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人吃东西的时候会发现不同的食物有着不同的味道,大致上是酸甜苦辣咸这五种,但是在中药学里,不同中药也有着自己的味道,也就是药材的性味,不同植物的性味存在着差异,但是这些不同的性味,正是我们治疗病症的基础。
中药的五味指的是酸、苦、辛、甘、咸,这五种味道,但是一些研究发现,中药材还存在着淡味和涩味,所以其实中药材不仅仅只有这基础的五种味道。
五味的产生,自然是用人的感觉器官辨别出来的,大多是通过直接口尝,反映出物品最真实的味道,这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人们发现不同的药性,对不同疾病的治疗会有不一样的效果,所以从药理上来说,这五味的“味”已经远远超过了味觉的范围,更是与药材性能与功效紧密联系的。《黄帝内经》中对五味的作用有了最早的概括,“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对于中药五味的作用,在后世医家的不断完善下,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更多的补充。“能散、能行”,也就是说辛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功效。辛味性的中药材大多被用来治疗表证或者是气血瘀滞等症状,所以在很多的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中,会发现大多数的药性都是辛味。而且在《黄帝内经》中还提到“辛以润之”,所以说辛味药还具有润养的效果。比较常用的辛味中药材有苏叶、木香、川芎等,以及款冬花、菟丝子等,这些都是辛味的中药。“能补、能和、能缓”,一般来说,甘味的中药材,可以用来治疗正气虚弱、身体疼痛,以及用来调和药性和解毒等,因为甘味的药物具有补中益气、缓解疼痛的功能,可以滋养人体的脏腑,补其不足。比如人参就是甘味的中药材,可以行气补气,熟地黄可以滋精补血等。“能收、能涩”,中药含有酸味的有很多,尤其是有些植物的果实,大多数都具有酸味,比如五味子、乌梅等。酸味性的中药可以很好地调理体质虚弱,多汗出,久泻久咳等虚弱性的疾病,酸味可以很好地收敛、固涩,所以在一些敛肺止咳、固表止汗的药物中,会发现有很多的酸性中药。说起苦味,很多人会觉得,所有的中药几乎都是苦的,其实并不是,但是苦味具有“能泄、能燥、能坚”的功效,也就是说可以清热降火、通泄大便、燥湿等作用,苦味药的用途很广泛,热证、火证、阴虚火旺等证,都用得到苦味性的中药,比如常见的黄芩、黄连、半夏、栀子等,这些都含有苦味。咸味“能下、能软”,也就是说咸味的中药,具有润肠通便、散结的效果,所以对于肠道性的疾病,比如大便干结,以及腹部有肿块,像是癥瘕痞块等,都可以用咸味的中药调理,比如泻下的常用药芒硝,消散瘿瘤的海藻、牡蛎以及消癥的鳖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