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晓栋:海归硕士“弹棉花”传统手艺变“文创”

文/陈皓

  在江苏苏州有一个“海归”,他是金融专业硕士,曾从事出品贸易工作。2019年12月13日,他和母亲共同创办的弹棉花项目,获得了创新大赛三等奖。弹棉花也是创新项目?没错。他把传统的弹棉花技艺打造成有创意的生活文化,进行品牌化运作,创建了一个集展示馆、制作坊、茶艺室、民宿、自媒体、短视频等于一体,贴合年轻人生活方式的文创基地,使得原本低端的老手艺成为年销售额200多万元的“香饽饽”。

  出身弹棉花世家从看热闹到看门道

  蒋晓栋是“85后”,张家港人,出生在一个弹棉花匠的世家,母亲黄翠萍是蒋家第五代传人。蒋家祖先从清朝光绪年间就开始弹棉花,有130年的传承历史。一百多年来,蒋家凭借精湛的手艺度过动荡的战争岁月,躲过了灾荒年景,扶持子孙后代健康成长。事业发展到蒋晓栋母亲这一代时,已经形成一定规模,成立了江南棉纺公司。2003年,蒋晓栋的母亲从他姑奶奶那里接过弹棉花的手艺。

  蒋晓栋从小听着弹棉花的歌谣长大:“弹棉花啊弹棉花,半斤弹出八两八,旧棉花彈出新棉花,弹好了棉花姑娘要出嫁……”母亲是弹棉花的好把式,十里八村的人逢年过节或者儿女婚嫁,都喜欢来他家弹棉花,还时常带小孩来看稀奇,晓栋就和小朋友们一起唱儿歌、玩游戏。随着一声声“嘣嘣嘣”的弦响,他从小学念到了高中。

  高中毕业后,蒋晓栋到南京财经大学就读,学习国际贸易专业。大学毕业后,他被美国堪萨斯大学录取,攻读金融学硕士。在辗转求学期间,他不管走到哪里,都要带上母亲手工制作的棉被,盖着松松软软的“母亲”牌棉被,就像睡在母亲的怀抱里,感觉特别舒适,心里很踏实。

2012年,蒋晓栋学成归来,在当地一家光伏企业谋得营销总监一职,年薪30多万元。亲戚朋友都夸他有出息,左邻右舍都羡慕他收入高。2016年,蒋晓栋有了儿子,看到白白胖胖的可爱宝贝盖着母亲精心制作的宝宝被安然入睡,他对母亲的感恩之情油然而起。

  母亲几十年如一日,耐心打磨弹棉花的技艺,弹的棉被铺得匀、弹得细、网得密,尺寸合适,信誉好。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弹棉花的方式渐渐被方便快捷的机械化操作所代替,蒋晓栋曾多次劝母亲:都是做奶奶的人了,不要像往日那样艰辛谋生,可以享享清福了。母亲却说:“尽管现在人们对被子有了更多的选择,但还有不少念旧的人喜欢传统的手工棉被,只要有人需要,我就把这门手艺发扬好。我这一辈子,只想做好这一件事,不想轻易丢掉祖宗传下来的这份事业。”蒋晓栋理解、感受到了母亲的良苦用心,母亲是把弹棉花当作家族的事业在做。

  感受到了母亲的执着后,蒋晓栋关注起母亲的手艺,渐渐地由看热闹变成了看门道。原来,弹棉花行当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么简单,里面还包含着历史、文化与科学等多种学问,它跟刺绣、竹编、漆器等一样,都是中国传统手工艺文化的代表,在元代就已出现,至今已经有上千年历史。元代王桢所写的《农书》中就有记载:“木棉弹弓,以竹为之,长可四尺许,上一截颇长而弯,下一截稍短而劲。控以绳弦,用弹棉英,如弹毡毛法,务使结者开,实者虚。”

  苦心钻研技艺萌发传承之心

  随着研究的深入,蒋晓栋迷上了弹棉花,内心多了一份作为非遗传承人的责任和担当,他说:“光说不练是假把式。”2年前,他跟着母亲学习弹棉花,熟悉棉被制作过程。弹棉花的工具有大小不等的弹弓、磨盘、木锤等,看起来不复杂,母亲弹棉花时看上去随心所欲的,弓弦上不沾一点棉花。蒋晓栋也尝试着用槌子敲击弹线,开始时敲不响弹线,弹不开棉花,槌子常被弹落到地上。通过长时间的实践和探索证明,弹棉花是一项费心的精细活。

  手工棉被要经过敲弹、牵纱、打磨和缝制4道工序,其中敲弹工序是整个棉被制作的灵魂。弹棉花的时候,弓弦的松紧、敲击的轻重,都有严格的要求。令人惊叹的是,一床棉被在制作过程中竟要被敲弹7000多次,靠着弓弦有节奏的震动将棉花的纤维打开,让棉花纤维进行重新组合,使棉花具有独特的蓬松性和柔软性。制作手工棉被的整个过程大约要3个小时。因此,手工弹棉花也是个辛苦活,技术要求高,需要2年的时间才能完全掌握该技术。另外,棉被使用的时候都是在被套里,手艺无法现场展示,所以弹棉花还是个良心活,其中的技术含量外行人肉眼看不出来,经常会把它跟社会底层的劳动者、苦脏累和过时落后联系在一起,加上利润比较薄,一般人不愿意学,故而江南棉坊的师傅们大多是年过半百,干过30多年的老技术工了。

  古老的技术,如果不能被年轻人接受,早晚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蒋晓栋看到母亲年岁渐老,还日夜操劳,他就想投入到弹棉花技艺的研究和推广上来。大家一听他的想法直摇头,说他头脑发热,有点傻,一个海归金融硕士搞这种土得掉渣、吃力不挣钱的老手艺是浪费知识,埋没人才。

  蒋晓栋的一位朋友诚恳地建议道:“如今,羽绒被、蚕丝被等新型被子盛行,棉被推广谈何容易。如果你实在放不下,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帮衬帮衬,挣钱爱好两不误。”蒋晓栋跟好友解释:“手工弹棉花,棉纤维不易被打断,棉丝长,经久耐用,棉花被保暖性好,柔软贴身,没有静电,特别适合心血管病人和婴幼儿。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助眠佳品,哪能因为工艺难就放弃呢?再说,我用年轻人的思维去运作它,一样能够做到人尽其才的。”

  运用现代理念弹棉花焕发新生

  蒋晓栋的想法得到家人的支持,母親看到手艺传承后继有人,感到十分欣慰,鼓励儿子说:“有自己的梦想,只管去做,就是最好的。”妻子理解他的传承情结,对他说:“你想做自己喜欢的事,我肯定支持你,你不必为眼前失去的一点点利益而纠结,既然选择了就去做,才能无怨无悔。”为了把弹棉花手艺传承下去,蒋晓栋准备进行新的探索,赋予其新的生命力,让它活起来。蒋晓栋决定跳出传承人的思维,对祖传的弹棉花技艺进行公司化运作。

  他首先进行了品牌营销,把原来的江南棉纺更名为“有暖制被所”,使名字与现代消费者观念相契合。“有暖”取自宋朝诗人邵雍《乐春吟》中的一句诗:“有暖温存物,无寒著莫人。”而“制被所”蕴含着一股匠人的气息,让人感到亲切,他希望通过做棉被,“传百年手艺呵护岁月,弹春夏秋冬温暖人间”。

  蒋晓栋还用摄影和录像技术,把弹棉花的过程记录下来。镜头前,母亲左手持弓,右手握槌,手起槌落,弓弦上下左右均匀振动,弦响如歌,棉絮飘飞,神情专注地完成自己的工艺品。他则充当解说员的角色,声情并茂地介绍着弹棉花的前世今生和棉被制作的工艺流程。另外,蒋晓栋根据年轻人的需求特点,不再把棉被做得那么厚实,那么土气,而是用现代的手绘和平面设计改善弹棉花和手工棉被的形象,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手工棉被就像是一幅幅乡村写意油画。

  为了更好地传承手工弹棉花手艺,蒋晓栋还为手工弹棉技术申报了苏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母亲在他的建议下,开设了20亩的手工弹棉技艺展示馆,展示厅、制作坊、茶艺室样样俱全,来参观的人能够在此直观地感受到弹棉花的魅力。他还开辟了与民宿、自媒体、短视频等贴合年轻人生活方式的合作渠道。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要想让手艺传承下去,首先要让他们了解它,懂得它的珍贵才行。蒋晓栋跟学校联系,有空时就到学校给同学们讲弹棉花的故事,描绘“檀木榔头,杉木梢;金鸡叫,雪花飘”的弹棉场景,让他们猜弹棉花的谜语,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同学们迫不及待地想要看看弹棉花的过程。于是,蒋晓栋将同学们请到手工弹棉技艺展示馆来,让他们现场观看工人师傅的弹棉花技艺。一堆剪不断理还乱的棉花,在老师傅的调教下,变成了方方正正、有棱有角的棉被,让同学们新奇不已。蒋晓栋还手把手地教同学们做牵纱的游戏,让他们用红线铺成自己的名字,或者自己喜欢的花鸟树木图案,同学们在玩的过程中,近距离地感受到了弹棉花手艺的韵味,学习到了这门手艺里所包含的知识。

2020年,蒋晓栋信心满满,他已正式回归弹棉花制作工坊,除了用自己的方式传承弹棉花手工艺,他还准备用自己学到的国际贸易知识,将手工棉被销往国外市场。他说:“我现在不只是为自己做事,也不仅仅是支持母亲的事业,我要用学到的知识回报我的祖国,尽我所能,为中国保留一个优秀文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