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京“金銮殿”――大夫家庙的前世今生
宋京“金銮殿”――大夫家庙的前世今生
宋京村位于汾口镇西部,与开化县交界,属遂安县十都余氏名村。
宋京原名东谷,李氏居。宋时,柏林(今汾口西村龙山附近)余氏在东谷有义庄,余鸿(洪)翔,字德子,号冲霄,娶李氏,中元祐进士,官秘书正字,因国事多艰,辞官回乡,到义庄东谷定居,改为松林。明朝,余梦魁中省元,余思宽中进士,余汝楠为千总。松林后裔分居赤川口等地,赤川口余乾贞中进士,余乾亨中举人。余梦魁不忍仕元,号宋林,因故改松林为宋村。因宋村同名,后又改为宋京村。
为敬宗睦族、显亲扬名,明嘉靖年间松林余氏合族建筑宗祠,原名宗约堂,历明清多次修筑,改名大夫家庙。规模宏伟,建筑精妙,百姓称为“金銮殿”。
兹据民国《遂安县志》、宋京村《遂安萝蔓塘松林余氏族谱》、赤川口《遂安萝蔓余氏族谱》有关大夫家庙的图文资料,以及网友以前所拍照片,对大夫家庙规模形制及营造过程作一概述。
●大夫家庙的规模形制
大夫家庙坐落在宋京村西(村后)的山坡上,坐西朝东,气象恢宏,精美绝仑。匾额为“大夫家庙”,百姓称作“金銮殿”。
大夫家庙是一组宏大的建筑群。据称,面宽近25米,进深80余米,分为三进。根据现存建筑及遗迹,参照族谱大夫家庙图、里居图以及网友先前拍摄的照片,所谓三进,其实只是其中的主体建筑,整个建筑群应该包括五至六个部分:
(一)牌楼前建筑:一条自北而南的水坑(后坑)及五座单孔石拱桥。水坑前平地一排旗杆墩。有说拱桥形似故宫金水桥,所以称家庙为“金銮殿”。水坑不大,但也体现了背山面水选址的原则。
(二)八字牌楼及后苑:八字牌楼形制如同牌坊,上有“大夫家庙”、“世科甲第”、“褒显龙章”匾额,两侧是带有镂空窗户的围墙。牌楼地势较低。牌楼之后为内苑,估计以前种有树木花草。中轴及后部是20多级石阶及宽阔平台,通向高高在上的家庙前厅。家庙牌楼与家庙正厅分开,这是大夫家庙与其他祠堂不同的地方。
(三)门坊及前厅:这是现存建筑的精华部分。门坊巍峨端庄,灰砖黛瓦,徽派建筑风格,华丽古朴。门坊有一大二小三爿门,三门门楣之上有楼阁,飞檐翘角,相互响应。中门之上有浑厚苍劲的“萝蔓世家”横匾,之上有盘龙“恩荣”竖匾。左门上有“扬名”、右门上有“显亲”匾额。门坊上还有许多砖雕,飞禽走兽,花鸟鱼虫,人物景致,栩栩如生,极为考究。这些都彰显出松林余氏的源远流长、皇恩浩荡和富贵奢华。门坊之后即是家庙前厅。前厅呈凹字形。门坊后中间为天井,天井后为正厅。两侧有廊与左右门相连。门坊背面砖雕框中有“尊祖敬宗收族”字样。正厅一排七开间,有40余根柱子。家庙图中,这正厅上梁左右分别有“进士”、“文魁”匾额。推测,此厅为松林余氏“荣誉室”。
(四)望云楼与钟鼓楼:位于前厅与后厅之间。这也是家庙与一般祠堂不一样的地方。如果象村民所说家庙分三进,这里当是第二进。一般祠堂三进相连,格局相似,均由厅廊天井组成。本家庙二进却是不同。中间为望云楼,两侧左右分别为钟楼和鼓楼。三个建筑均为亭阁形制,据旧照片当为三层。望云楼上有“宠命荣先”匾额,应该是悬挂和保存朝廷敕诰的地方。两侧钟鼓楼有廊房连接前厅和后厅。三进呈虚实相衬的格局。此进空灵简约,宽敞明亮。
(五)后厅:村民说是正殿。按族谱里居图及文字记载,后厅实为“宗约堂”,是祭祀祖先、举行祭仪的地方。这点与一般祠堂相应,体现了尊祖敬宗收族的祠堂主题。
(六)后花园:据村民说,家庙之后有花园,这点在族谱中没有记载。
从现存家庙建筑及遗迹、文字记载来看,大夫家庙确实是规模宏伟,高低错落,形制独特,气象不凡,形同皇宫,无怪乎当地百姓称之为“金銮殿”。
●大夫家庙的营造过程
根据资料,大夫家庙始建于明嘉靖庚申(1560年)五月,后经明、清、民初多次修建,跨时约350年。
为理清大夫家庙营造过程,我们先看一下里居图。这是松林谱中的里居图,大夫家庙所在位置有两部分建筑,前面建筑有三门,形同现存门坊和前厅,后面建筑明确标为宗约堂。前面建筑门前,水坑之后,绘有旗杆墩等图形。里居图绘制于何时,无从考证。但从中可以看出,原先建筑与大夫家庙图有所出入,两大建筑是不相连的。结合文字材料,判断是大夫家庙的早期形制。大夫家庙图表现的形制当为后续修建形成。
再来陈述大夫家庙营造过程。
(一)明朝嘉靖营造宗约堂
松林谱录有《松林宗约堂记》、《松林余氏家庙记》,详细记述了宗约堂营造背景和过程,而且说明宗约堂是松林余氏家庙。
宗约堂营造背景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收族敬宗。北宋靖康年间,柏林(今汾口西村)进士、官秘书正字余鸿翔,因国事多艰,辞官回乡,到义庄东谷定居,改为松林,即今宋京。到明嘉靖年间,历时约450年,迁徙分居达十余支。赤川口就是其中之一。族大涣散,需要在始迁地营庙,收族敬宗,以示报本。
二是扬名显亲。在长达450年的时间里,松林余氏人文兴起。始迁祖余鸿翔就是进士朝官。南宋末年,余梦魁参与乡试,与魁选,称“省元”,又响应宰相陈宜中倡义,募兵抗元,兴复宋廷,虽然兵败,却留下“节士”美名,嘱不仕元。到明朝,余思宽中进士,以名御史副宪广东。赤川口村余乾贞中进士,召拜侍御史,余乾亨中举任县令。宋村余汝楠抗倭,授千总。科甲蝉联,恩荣崇先,需要营庙扬名显亲。
三是响应朝廷。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即颁行圣谕六言,后来又颁行乡约宗礼,加强统治。当时,余乾贞“丁母忧”,读礼家中,其间与兄长余乾亨合作修纂了松林余氏族谱、遂安县志,与知县吴撝谦相交密切。郡县推行乡约宗礼,为宣扬圣谕,余乾贞兄弟与松林族中长老缙绅倡议在松林营造家庙,并命名为“宗约堂”。
根据二《记》,宗约堂由各支合力营建,其费用亦为合众所出,同时郡伯、邑侯也各捐公帑相助,给予了支持。千总余汝楠当时回到家乡,适值父亲倡义建宗祠,鼎力支持,功劳不少。
余乾贞《松林余氏家庙记》记载:庙宇始营以嘉靖庚申(1560年)五月吉日,其落成也以万历丙子(1576年)秋月。前后长达17年之久。松林巨族,历时这样长,间接说明家庙初始规模已经不小,应该包括了里居图所显示的前厅后堂。
而且,宗约堂不同于一般的乡村祠堂,它一开始就是作为家庙而建的。这点,余乾贞《松林余氏家庙记》标题就已点明,记中更是明确指出就是家庙。
记中写道:自宋元祐进士翔公始居松林,迄今殆五百年,子姓繁衍,由松林而徙别业者十余处,于是倡义协谋为家庙之建。萃于涣而合于松林者,重始迁也。翔公以科第起家,思宽公继之,吾兄弟又继之。思宽公以名御史副宪广东。臬司祭用生者之禄,尝以五鼎事其先矣。而亨窃禄畿邑,弟贞备员内台,例得以三鼎祭其先,故曰家庙者,荣君赐也。夫自宋之亡时省魁应七公(余梦魁)不忍事元,号宋林,以终其身。至今人以宋名其村焉,怀故君也。而家庙尤以松林名者,不忘始迁之祖也。夫家庙之设,所以教忠与孝也,而是祠合尊亲之道而咸备之。
这段文字说明,萃涣而合于松林,是重始迁;称家庙,是荣君赐;村名宋村,是怀故君;庙名松林,是不忘祖;家庙之设,是倡导忠孝尊亲。
从记中还可以看出,宗约堂营造之初并没有“大夫家庙”之称,而只是称作松林余氏家庙。但后来为什么称作大夫家庙?据历史资料,明朝嘉靖以前,祠堂营造有严格规定,只有品官可以营造家庙,一般士民所建只能称为家厅、祠堂。余乾贞记中其实隐含了大夫家庙的来历,记中有:思宽公以名御史副宪广东,尝以五鼎事其先矣。而亨窃禄畿邑,弟贞备员内台,例得以三鼎祭其先。古代祭礼:天子九鼎,诸侯五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余思宽为广东按察副使,相当于御史大夫。抑或大夫家庙由此而来。
(二)明朝万历营造望云楼
大夫家庙图中的望云楼确实是后来所营建。这个在赤川谱《明副宪间斋公墓》考中有记载。
明副宪间斋公即余思宽,与余梦魁同葬于距宋京村不远的开化境独山。墓考主要讲述墓葬地的产权问题,证明独山墓地是赤川口余氏祖先所有。其中写到:
至万历二十五年,由四山公砍独山木造望云亭于宗约堂之下,以为象山派下祭祀斋宿之所。
象山即赤川口。余四山即余乾贞。余乾贞嘉靖年间丁母忧,在家守孝,参与修谱辑祠,并写下了《松林余氏家庙记》。守孝期满,于万历八年左迁到江苏江浦任知县。万历十年,辞官回乡。墓考所记,即余乾贞在家时营造望云亭的事。这里说明,造望云亭于宗约堂之下,正与里居图、大夫家庙图相吻合。赤川口距宋京十里,祭祀不便,望云亭是为象山(赤川口)派下祭祀斋宿之用。
(三)清朝三次修建家庙
大夫家庙从明朝嘉靖始建到民国松林余氏族谱修成,时间长达近400年。风雨倾蚀,兵燹鼎革,期间也是屡毁屡建,屡圮屡修。族谱记载清朝到民国初年,家庙修建大约有三次。
第一次是清朝顺治年间。赤川谱载有裔孙联翮撰的《重修书香祠记》。当时“宗约堂既毁,世美堂寻亦圮废”。宗约堂即宋京大夫家庙,为大宗祠,世美堂为赤川口小宗祠。顺治甲午岁,“大宗祠重建世室,落成有日矣”。但赤川口距离宋京十里,岁时之祝不便,小宗祠圮废,所以合众倡义重修余乾贞所建书香祠(在龙门村)为小宗祭祀之所。该记虽是述说重修书香祠的原因经过,却也道明了宋京大夫家庙曾于顺治甲午之年重建的事实。
第二次是清朝嘉庆年间。松林族谱有《澹斋公讳起辑字觌文时年七十有五自述行状》,其中提到:是年六十,适族修家庙,董事者七十五人,五载未克竟,事后予独肩其任,三年成之。
这里说明是族修家庙,而且董事者众多,修建时间长达八年,应该不是修建其他祠堂,而是大夫家庙。
查世系,余起辑为松林25世,乾隆甲子(1744年)生,嘉庆戊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卒。根据自述,起辑因家境中落,不得已弃名就利,往来吴越,在外经商三十余年。公正庄严,行不愧影,排难解纷,乡党悦服,郡侯举为介宾。他经商营利,60岁时开始修家庙,八年才修成,75岁去逝。按此推算,此次修建始于嘉庆七年。
第三次是清末民初。民国《遂安县志》人物志提到:余本富,字礼卿,十四都人,节士梦魁后裔。生平急公慕义。故居宋村有大夫家庙,昔汝楠追倭寇有功特建,高门巨厦,年久失修,中多倾圮。富竭力倡首,鸠工重建,阅数载始竣工。
本传说明是重建故居宋村大夫家庙。以此推测,大夫家庙此前就已命名,后坑边的牌坊此前已经营造。
查族谱世系记载,余本富,同治丁卯(1867年)四月初五生,民国甲子(1924年)八月初四卒。其父之叙,试名宗汉,字沛文,同治元年营兵往来,协助军饷,沐本省巡抚部院左赏给六品军功,同治十三年在贵州省办理军务,沐贵州省巡抚部院曾由驿恭招驰奏,于光绪元年二月间内阁奉上谕奖给五品衔,拔补把总,赏蓝翎。按《沛文公传》,之叙为十四都和家(和朝家)人,是松林余氏之分派,宋村是故居。父亲有军功,儿子乐行善,本富竭力倡首,鸠工重建,阅数载始竣工,也是积德行善,有功于氏族。
(四)2010年修缮大夫家庙
解放后,大夫家庙与其他乡间祠堂一样,饱经沧桑,主体建筑相继圯废。上世纪80年代,曾经遭受疯狂盗挖,前厅还曾用作养兔场。1990年,后厅不存,二进仅有鼓楼空架。2007年,现存建筑一片破败,牌坊朽木冲天。
2010年,大夫家庙列入县里历史建筑修缮工程,重建牌楼,修复门坊和前厅,2011年完成,并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