奏者的内心情感与思想美学。经过节奏上的雕琢,同样的曲子,可以拥有不同的味道。我们在琴谱上找不到“四三拍”、“四四拍”之类的标注。一个曲子用怎样的节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一板一眼,有人变化无穷。这恰恰是减字谱的奥秘和智慧——为后人留下二次创作的空间。
03
逻辑
音乐是有逻辑的。抓住乐句之间的内在逻辑,是弹好一首曲子的前提。以琴曲《秋风辞》为例,第二乐句一定要弹得更有力量感。为什么?细心体味,第一乐句似乎阐述了一个环境或一件事情,而第二句则是进一步强调:“没错,就是这个环境或这件事情。”所以需要重过前句。如果你不懂这两句之间逻辑的关系,将轻重颠倒,就会出问题。音量、节奏的变化,表述古琴的逻辑,需要我们用心揣摩。
04
结构
这一范畴更为抽象,是对琴曲的整体性思考,即考虑其中每个段落所要表达的意思,以及各个段落之间的关系。譬如,被称为“平调第一曲”的《普安咒》,前面部分乐章似乎在诉说主人公的压抑、彷徨,但突然,飘来寺院的风铃声,他感到好奇,于是走进寺院。僧人正在诵经,令他不由得思考诵经能否助人脱离苦难。经过反复的怀疑、质问,他最终决定加入诵经的行列。此时,世界明亮起来,他的心情也跟着快乐起来。《普安咒》之所以是一首“成就吉祥”的曲子,缘于其中“离苦得乐”的心路历程。能将《普安咒》弹得“不平”,反映出高低起伏的心理状态,就是高手。简言之,段落设计依据音乐逻辑,音乐逻辑打造音乐结构,音乐结构呈现音乐形象,而音乐形象则表达音乐思想。因此,我们要提前构思怎样妥善安排结构。
05
能量
能量的传递和运用,是技术层面最高级的元素。情动于心,形于言。当语言枯竭时,我们会用诗歌,而当诗歌也枯竭时,我们只能诉诸音乐。音乐能言语言、诗歌所不能言者,这是音乐的高妙之处。音乐世界中,有意境、逻辑、美学、空间,以及能量。琴曲中,就蕴含着能量的平衡。
人是渺小的存在,受到宇宙中各种能量的影响。首先是太阳和月亮,太阳让我们知道冷热、季节更替,月亮则让我们看到潮汐变化。其次是金、木、水、火、土五颗行星,它们也在长期、缓慢、持续影响着人的生命。中国的五行文化源远流长,反映的正是宇宙空间磁场的力量。五行、五方、五脏、五色、五味、乃至五音角、徵、宫、商、羽一一对应
古代定音,既有五声音阶,也有七声音阶(即五音加上变徵与变宫两音),十二律(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中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以及清乐、燕乐、雅乐三种调式。为何古人以“五音”为本呢?很简单,正因五音与五行相应。古音中,不是没有fa(清角)、ti(变宫)两音,只是很少用到,即所谓“以七声奉五律”。一般来说,没有fa和ti的音乐,更为自然、豁达。
五音除应五行,更有阴阳之分。在琴音中我们便能有所感受:角(mi)音,仿佛聚拢向前,属阳性;徵(so)音,仿佛往上顶,属阳性,但最后又有所下落,象征阳之极而转阴;羽(la)音,平行又渐降,属阴性;商(re)音,下沉,属阴性,然最后又仰头,象征阴之级而转阳;最后,宫(do)音,则是平衡,象征着阴阳均衡。
综上,可以说,角音对应木,木星代表东方、春天,对应青色、酸味及人之肝,属阳;徵音对应火,火星代表南方和夏天,对应赤色、苦味及人之心,属阳而转阴;宫音对应土,土星代表中央和长夏,对应黄色、甘味与人之脾,阴阳均衡;商音对应金,金星代表西方和秋天,对应白色、辛味与人之肺,属阴;羽音对应水,水星代表北方和冬天,对应黑色、咸味与人之肾,属阴而转阳。
能量对于演奏非常重要。譬如do、mi、so较多的曲子,是阳性的音乐,处理音量时,我们便需要加重其中do、mi、so三音,同时弱化la、ra二音。如此一来,能量关系才匹配,从而能够动荡听者的五脏,让人感到舒服。听琴,不仅通过耳朵,更可以通过身体,两者我们都要照顾到。
司马迁在《史记》中已有言:“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故宫动脾而和正圣,商动肺而和正义,角动肝而和正仁,征动心而和正礼,羽动肾而和正智”……“此谓五音相合入耳,而感动于心肝脾肺肾,而得仁义礼智信之正,得其正则疹疠之气不入而寿矣”。正音可以消解歪风邪气,有利于思想、身体健康。这是音乐养生、治疗的基本原理。
“琴技”是古琴艺术的基础,对刚入门的同学来说最为紧要,因此王鹏老师不厌其繁地为我们阐述其中的关键。
其次,“琴艺”,即艺术层面。当我们在琴技上无懈可击时,便要追求琴艺的提升。琴艺与个人的修养、美学、认知密切相关,你是一个怎样的人,往往会在你所演奏的琴曲有所反映。
再次,“琴学”。当艺术被理论化、学科化后,便产生专门的学问,即所谓“琴学”。其中,包括古琴的历史、演奏法、门派等,都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内容。
第四,“琴道”。当学问到了“顺乎常”的境界,可与“天道”相连,乃至称为某种真理时,即成为“琴道”。何谓“琴道”,在王鹏老师看来,可以十六字概括,即“天地精神、人文情怀、清微淡远、中正平和”。琴道高高在上,是引领我们学琴的方向。
最后,“琴德”。这是比琴道更高的一个层次。学琴,学的不只是技艺或学问,还要借琴以明心见性,提升我们的生命境界,成为一个能识断、善审美、有智慧、品行好的人。嵇康《琴赋》云:“众器之中,琴德最优。”弹琴而无德,弹亦无用。以琴养德,即古之所谓“乐教”。
以上,便是古琴认知的五个层面。而凡能贯通琴技、琴艺、琴学、琴道、琴德者,便可达到古琴的至高境界——“琴禅”。坐在小小的古琴面前,我们可以仰观宇宙之大。通过弹琴,以小见大,既可向外,让想象力自由驰骋、无限扩大;也可向内,寻找内心中最坚实、最天真的部分。
古琴文化的当代传承
王鹏老师感叹,三千年的古琴历史,最大的问题在于传承。纵观当代古琴的传承,必须承认,有些问题我们已解决了。譬如琴谱的问题,大家已逐渐明白减字谱的智慧。面对减字谱,只要肯多弹、多揣摩,自然可以领悟到其中的节奏与结构,弹出自己的理解与感情,而不必定于一尊。但还有很多问题,尚未得到很好的解决。
《漫谈古琴文化当今传承》课程直播 (下)
譬如派别问题。古时候,由于信息传递与交通往来的不便,不同地域往往形成不同的文化和风格,是为古琴分门别派的根源。而今时今日,不再存在地域隔离的问题,门户之别丧失了存在的必要与基础。王鹏老师认为,我们应放开思维,“谁好学谁”,广取众家之长,以备己用。无须再纠缠于你是甲派、我是乙派的分立,抛开狭隘的门户之见,我们都是“中国传统文化派”。
跨越派别,更进一步,更可以跨界。在学琴的过程中,旁通其他传统艺术类别。古时君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乐只是其中之一。六艺实则有很多相通之处,如琴曲之“余韵”与书法之“飞白”,其中精神可谓不谋而合。广泛涉猎,往往可以相互启发,“求之于法内而得之于法外”,此之谓也。
王鹏老师指出,传统“六艺”的当今转化,是古琴艺术传承乃至传统文化艺术传承的重要理念。显然,古代礼仪、音乐、射箭、驾车的具体规范与安排,已不适用于现代社会,但这并不意味着“六艺”背后的精神与智慧没有价值。我们应当致力于转化传统六艺的教育理念与具体途径,使国人可以继承先贤的精神与价值。古琴的复兴,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与其装模作样地靠穿戴古人服饰来发扬传统文化,不如脚踏实地地用心弹好古琴的每一个音,努力用现代的方式来学习、践行六艺,将琴、棋、书、画、诗、酒、茶、花、香等雅致的品味,融入自己的生活。
此外,美育教育的缺乏,是一个严重问题。王鹏老师认为,一个国家要想成为文化强国,首先在于国民。特别是国民的审美品味与为美消费的意愿。当今社会,需要大力培养尊重文化、尊重艺术的风气,培育人们心中的美感。
传统文化中,有太多美好,需要我们一辈子去学习。怎样才能学好?要在生活中实操,让传统文化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全面学习“技”、“艺”、“学”、“道”、“德”,让美好充实自己的内心。这就是王鹏先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秘诀。
古琴之传承在于精神
在于琴德
在于道
做好传统文化的当代转化
培育传统文化
在当代传承发展的社会语境
我们任重道远
撰稿 | 任新亚
摄影 | 席晓婷
排版 | 赵炳亮
编校 | 李阳
审核 | 陈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