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市场开聊20分钟的她,才是有真正的【社交牛逼】
最近,主笔团频繁得在各个社交平台上刷到“社交牛逼症”这个词。
特别是最近这几天,几乎到了各个平台首页打开就是的地步:
前几天,这个词和它的衍生梗,居然同时上了微博热搜和 B 站热搜:
在抖音更是令人咋舌,相关话题累计已经有 21 亿+ 的播放量,堪称顶流: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这个「社交牛逼症」到底是个啥?
01
血洗各大平台的「社交牛逼症」
到底是个啥?
“社交牛逼症”这个词呢,其实来源于一位上古网红@明星双喜哥 (人称 B哥,原名焦双喜)的内容。
这位网红的年代有多久远呢?
他和芙蓉姐姐、凤姐等人是同期选手 —— 早在 2006 年,他就曾在网上发表原创的恶搞短片走红,代表作品有《B哥的一天》、《人在江湖》等。
另外,对于他的身份,某度某科是这样描述的:
2005 年毕业于海淀卫生学院护理学精神病专业,中等专业学历。
不过,随着时代发展,初代网红们纷纷过气,他也不例外。
现在,他还以@明星双喜哥 的 ID 活跃在互联网上,拍一些段子,视频内容一般是他神色自若地在公开场合,做一些非常尴尬的事情,自行体会:
如果大家想感受一下有多尴尬,可以点击下面的视频感受一下
(记得带耳机防止社死):
而「社交牛逼症」这个词,到底是谁先原创的,已经不可考;
但,据泊恩主笔团观察,应该是网友搬运他的视频后,根据他视频里人物的主要化名“马牛逼”“张牛逼”,自行演绎出来的。
现在,在各大社交平台搜索“社交牛逼症”,跳出来最多的还是关于@明星双喜哥 的二创视频作品。
如果说,到这一步,这个词多少还带着一些“网红为流量博眼球”的意思;
后来,随着网友的不断“二创”,这个词渐渐脱离了哗众取宠,成为了“社交恐惧症”的反义词,被赋予新的含义:
指人在社交场合的时候,完全没有任何「心理负担」,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就算是非常尴尬的事情也可以。
一度在小学生中也出现了“人传人”的现象:
更「出格」一点的,去海底捞的时候,和海底捞店员比客气的网友:
(视频来源 B 站 up 主@热门视频鉴定)
网友甚至还总结了「社交牛逼症」的 6 大“经典动作”:
当众拍视频
随时和路人唠嗑
当众表白/求婚
和不熟的人唱 K
对着奶茶店员唱歌
迅速融入新集体……
随着它的热度逐渐攀升,该词也衍生出了很多其他的「梗外梗」。
比如“人类社交天花板”、“如何才能拥有社交牛逼症”,等等:
这几天出现在 B站热搜的「社交不牛逼症」,也是一个衍生梗,用来形容“既不十分社恐,但也不能随心所欲地在公开场合行动”的“正常人”。
02
「社交牛逼症」能走红,什么鬼?
意外还是人为?
讲真,这次的社交牛逼症能爆火、被广泛传播,真的不仅仅是个巧合。
其中受众最广、呼声最高的,大概就是关于“社交压力”的议题。
毕竟,社交是我们绝大部分人都没办法避开的事情,相关内容只要有一定普适性,就很容易容易引发全网共鸣。
社交压力被广泛关注的第一波,应该是「社交恐惧症」这一神经疾病的“出圈”。
现在,这个原本属于严肃病症的词,已经被社会广泛化用,人人都可以用“社恐”这个词,来表示自己在社交中感到的不适、退缩心理。
怎么说呢,可能和“社交压力”有关的东西,本身就极容易引发广泛关注。
而这次的「社交牛逼症」,显然是因为内容的特殊性,从而搭上了这个话题的“快车”。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它刚好给“社恐”“社死”,提供了一个积极地“解决方案”——牛逼起来!不要太在乎别人的看法!
本质上来说,大家喜欢这个梗,也是因为太多人都渴望自己能拥有「更强的社交能力」罢了。
03
社恐和社牛到底哪个更好?
作为一个会因为社交而变得抑郁,又因为没有社交而抑郁的当代矛盾年轻人。
每每看到身边人完全不在乎世俗的眼光,没有任何心理包袱的与人沟通时,我都会由衷的感叹一句:他真牛逼啊!
毕竟当我们在为到底给对方发短信还是发邮件、要不要去参加有几个不熟的人参与的聚会、要不要接听这通陌生电话、要不要跟迎面走来的不知道名字的邻居打招呼而犹豫时……
社交达人们早都已经冲上去唠了半晌了。
然而当主笔团跑去仔细的研究了一下这个症状。
恕我直言,社交牛逼不等于社交无理。
这种在放飞自我和神经病之间游离的状态,我只能称其为像是有那个大病。
真正的社交牛逼那是走到哪都像走进了自己的社交圈。
即使面对的是第一次见面的陌生人,也是想聊就能立马聊上的。
生活中的代表,你们不妨往家里瞅瞅。
想想带你出去买菜的你老妈和跟陌生人搭伙钓鱼的你老爸。
明明长辈才是人类社交的天花板啊!
相信每个人小时候都有这种经历。
跟妈妈一块儿逛菜场,一个小时没买两样菜,走五步停十分钟,她好像跟每个人都有说不完的话。
跟这个条街的每个人都熟到即使是你独自路过都会有不认识的阿姨说要给你介绍对象的程度。
并且这种热聊技能还是不分地域和场合的。
送你去陌生城市上大学,会比你先认识舍友和舍友的家长。
逛街买衣服,随时和不认识的顾客聊起来甚至结伴购物,互相安利。
等红绿灯,等着等着直接上去帮交警蜀黍疏导交通。
接你放学,搁学校门口跟炸大饼的阿姨唠嗑,唠着唠着甚至上手帮人家支起摊来了。
在电梯里,尴尬的封闭空间,二三十秒的时间也能认识一个朋友并约好一起去钓鱼。
那个瞬间,主笔团突然意识到:
或许在老一辈人眼中,邻里唠嗑,陌生人搭话是再正常不过的沟通方式了。
一个善意的提醒,又能有什么别的意思呢?
但是在年轻一辈眼中。不熟悉的人突然搭讪,其中可能拥有的含义太多:
是不是搞推销让我加微信的?
是不是借问路搞诈骗的?
是不是要来浪费我的时间?
同时,一次又一次的无效社交也透支着年轻人的精力,他们疲于将仅剩的精力用在和不熟悉的人沟通上。
更不想思考“我这句话是否说的合适、我的表情是否太过严肃、我和他的关系需要这种程度的沟通吗?”
于是,能够用文字代替的社交,就绝不开口说话。
于是,在拥有一个社交牛逼的父母时,我们走到哪就连嘴都不愿意带了。
你无法绝对的去定义社恐和社交牛逼到底哪个更好。
不同的生活方式罢了。
但说真的,作为社恐,真的很羡慕那些随时随地能和别人聊起来的人。
感觉他们的生活都更精彩一些。
有人说,可能我们这一辈人老了,在公园锻炼身体都是彼此间隔着自认为舒适的社交距离,绝不侵占对方的私人领地。
也许吧,但说不定到了父母那个年纪,我们也活明白了,看开了。
知道脸皮不能当饭吃的时候,社交牛逼也就来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