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旧事丨第十回·入籍西宁岑之豹中进士 择地东郊谢天申建书院
第十回
入籍西宁岑之豹中进士
择地东郊谢天申建书院
西宁古韵(来自网络)
话说天启五年农历4月下旬的一天,一位老妇人到龙井庵拜佛,祈求佛祖保佑她在县学的儿子后年高中举人。另一位上山汲龙井泉的男子则带来了开县以来最激动人心的消息:本县岑之豹高中今科二甲进士,西宁县建县后终于有人考中进士了!并说报喜的人已到县里。岑之豹是去年即天启四年(1624年)考中举人,但人们对考上举人似乎不怎么在意,因为之前西宁县已有多人考上举人,如万历十六年(1588年)的周兴,二十二年(1594年)的欧达勋、三十一年(1603年)的伦应祥、四十三年(1615年)的胡其伟。这次岑之豹考上进士,可就轰动了。岑之豹是什么人呢?岑之豹,字子文,号居云,籍贯南海。西宁建县初期,正值壮年的岑之豹父亲岑永清,来到西宁开拓产业,随之入籍西宁并在西宁安家。当时的吴道远、林致礼两任知县根据西宁县的移民政策,先后提出赠送100多亩田地给他,但他拒绝了。岑永清家在江边,有一年洪水突然上涨,淹死了不少人,很多人的遗体都是在他施棺之后才得以收殓。岑之豹从小在西宁生活、读书,他认为自己生是西宁人,死是西宁鬼,因此去世后归葬西宁下大塱周头壩后山。
岑之豹高中进士后,按例进入翰林院工作。但没多久,岑之豹给皇帝上书,请求到地方任职。人们不解,问他为什么,他说:“京城十分寒冷,我母亲年老体弱,受不了这个苦,不如到不是那么冷的地方任职,可以带上母亲。”皇上体念岑之豹的一片孝心,于是任命他为南直常州府江阴县知县。岑之豹匆匆赶回西宁,带上老母亲赴任。一到任,他就深入老百姓中间,了解他们的疾苦,当他发现经管钱粮的小吏十分胆大妄为,允许奸猾的人依附势豪,以此获得免除赋役,十分气愤,决心杜绝这一弊端。一天,他突然命令经管钱粮的小吏把势豪们立即全部请到县里。小吏部门经理,只得照办。势豪们全部到来后,岑之豹一个个地询问他们有多少田地,小吏在一旁记录。仓猝之间,势豪们只记得自己有多少田地,哪里能记得依附他的田地有多少?就这样,岑之豹清理出一半或接近一半不应免除赋役的田地来,百姓的负担因此逐渐减轻。江阴县从前有公堂送礼一项旧制度,里长们要送,胥吏与差役要送,商店也要送礼,知县每年收到礼金数以千计。岑之豹一到任,立即彻底禁止这种做法,并向布政使和按察使报告,请求竖碑永远禁止。由于岑之豹廉洁有能,巡抚和巡按前后13次向朝廷上书,建议提拔岑之豹。但就在这时,县里一个父亲在京城当大官的人,殴打并杀死了他的堂兄,这位堂兄是一位秀才,县学里的秀才们告到岑之豹那里,岑之豹秉公执法,判了10多名家奴的罪,但首犯没能抓获。大官从京城3次写信给岑之豹,说如果放过他儿子,岑之豹就可以立即获得高官厚禄。岑之豹没有理会,这位大官就通过其他事情中伤岑之豹。岑之豹于是辞官回家,埋头著述,著有《麟经秘旨》和《草堂集》。这是后话。
如今回头再说西宁县。在岑之豹高中进士后的第二年即天启六年(1626年),知县王之宠乘着轿子来到了大湾。他此行的目的视察夏收情况。走在大湾一段人来人往的大路上,王之宠看见路旁有一座小庵,匾额上写着“一雨庵”3个字。王之宠虽然才来西宁一年,但知道此庵是蔡继善去年所建。蔡继善是浙江乌程人,辛丑(1601年)进士,天启四年(1624年)任罗定兵备道,后升湖广按察司。蔡继善在西宁大湾修建了这座一雨庵后,还在庵外修建了1座亭子,庵里面供奉观音菩萨,庵外面设点施舍茶水,让过往客人免费饮用,并在亭子休息。这还不算,他还在附近渡口设置渡船,方便过往行人。随行人员看着一雨庵匾额,问王之宠:“'一雨庵’是什么意思?” 王之宠想了想,答道:“应该是取《诗经·小雅·黍苗》'芃芃黍苗,阴雨膏之’的意思。”过了一会,王之宠又说:“也有可能是用雨水比喻庙中观音遍洒世间的甘露和仁慈。”看官如问王之宠哪个解释对,山人会说“都对”。但山人认为后来清顺治七年(1650年)任罗定兵备道的邬象鼎解释似乎更贴切。他认为,“一雨”出自《法华经》。《法华经》把观音大士的甘露比作雨水。而施舍茶水,去除烦恼,也如雨水滋润、冲刷。这是题外话,就此打住。且说王之宠在一雨庵喝了一碗茶后,十分感慨,自言自语说:“为官一任,必须给地方做点好事,这样才无愧于世,也无愧于心。”然后乘上轿子,继续去视察夏收情况。
光阴似箭,不觉又到了崇祯七年(1634),这一年夏天,一位举人赴京,由吏部官员引见过皇帝后,被任命为西宁县知县。离开京城的时候,这位举人感到十分失望,竟然流下了悲伤的泪水。在赴任路上,更是郁郁寡欢,不一日,他来到了西宁县,呈现在他眼前的西宁县,竟然是这样一幅景象:
东粤宅海圻,西山何矗矗。
瘴烟昼不开,天地为昏黩。
孤城寄其间,荒凉如村谷。
四郊烟火疏,万壑葳蓁簇。
白日驰豺狼,阴岩卧蛇腹。
岂无鸳鹭斑,投此瑶僮族。
启沃矢草茅,献替盟幽独。
胡为在遐裔,万里同窜逐。
寒云起林际,空庭风肃肃。
遥望九重天,泪坠长沙哭。①
此人不是别人,正是楚人谢天申。谢天申,号玄庵,又号元庵,湖广蕲水(今浠水)人。来到西宁不久,谢天申发现西宁县不仅自然环境恶劣,社会环境也令人不安,他在后来的《典学书院碑记》中回忆当时的情况说:我一到任,徘徊四顾,看见这里的群山林木丛生,高高挺立。我非常害怕,担心自己不能在这里坚持下来,半途而废。看到乡里寂寥冷落,我对老百姓流离失所感到悲哀。看到学宫冷清寂静,礼教、斯文沉寂,隐隐约约有一种孔子学说衰落,以仁义治天下的主张被埋没的顾虑。但谢天申深受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影响,很快就以积极和豁达的态度投入到工作中。他开始思考挽救这种局面的办法。他认为,西宁县的工作不能操之过急,要等待时机。他于是更加勤奋、谨慎,不敢有一点疏忽懈怠,经过一年多的工作,县里的争斗和诉讼减少甚至没有了,监狱没有了犯人,盗贼作乱的情况没有再发生。加上晴雨合时,谷物丰收,粮食堆满了老百的居住区。他十分高兴,经常与老百姓一起劳作歇息,官民关系十分和谐。
谢天申决心在西宁干出一番政绩。到西宁还不到3个月,他就把知县的办公室改为“忠爱堂”,取忠君爱民之意。谢天申工作勤奋、谨慎,但更崇尚无为而治,努力让政事精简。他常对幕僚说:“西汉时汲黯为东海太守,虽然汲黯多病,长期躺在病床上,但一年多后,东海竟然政治修明,局势安定。无为而治才是治理地方的最高境界!当然,无为而治不是知县不干事,相反知县要干更多的事,只不过知县干的工作,不会打扰、影响百姓的生活而已。”由于政事精简,当时的西宁县衙里经常看不到有差役和衙役的身影,知县的办公桌上也不会有积压的公文。
为了提振西宁县科举,鼓励读书人发奋努力,在岑之豹高中进士后9年的崇祯七年(1634年),谢天申在县城里面为进士岑之豹建造了一座进士牌坊。牌坊坐西向东,木石构筑,四柱三门,通面宽1丈2尺、高2丈。中门牌匾横刻正楷“进士”大字,右边竖刻小楷“天启乙丑科会试”,左边竖刻“祯七年知西宁县事楚蕲谢天申立”。
当县里的各方面情况都有所好转后,谢天申终于可以坐在县署里,欣赏一下门前的美丽风光,公事之余,终于可以弹弹自己随身带来的古琴……
崇祯八年(1635年)的春天,龙井山上的杜鹃花盛开怒放,谢天申带着仆人,坐着轿子,来到了龙井山上的龙井庵。才下轿子,他就直奔庵里的题诗壁,挥笔写下路上创作的《龙井庵》一诗:
龙宫岑寂隐山隈,石径萧条长古苔。
云抱深林时出没,僧持短策独徘徊。
钟声夜度闲庭月,鸟语晴喧空谷雷。
万木森森人迹断,禅关静闭不须开。(2)
住持东影和尚早已从僧房出来,站在谢天申身后看他题诗,等谢天申题完并转过身来,东影双手合掌,说:“阿弥陀佛!施主远出不易。且请方丈吃茶。”二人来到方丈,东影让小和尚提着个坛子到外面的龙井汲水,谢天申让仆人把轿子里那个包裹拿进来,对东影说:“这是上月家乡湖北一位朋友从恩施土司处得来的上好绿茶,托人带了一点给我。今日请大师品鉴。”说话间,小和尚已在方丈外生火煮茶了。去年底,谢天申曾到龙井庵,见庵前巨石列布,颇有奇趣,许诺捐资建一枕石亭,今日带来了银两,交给了东影,希望亭子早日建成。这时,小和尚煮好了茶。谢天申提议把几案移至庵前的漱流堂来品鉴。仆人和小和尚随即把几案从方丈移到漱流堂畔。东影与谢天申把盏共饮,谢天申见右边龙井,左边连理丹桂,前面是巨石,山形对称,山下沃野广阔,几盏家乡茶汤入口,诗兴大发,于是又走到题诗壁前,挥笔写下这两首诗:
龙 井
龙蛰深何处,清泉此地流。
一泓常汩汩,千古自悠悠,
竹覆寒光冷,云封静影幽。
空山被润泽,草木亦条繇。
漱流堂
空堂依绝巘,庭际汇清流。
细潋微风织,寒烟尽日浮。
气侵几席冷,色入石林幽。
对此尘心净,依稀洗耳俦。(3)
谢天申题完转过身来,看见东影站在后面,便说:“请大师指正!”东影仍然是双手合掌:“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看看已是申时初,东影留谢天申在庵里用餐,是篱竹鲜笋做馅的木薯糍,小和尚煎得金黄金黄的,看着垂涎。还有一铁鼎稀粥,没有什么菜,只有一小碟用盐腌制的芥菜菹,出家人不吃辛辣,但谢天申是湖北人,素喜吃辣。东影吩咐小和尚从庵后山坡上的野椒树上摘几个野椒来,给谢天申直接食用。吃过晚饭,天色已晚,谢天申别过东影,下山回县署了。
转眼到了秋天,一日,谢天申与幕僚到城外考察民情,在东门外,他发现了一处风景十分优美的地方,流连一番之后,决定在这里建一所书院。建书院其实在谢天申知县的脑海中已酝酿多时。他一直认为,家家富裕,人人丰衣足食,却看不到讲究礼节的景象,听不到学生弦歌诵读的声音,这绝对不能算是最好的治理局面。没有诉讼,老百姓安分守己,但不施行道德文章教化,不进行孝悌忠信教育,也是知县很不光彩的事情。他坚信,建立了书院,带领百姓在书院里学习礼仪,诵读经典,用礼来大力表彰做了好事的老百,用礼来充分肯定老百姓讲求信用,就可以逐步培养成讲求礼让,以仁爱为典范的社会风气。君子进入书院学习,会感到学习道德文章的乐趣,小人进入书院学习,能够思考孝悌忠信。这对改变固塞鄙陋的风俗是很有帮助的。
从东门外回到县署,谢天申对幕僚说,书院的建设费用全部由他个人捐献!是年农历11月,书院修建工程动工,首先筑土为台,根据设计,这台至少筑到5尺高。然后在高台上建设房舍。经过8个月的紧张施工,崇祯九年(1636年)农历7月,书院工程圆满竣工。书院共三重,中间是堂,后面是房,前面是门。门外有一株古榕,枝叶扶疏,浓荫广阔,覆盖的地方有好几亩,清澈的溪流环绕书院蜿蜒而流,远处山峦苍翠,四面卫护着书院,令人感到有一种幽闲的逸致,环境恬静舒畅,可亲可爱。谢天申知县看见如此,自然诗兴大发,写诗记录下这一盛事:
山城无事学弦歌,小院新开别趣多。
高樾丛阴悬翠幙,回溪濑韵溜清波。
看山有意云为伴,近市无争鸟自过。
愿与吾民同鼓腹,南薰一曲四郊和。(4)
书院建成了,但叫什么名字呢?谢天申知县早已想好,他对有关人员说:“就叫'典学书院’吧!”,并亲自书写了匾额。他解释说:“'典学’出自《尚书·说命下》'念终始典于学’,孔颖达对'典学’的解释是'念终念始,常在于学。’意思就是勤学。”
典学书院落成后的第二年即崇祯十年农历11月,谢天申亲自书写,并出资刻碑,在典学书院东壁立起他的《典学书院记》碑刻,在西壁立起他的诗歌《西宁感怀》、《忠爱堂》(四首)、《龙井山》、《龙井庵》、《漱流堂》、《枕石亭》、《龙岩》、《封门道》(二首)碑刻。为西宁县的文化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谢天申还经常到书院里给学生讲课。书院学生区国龙,晚年写有《典学书院怀谢邑候》诗怀念谢天申:
昔年孺子未相亲,今日神君入梦频。
辟邑以来无此宰,读书之上见其人。
榕阴复地回溪静,山色当门过鸟驯。
时有穷乡黄发老,看碑扶杖泪粘巾。(5)
很快,谢天申在西宁知县的两个任期已满,崇祯十三年(1640年),新的知县接任。未知接任的新知县是谁,且听下回分解。
注释
(1)这首诗的意思是:南粤广东在曲折的海岸边,西宁县绵绵群山多么巍然,瘴气蛮烟弥漫白日也不散,天地昏黯仿佛没有了白天。西宁孤城在群山之中矗立,环境荒凉像村野山谷一般。县城周围的郊区人烟稀少,千山万壑荆棘丛生举步难。即使白天豺狼出没也频繁,背阳的岩石还有毒蛇伏眠。难道不能安排我担任京职?我没当过京城的官员?如今来到瑶僮聚集的山间。誓在孤寂中竭诚开导百姓,在西宁荒远之地身手大显。我为什么来到这岭南边区?如同放逐距离京师万里远。看见寒天的云彩挂在林梢,萧萧作响风吹入空空庭院。伤心的我不得不遥望京城,像贾谊那样眼泪坠下绵绵。
(2)这首诗的意思是:龙井庵寂寞地坐落在龙井山曲,石径长满苍老的青苔冷冷清清。云彩簇拥密林不时从林梢飘出,老僧拄着短杖在庵前左行右行。庭院宁静洒满月色响起了钟声,百鸟喧叫空阔的山谷响如雷鸣。在这人迹不到幽森森的山林里,庵门静静关着更显出世的宁静。
(3)这两首诗的意思是:龙井:蛟龙深深地藏在大山的哪里?清澈的山泉从这里汩汩涌出。井里一汪清水终日叮咚作响,泉水悠然在山中流淌已千古。竹林遮蔽水井井水翻起寒光,白云簇拥水井井中云影静浮。泉水滋润了佛门圣地龙井山,漫山都是如茵绿草挺拔高树。漱流堂:人迹罕至的漱流堂建在陡峭的山岩,龙井庵前的地坪汇聚着清澈的泉流。水面细细的波纹好像是微风编织出,令人生寒的烟雾整日在上空飘悠悠。飘入堂内小几和草席觉得充满寒意,飘上山中树林白烟令景色更加清幽。面对此情此景我心中没有名利羁绊,左右两个耳朵更仿佛被洗净了尘垢。
(4)这首诗的大意是:西宁山城没啥政事我让童子学习弦歌,新开的典学书院规模不大乐趣有很多。路旁的大榕树浓荫像悬着的绿色帷幕,小溪曲曲折折湍急而流翻起清澈水波。看四面青山飘荡的白云像有意陪伴我,走近集市没有争执鸟儿自由自在飞过。希望能与我的老百姓过上富足的生活,城里城外歌颂盛世的《南风》歌此唱彼和。
(5)这首诗的大意是:从前还是小孩子对他不敢亲近,如今频频梦到这位贤明的神君。建县以来没遇过这样好的知县,书院里他给我们讲学满腹经纶。榕荫覆盖小溪弯曲环境很幽静,大门对着群山鸟儿飞过好温顺。常有荒远乡村的黄发老人来这,拄着拐杖流着眼泪看碑上诗文。
敬告读者
《西宁旧事》以章回体小说形式叙述郁南县从明朝万历五年(1577)到清朝宣统三年(1911)的一段历史。书中以今存的明万历二十年,清康熙六年、二十六年、五十七年,道光十年5本《西宁县志》和民国二十六年《旧西宁县志》所载事实为依据,坚持“七分史实,三分演义”的原则,力图为读者展现这434年波澜壮阔的郁南历史画卷。限于作者水平,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指正。
《西宁旧事》欢迎读者转发。但如果在本公众号外的其他公众号和载体转载、使用,必须获得作者本人的书面授权,否则视为侵权。