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桩其实很简单,“桩法慢练”和“丹田充实法”详解
《象形拳法真诠》中有“桩法慢练”和“丹田充实法”两节:
1 、桩法慢练:“观夫世之进化,每种事业,无不先立基础而後进展,基础固,则进步速,拳术之道,尤宜先立基础,故初学,以椿法为始,一曰降龙椿,二曰伏虎椿,练此椿法,先要虚其心,涵养本源,以呼吸之气下贯丹田,而充实其腹,慢慢以神意运动,舒展肢体,使气血循环周身,流通百脉,脏腑清虚,筋络舒畅,骨健髓满,精气充足,而神经敏锐,故谓之养基立本,此椿法慢练增力之妙法也,谚云,本固枝荣,儒谓本立而道生,以後无论操演何种拳势,精意莫不本此,虽起初不得妙境,久而久之心领悟会,不难妙极神明,否则不依规矩,操之过急,四肢必生锉折之苦,虽费神劳力而不得佳果,椿法慢性之锻链,系顺天命之性,合乎自然之道,一动发於性,一静存於命,偈日,静为本体,动则作用,正是会意形象之法门,而道蕴藏其中矣,急练求之者,难得其中实益也。”
此论与王芗斋先生的桩法理论同出一辙。《意拳正轨》“桩法换劲”云:“欲求技击妙用,须以站桩换劲为根始,所谓使其弱者转为强,拙者化为灵也。若禅学者,始于戒律而后精于定慧,证于心源,了悟虚空,穷于极处,然后方可学道。禅功如此,技击犹然。盖初学时桩法颇繁,如降龙桩、伏虎桩、子午桩、三才桩等。兹去繁就简,采取各桩之长,合而为一,名曰浑元桩,利于生劲,便于实搏,精打顾,通气学,学者锻炼旬日,自有效果,亦非笔墨所能表其神妙也。夫桩法之学,最忌身心用力,用力则气滞,气滞则意停,意停则神断,神断则受愚。尤忌扬头折腰,肘腿过于曲直,总以似曲非曲,似直非直为宜,筋络伸展为是。头宜顶,浑身毛孔似松非松,如是则内力外发,弱点换为强劲,自不难得其要领也。”
王芗斋先生将降龙桩、伏虎桩等桩法简化为初学时的浑元桩,然其理同。
2 、丹田充实法:从数息法开始归至自然呼吸。配合桩法慢练,可达王芗斋先生“桩法”境界。王芗斋先生将数息法直接简化为自然呼吸,优劣难以判定。《象形拳法真诠》中还有云、飞、晃、摇、旋五法,将其视为六面试力也无不可。
两师对养生术的历史与现状评价相同
《象形拳法真诠》自序中说:“间维锻链身心术亦多矣,创于古者为熊经鸟伸、呼吸导引、华陀氏之五禽戏是也,盛於今者为各项运动,孙唐氏之体操法,冈田氏之静坐法是也,然前者去古弥远,久失真传,後者肤浅平庸不足为训。”
王芗斋《养生桩漫谈》讲养生桩的来源和变迁时说:“我国养生之术历史悠久,但乏书藉稽考,也无文字记录,偶获片纸,也多残缺不全……东汉以前,很多文人武士兵都会静养,行站坐卧皆可用功,成为一种普通的健身术,后梁武帝时,达摩行教游汉土(此时达摩年六十七岁,是天竺国王第三子番王之子,见高僧传、东流小传、梁武帝、诏文、祭文),传来洗髓易筋等法,唐代有临济、密宗两派,相继传出插条、柔杠、三折、四肢功、八段锦、金刚十二式,罗汉十八法--印度统名之曰柔杠,后又有岔派,派别迭出,不可枚举,居士尤多,标新立异,花样繁多,方法极乱,异论杂出,遂使此术没有发展反而有分裂情况,早在五百年前,已形成抱残守缺。 宋代之后,多变为禅坐等法,也是门户迭出,互有异同,而且坐法多不够自然,也不够具体,舍精华而取糟粕,不仅达摩师传湮没已尽,而我历代先哲遗产出随之俱废,大好学术无形销毁,殊为可惜。日本相近此术者不少,每在用功之前首先凝神站立以定神思,并得到各方面的提倡支持,也确有深造独专精持久的功夫,但亦系支离破碎,只鳞片爪。”
以上两位大师对以五禽戏为主的易筋类功法和静坐类养性功法还有当时流行日本的养生法的评价大体相同。同时两位大师,都认为传统健身术都源于古代的象形类锻炼方法,从熊经鸟伸??五禽戏??易筋经??少林五拳、心意拳,所以传统拳术之精髓乃是象形拳术之精髓,后参以内经、阴阳、儒道等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充实演变。《象形拳法真诠》开篇云:
阴康大舞民体健康 黄帚内经却病良方
道家吐纳禅定坐忘 孔言天命语极精详
汉氏华陀象理闸扬 五禽游戏俾人健强
象形取义道启康庄 命以术延道以人昌
勿忘勿助至大至刚 精修性命云胡不臧
从某种意义讲,《象形拳法真诠》是包括少林五拳、心意拳等象形拳法的理论总结。王芗斋先生的拳学思想也同样与其同出一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