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被人戳了痛处就难受”的思考
文:老友手札 普通心理咨询师
如果在某一次交流中,别人有意或者无意间戳了你的痛处,不知道你会如何反应呢?
可能会有朋友说“谁敢这么对我,我一定会反击”,可能也会有朋友说“虽然我会心里不舒服,但是可能并不会表现的特别强烈”,可能还会有朋友说“还能怎么办,别人只是说了几句话而已”……
在这个时候,我们对问题的思考还是偏向于单线,也就是我们认为:自己每次遇到类似的情况,都会按照自己的回答去做。
而事实是,上面提到的每个答案我们都会去做。
但毋庸置疑的是,反击与“心里不舒服”是出现最频繁的两个表现。
而我想你也看出来了,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被诱发了很多不舒服的感受”,只是有的用“反击”来表达这份感受,有的则用“不去表现”来表达。当然,在“还能怎么办”这个表现中,“不舒服的感受”也是存在的。
那这时候问题就变成了“被人戳痛处,为什么会对我们带来这么大的影响,并且这份影响为何具有如此大的普遍性”。
当然,可能你对这个问题并不感兴趣,或者觉得“被人戳痛处会难受这有什么奇怪的,听你在这儿唠叨,我还不如去看个电影轻松轻松呢”。
确实,曾经我也是这么看的。
但在频繁的摔了几次跤之后,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不去探索和了解背后的原因与机制,那可能就会一直被‘这很正常’蒙蔽,从而错失改变自己、让自己不再那么轻易摔跤的机会”。而我想“避免自己走弯路”、“避免重蹈覆辙”可能是你比较感兴趣的。
看起来我刚刚又说了跟“主题”无关的话,是么?
但如果我们跳出来看当下,就会发现它其实描绘的是两点:
我们认为“这很正常”后,就不会再去深究,以及看起来我们在控制自己,但某种程度上是被“兴趣”控制,接着大概率接触感兴趣的,而不去接触不感兴趣的。
看到这里,我想你的脑海中还会浮现“接触感兴趣的有什么奇怪的”这句话,不过可能这时候的浮现并不会伴随那么强的“理所应当”。
而假如出现了这样的感受,那我要恭喜你。
因为在生活中有诸多看不见的因素在束缚着我们,甚至有时候我们只是活在“我在控制我自己”的错觉中,真正控制我们的是它们,所以人生中的“理所应当”减少了,也就代表着我们看到了更多束缚我们的因素。
那这时候,你又从刚刚的两个方面中看到了哪些束缚自己的因素呢?
“刚刚你不是已经指出来了吗,为什么还要问?”
我看到的只是我自己的看法,它可能拥有一定的实用性,但不是绝对的对。而虽然每个人看到的都未必对,但至少它是属于自己的,而这一点又非常重要。
聊到这儿,我们就可以再重新回到前面的“被人戳痛处感觉难受很正常”了。
我也觉得“被人戳痛处感觉难受很正常”。但我想可能因为我的陈述方式与你平时接触的“问题是什么”、“问题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可以怎么做”这样的逻辑顺序不同,所以此刻的你会觉得“这个人真的特别欠打”。
而现在的“这个人真的特别欠打”,其实与一开始提到的“我要反击”、“我心里感觉不舒服”是一致的,都是代表着一种“打破”。
当下的不舒服是由“习惯被打破”产生,后面的两个则是由“我不能被人戳痛处的认知被打破”与“让他感觉舒适的氛围被打破”产生。
假如在这个时候,我说它们之间其实还有其他的共同点,或者,它们其实是一样的,不知道你会怎么看呢?
其实呀,它们都是“难受的不同表现”,即都有难受,但是有人选择了直接反击、有人选择了憋在心里、有人选择了直言不讳。
而每个人如何选择、如何处理这是由个人因素决定的,不具备广泛性,所以我们也就把关注的重点放在“都难受”上。
于是,这时候的问题就变成了“为什么‘打破’会让我们难受”。
人对稳定性有极强的依赖,这不仅是源于我们需要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才能更容易获得安全感,也是在于我们对这些刻板印象、个人认知、环境、氛围等的依赖。
前者我想是很容易理解的,而对于后者,其实可以简单的理解为:
当下我暂时面对不了自己的痛处,所以会用各种方法将它们掩藏起来,并让自己活在掩藏后的世界与和谐里。
谁都不是生来就特别强大、谁在小时候都是看见什么就学什么,所以,基本上每位朋友都会经历由“打破”带来的难受。
同时,因为伴随着成长与经历,我们对自己、他人和世界的认识会不断刷新,也就使得这种“打破”变成了一种“会伴随我们很久”的一种状况。
那这时候问题就变成了“如果打破每次都让我这么难受,那可怎么办呢”。
我始终都觉得“怎么办”是跟“为什么”联系在一起的,而在上面我们已经看到了:
一开始我们确实比较弱小、一开始我们身上确实各种奇怪的颜色都有、我们需要依赖相对稳定的环境才能更好的生存、为了生存我们不得不通过“掩饰”来获得相对安稳。
而由这些可以延伸出来:
之所以需要相对稳定,是因为我们还面对不了问题与真实的自我、对稳定的依赖,会让我们更加难以面对问题与真实、更加难以面对,会加重依赖和逃避、我们可能会为了避免直面问题,而开始偏执的认为自己经由“掩饰”产生的世界才是真实的、对的世界。
当然,其实也可以在两个层面的基础上再产生两个比较积极的点,那就是:
一开始的难受,往往与“我们的弱小”相关,所以随着我们的成长,这份难受就会开始降低很多,甚至于慢慢我们会出现积极的感受;
既然它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过程,那也就代表着我们有很大的可能学会“如何应对”,所以面对暂时还没做好这方面的自己,我们可以不用那么苛责、不用那么着急。
这时候我们再回到“被人戳了痛处”,我想你会发现,其实“直接反击”代表的就是“我现在直面问题的能力很弱,所以我害怕面对真相与真实的自己”、“表现的并不强烈”与“别人只是说几句话而已”代表的就是“有一定的直面与接受能力”,而现实中当然也有“无论别人怎么戳,我自怡然自得”的朋友。
这些朋友当然不是天生就如此的,他们经历了面对和接受能力由弱到强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必然伴随了无数的面对与接受、必然有伤痛出现后的自我疗愈、必然伴随由伤痛带来的冷静的思考、必然存在被迫去研究那些自己不想面对或者没有兴趣的方面、必然有无奈、不甘与泪水。
但最终他们也都走了出来,并且不再害怕真实、不再害怕痛苦、不再害怕自己。
自然的成长过程中满是荆棘,因为我们往往不去关注问题、往往都是在经历了撕心裂肺的痛苦后,才会想要去有所改变。
而如果看了这篇文章后你有所感触,那请抓住这份感受,因为它将是你开始“主动改变”的动力。
感谢朋友你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