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套书,许知远帮你追问了52个我们时代里最杰出的头脑
对许多人来说,刚刚过去的2020都不是一个容易的年头。疫情的危机与叵测,带来世界与个体的双重封闭和不安,我们送走了科比、竹内结子和马拉多纳……这个冬天,似乎格外的要冷一点。
而不管愿或不愿,2020终于走完,我们迎来了2021。在你的年末盘点与新年计划中,还有多少旧的问题没有解决,新的困惑却又冉冉升起?
那么也许你应该看看这套书。关于人生、岁月、时代以及个人的困惑,许知远帮你追问了52个我们时代里最杰出的头脑。
如果说阅读能延长我们一倍的生命,那么,这套书里则包含了52种人生体验,52场以对话形式承载的岁月之旅,52份对自我的拷打和追问、对时代的回答和审视。
如果说,“提问是一种能力,回答是一种勇气”,那么,你会在这套书里,读到浓度最高的真诚与勇敢,反复提纯后的追问和思考;你也许会发现,人类的成功与失败各有各的不同,但我们困惑与焦虑的时刻却如此相似,你也许会发现,与这些困惑共处的最好形式,就是保持对话——与自我,与他人,与世界。
在新的一年里,让我们靠思想与对话彼此取暖。
<< 向右滑动查看下一张书影 >>
《十三邀:我们时代的头脑与心灵》(全四辑)
许知远 著
一頁folio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陈冲作序,许倬云、陈嘉映、徐冰、项飙、西川 诚挚推荐
精美函盒珍藏版
全民现象级访谈节目《十三邀》全四季内容首次结集出版
访谈历时4年,文稿整理打磨1年,体量远超视频
按人物类型重新划分为艺术家、时代偶像、知识分子、浪潮人物4个分辑
堪称一部时代声音的纪念碑
不管是不是忠实观众,你都一定听说过这部从开播就火到现在的访谈节目——
《十三邀》,一部非典型的访谈节目,李诞形容它是中国版的《蕨间访谈》。它的主持人许知远是个留着长发总是一脸严肃的作家,非典型知识分子,开着一家叫作“单向空间”的书店。
许知远
他极少访问当红明星,节目效果也与时下流行的综艺差得十万八千里远——画面上没有任何特效,背景里也没有笑声,没有提示框甚至没有弹幕按钮,最常见的形式就是二人对坐相谈,有时甚至还彼此沉默(还是借用李诞的话——“两个不太好看的男的坐在一块儿聊天,竟然有那么多人看”),而它的总播放量至今已经超过了 13 亿,单集播放量超千万。
《十三邀》节目
从第一季播到第四季,它的口碑越来越好,讨论的声浪也越来越大。而在就前不久,第五季也来了,许知远采访了b站最火的法学教授罗翔以及在“乐夏”里惹得全民齐心“打捞”的热门乐队五条人。
观众习惯了许知远的追问,也习惯了他挑选嘉宾的方式,习惯了节目的干净得近乎简约的效果,也习惯了真诚对话所必然带来的副产品——尴尬,空白,沉默。
正如它的某个忠实观众所形容的:
我很喜欢许知远老师,他在这个“过分娱乐化、浅薄的时代”,真诚而质朴地保持着认真和严肃。《十三邀》给我的感觉就仿佛是一个平时只有奶昔可以喝的人第一次喝到了白开水,它平静、淡然、清透,让我觉得原来这才是自己本该喝的东西,而且应该一直喝下去。
——河森堡(科普作家)
十三邀第七期:许知远对话林志玲
而当你习惯这一切之后,你也就进入了新的冲突之中,拥有了新的思考角度。这就是《十三邀》一贯坚持的也最为珍贵的:带来“偏见”,坚持认知冲突,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给当下社会打开一扇多元认知的窗口。
作为观众,十三邀让我看到了一系列有趣的心灵;作为被访者,十三邀让我直接进入公共讨论,打开了新的思考空间。
——项飙 (人类学家)
项飙
不管你属于什么年龄段,身处何种行业背景和语境,你都一定能在《十三邀》里头找到不止一个——你曾热爱过或正热爱着的偶像——
可以说,《十三邀》选择采访人物的方式就是它的最大特色之一:未必是顶流,但一定都是我们时代里极具特色与代表性的人物,甚至是在某个阶段里定义了时代的人物。
所以,可以说,《十三邀》中出现的每一个人物都是一面鲜明的旗帜,一种诠释时代和世界的角度与叙事。
十三邀第3季第2期:许知远对话李宇春
在对他们的故事与思考反复追问的过程中,我们才得以知道时代如何发展,风云如何变幻,岁月何以从个人的角度去理解。
而相应的,它的采访者许知远,可能是你所能想到的边界最宽广的知识分子、“奇怪知识点”最多的主持人,最愿意走出书斋游荡世界的作家,以及最严肃、较真、不合时宜的综艺节目从业人员。
在电影导演的序列里,许知远采访过已被经典化的张艺谋、李安和姜文,也采访了跨界的徐峥,年轻的毕赣;在艺术家的序列里,他在泉州拜访蔡国强,在纽约拜访坂本龙一,在北京拜访徐冰;在学者的序列里,他能跟国宝级的史学大师许倬云聊年轻人的自我教育和自我解救问题,也能和把历史书卖出千万册的学术新星赫拉利谈人类的过去与未来;在明星的序列里,他采访过影响与定义了时代文化和大众审美的罗大佑、李宇春和木村拓哉,并且都毫不客气地追问着他们如何看待自己身为偶像的力量……
《十三邀》邀请的一些嘉宾
向下滑动
徐峥
蔡国强
徐冰
张艾嘉
木村拓哉
李诞
贾樟柯
所以,在“许式追问”中,他们答尽了自己的一生:
#
关于勇气——
“有两种选择,一种是避开它,避开它是容易,另外一种是你必须像攻打坚城一样去攻打它。有时候你必须忍受失败,这是你攻打一个目标而付出的代价。所以我差不多把英勇当成是最重要的特质。”
学校社团可分为综合社团和专业社团。综合性社团是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它提供了同学们全面发展自己的机会。
#
关于面对焦虑——
“我还是要把事情做到最好,至于它能走多远,套用一句话:做成什么样是我的事,世界怎么接受是世界的事。我的确一直在用这种想法指导我的工作。”
#
关于婚恋观——
“要做到平等的关系,不能心存依赖,是互助、互补、互动。夫妻就是好朋友,可以百分百的信任。想想人生一辈子自己能有多少选择?只有朋友和配偶!那么配偶能成为好朋友就是上上大吉了。”
#
关于自我解救——
“今天的书刊、信息、搜索工具足够丰富,只要肯用心,一个人可以从基本的阅读能力、最起码的思考训练底子上,自己摸出道路来。”
#
关于年轻一代——
“我自己是他们中的一员,我了解他们面对的焦虑。其实他们也不是那么关心自己,因为没有人去关心他们——没有人去关心我们。我们也在关心上一代的人,但因为你们更有伤痕,就显得好像我们没有伤痕就不值得关心了,我们是被诋毁得最深的一代人。”
也正是通过这些经典的追问与真诚的回答,通过《十三邀》,我们得以与我们时代的头脑与心灵直接对话,搭载他们的思想巨舰光顾历史与未来。
——从个人经验出发,抵达更广阔的世界。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寻找对话者。”许知远通过《十三邀》丰满了一句老话。他是和时代生活紧紧纠缠在一起的人,他走到了“独白”的反面。
——西川(作家)
独白的反面是什么?就是众声喧哗,就是多重视角,就是多声部的复调叙事。借由这套书,我们得以透过他们的眼睛,从他们的位置观察,并留意他们所留意的东西,体察他们所经历的人生。
我们的视野由此得以从单一维度进化到一个更加开阔、更为多样、如万花筒般纷呈的视界。
那么,如果喜欢节目,是否还有必要收藏一套它的书呢?
书真是人类最好的创造。一个由N层纸张形成的方形体积,当人们拿在手里翻动时奇迹就会出现。此刻,书与翻动者一生的游移、储存的思维相交错,会将此人带到哪里?连翻动者自己也未知,阅读的魅力就在于此。《十三邀》里这些散落在“空气”中的“思想”,如今被收纳在这个方形体积里,真像是一代人文化情感的寄托之物。
——徐冰(当代艺术家)
本次出版,首度将《十三邀》全4季内容深度整理、全番结集,并按人物类型重新划分为艺术家、时代偶像、知识分子、浪潮人物4个分辑。
向右滑动查看
跟剪辑后的视频相比,图书版《十三邀》更为细腻、全面地呈现访谈内容,记录下多个未能被视频呈现的精彩瞬间;嘉宾个人年表+访谈视频二维码+新增大量注释+现场照片,构筑更为纵深的阅读场景。
许知远审视与每位对话者的关系,撰写精彩的人物侧写,亦可视为进入访谈之前的一次导览。
许知远和李诞
许知远和五条人
每个细节的用心,都使得从视频转变而来的纸书更为耐读,更加易懂,更具收藏性——定格对话的精彩与宽广,留存思想的碰撞与闪光,呈现我们时代更有温度和深度的对话美学。
所以,与更为即时性的视频相比,书是一种截然不同的美学:通过书籍这一更为人性的中介,读者将不再只是对话的旁观者,而是深度的参与者。
许知远
让我们听听许知远本人是怎么说的吧:
这些对话以四卷本的形式出现在眼前时,给我带来另一种慰藉。我的印刷崇拜再度被唤醒,似乎认定唯有印在纸上,才更可能穿越时间。比起节目,它更像是我的个人作品,我们的对话也以更全面的样貌展现出来。
——许知远
许知远历时4年对话52位重量级嘉宾,出版团队将全部文稿精心整理、编排、打磨又历时1年,这沉甸甸长达5年的时光,现在就收录在一套书中奉献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