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稚丨爱哭不是坏事
鲁稚:作家,亲子教育专家。著有《随心写出好文章》《三年能走多远》等十余部家庭教育著作,《你不来我也等》《正在消失的物品》等十余部散文、随笔集。
前几天和儿子聊天,说起他小时候的事,他说:“我小时候就是爱哭。”我说这是情感丰富的表现。
但其实,还有更深层的意义。他的爱哭,说明他没有受到太大的压抑,他是可以自由表达情绪的。回忆起来,我确实几乎没有这样训斥过他:“男孩子,还这么爱哭!”“哭什么,你又没受伤!”“你自己不小心跌倒,有什么好哭的!”等等。总之,但凡他哭,肯定都是因为痛苦、难过,这是他的感受,我当时虽没有读过多少心理学,但却是本能地尊重他,不会责备、嘲笑,而是呵护和安慰,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让他感到被理解,被爱护。这其实也会让他正视自己的感受,坦然地接纳和表达自己,不会去掩饰和扭曲。
相反的例子,以前院里有个小孩,有一次他和别的孩子发生矛盾,被打哭了,跑回家。我正好从他家窗下过,就正好听到他爸呵斥:“你一个男娃子,打不赢别人,自己没本事,还好意思哭!”这样的训斥,不仅在道德上有暴力倾向,而且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也有害。这就是人格分裂的开始——以自己的感受为耻,学会掩饰和压抑,再发展下去,或许还有憎恨和报复。
能够流泪,是内心丰富的表现,也是不那么自大的表现。因为脆弱就是谦虚的前提,完全不脆弱的人,外表和内在都过于刚强的人,往往不是因为他真的强大,而是他看不到别人的存在,也不敢面对自己的挫败感。从本质上来说,人是渺小的,认识不到这一点,接受不了这一点的人,都是自大狂。而哭,就是接受现实的第一步。
从来不哭的人感情是封闭的,害怕面对自己,怕发现自己受伤,怕承认自己受伤,更不愿去思考这个伤,它是怎么来的,是怎么回事,我要怎么对待它。他宁肯去忽略那个伤,以为忽略了它就不在了,其实这是自欺欺人。
我自己小时候也是很爱哭的,以前一直以为耻,现在看来,这并不是坏事。倒是这种“以为耻”的心态说明我不正常。
想起妈妈动手术那次,我和爸在手术室外等待。爸说:“现在是最紧张的时候,生离死别啊。”我心里感到很悲伤,眼睛里有湿意涌出,却不敢去看他,更不敢在言语上附和,觉得有点尴尬,就故意找了别的话题,以使当时的气氛变得自然一些。
我为什么怕那种气氛呢?总觉得是一种压力,不愿流露自己的感情。
对妈妈也是一样,她住院了,诊断是肺癌,在当时,癌就等于是判了死刑。我背着她哭了很多次,但当着她,却总是一副无所谓的样子,以致于她很惆怅地说:“人家(病房里的人)都说,你们好像无所谓呢。”
她的话让我很内疚,但我还是无法做出“有所谓”的样子,一流露感情就会紧张,不知道怎么去面对她,所以宁愿装出无所谓。
我从来没有对她说出过“爱”字,这是我一生的痛悔。不光是我,很多中国人都是这样,一生也没有拥抱过父母,一生也没有将“爱”说出口,以哭为耻,掩饰真实的自我,这是一种怎样的遗憾啊!
在儿子这一辈,情况会比我们这辈好,就因为他们小时候是被允许自由表达的,不会以流露软弱而羞愧,在情绪的表达上,他们更健康,我们这些做父母的也因此享受了更多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