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是中国草书史上的集大成者,他改变了章草的体势和书写习惯,将小草书法提高到了一个巅峰,成为了后人难以越过的高山。
王羲之死后,给后人留下1166个字,专家说:学成之后,必成大器!王羲之在书法史上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其实在魏晋到梁代,王羲之的名气不及他的小儿子王献之,后来因为梁武帝极为推崇“古雅”一类的书风,钟繇与王羲之的书法才开始被世人推崇。到了唐代,唐太宗李世民酷爱书法,尤其痴迷于王羲之,他曾不遗余力地搜集王羲之法帖,于是各地官员为了逢迎上意,将能够搜集到的王羲之法帖悉数进献出来,以至于当时的皇宫内藏王羲之法帖,有三千多纸。(法书要录记载)这3000多件墨迹,不太容易整理和归类,于是将一丈二尺为一卷,将相同书体或者内容来归类,其中有一卷最为重要的草书名帖,有专家说道:将这一卷学成之后,必成大器。
这便是著名的《十七帖》。《十七帖》在中国草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这本帖可以称得上是草书中的模范,是每一个学习草书的人不可错过的绝佳草书范本!王羲之是中国草书史上的集大成者,他改变了章草的体势和书写习惯,将小草书法提高到了一个巅峰,成为了后人难以越过的高山。
如果说学习行书的无上法帖是《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值得你毕生临摹不辍的话,那么《十七帖》乃是任何人学习草书不可错过的一部“神帖”,当你不懂“草法”的时候,可以临摹这本帖,当你的草书格调不高的时候,也可以通过这本帖来改变俗气,当你草书遇到瓶颈的时候, 临摹这本帖一段时间,你也会有新的突破。高明的艺术品往往是这样,当你在人生当中不同时期,去欣赏它的时候,往往能够给你不同的审美体验。
所以对于《十七帖》的学习要先从墨迹本开始,掌握了一定的笔墨习惯之后,再去学习拓本才能事半功倍。
朱大有临摹的《十七帖》堪称“千古第一临本”,在书法史上几无出其右者,他一字不落完美再现了“书圣”的手迹。朱大有一生寂寂无名,但因临摹《十七帖》逼俏而名满书坛,看到了他临摹的《十七帖》,你就能真正体会什么是“魏晋风度”了。
朱大有临摹的这件《十七帖》现在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乃是其“镇馆之宝”。“二王”书法是中国“帖学”领域的最高峰,是后世无数人仰望的巅峰,后世的书法大家无不从“二王”的体系当中汲取营养而成名成家的。王羲之自幼受到了父亲失踪的影响,性格孤僻,但展现出了极高的艺术才华,尤其是在书法上,已经卓然于众人之后,后来其书法受到了卫夫人与王敦的指点,更上一层楼。有人形容王羲之的书法是“龙跃天门,虎卧凤阙”,可谓至论,“飘若游浮云,矫如惊龙”完美呈现出了其书法的灵动与劲力。
大图模式王羲之精擅诸体,不仅奠定了行草书的书写体系,更是在小楷领域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关于王羲之的小楷,曾经有着这样的一个故事:
大图模式一次王羲之出门访友之时,在湖面上见到了一群白鹅,心生欢喜,想要将其买下,问及友人方知,白鹅的主人是一位道士,道士听说是大书法家王羲之前来买鹅,于是只提出想要王羲之的一幅字就行,王羲之顿时写了一幅字给他。这幅字就是著名的王羲之小楷《道德经》。
大图模式这件《道德经》如今已无真迹传世,存世的仅有拓本。此作在唐代唐太宗大肆搜集王羲之真迹所得的宝物之一,当时负责校验这些真迹的人是褚遂良,此《道德经》上面目前还有褚遂良的题字与跋文,蔚为大观。此作在尘封千年之久后,如今终于问世了,广泛面向了世人!
大图模式王羲之的小楷是集前人书法之大成者,他改变了钟繇的楷书体势,在小楷上探索出来的一条新的模范,成为后人仰望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